6月10日零點起,《侏羅紀世界》將全面登陸奧斯卡院線。1993年,《侏羅紀公園》首部上映,在全球範圍內颳起一陣恐龍熱潮,2015年,全新的《侏羅紀世界》終於再度開啟,為陪伴它走過22載的觀眾們奉獻出一道饕餮盛宴。面對當年看《侏羅紀公園》長大的觀眾們,這是一場童夢重溫;而對於初次走進影院的觀眾來說,這是一段全新記憶的起點。
可以說,對於國內侏羅紀粉絲而言,都有一件終生憾事:當1993年《侏羅紀公園》在全球締造票房傳奇時,卻恰好與我國「十部引進大片」的開端擦肩而過,令他們失去了體驗經典的機會。直到20年後的3D重映,內地觀眾終於得以在大銀幕上一睹這部曠世傑作。
不過話說回來,未被引進並不影響《侏羅紀公園》在中國的火速傳播,藉助90年代尚不發達的大眾媒體,影迷紛紛得悉有這樣一部題材新鮮場面驚人的巨製,並通過錄像帶、VCD和電視等渠道,被其裡程碑式的特效所折服。
《侏羅紀公園》在當時掀起了一陣瘋狂的恐龍熱,書店裡熱銷恐龍畫冊,電視臺播放恐龍節目...聊到科幻片,誰也繞不過那些遠古巨無霸。等到1997年的續集《失落的世界》亮相,高調引進和票房轟動,已是毫無懸念。
時光荏苒,22年轉瞬即逝,當年被震驚到合不攏嘴的少年,如今已為人父母,但當初的那份新鮮與悸動,仍然隨時會被恐龍魔法激活...
通過琥珀中蚊子吸食的血液提取DNA復活恐龍,如此開腦洞的點子令《侏羅紀公園》在小說出版前便成為了香餑餑
眾人垂涎的新穎題材
原著未出版,改編權已售出
《侏羅紀公園》脫胎自高科技驚險小說家麥可·克萊頓的同名原著,彼時克萊頓已是舉世聞名的暢銷作家和電影導演,因此當新書裡恐龍復活的創意點子不脛而走之後,頓時引起了多家電影公司的注意。小說尚未出版,克萊頓就底氣十足地提出了改編權的出售條件:150萬美元外加可觀的收入分成。面對如此獅子大開口,包括蒂姆·伯頓、理察·唐納、喬·丹特等名導仍紛紛參與競標,最終,史蒂文·史匹柏與環球公司笑到了最後。
史匹柏與克萊頓其實是舊相識,80年代末兩人就曾一起討論過劇集《急診室》的製作。最令史匹柏感興趣的是,《侏羅紀公園》並非千篇一律的動物恐怖題材,而是基於一個切實可行的科學構想展開,並充滿了對於文明和自然關係的反思。眾所周知,史匹柏酷愛科幻題材,而且他總會讓作品中的幻想內容有據可依,而克萊頓紮實的科學素養和詳盡的細節支撐正合他的胃口。此外,斯氏曾以《大白鯊》締造過票房奇蹟,多年未碰怪獸題材,蠢蠢欲動,一心想拍一部陸地版「續作」。
拿下改編權後,環球又付給克萊頓50萬美元的劇本改編費,多位編劇通力合作打磨劇本。由於小說篇幅較長,加上預算、拍攝可行性以及選角因素,最終劇本只選取了書中10-20%的情節,很多關鍵場景被剔除,暴力元素被弱化,一些主要角色也做了調整,最顯著的改動就是約翰·哈蒙德由原著中冷酷無情追逐利益的商人,變為一個痴迷科技、執著於夢想的慈祥老人,這樣閃爍著人性光芒的理想主義者,可謂典型的斯氏電影人物。
史匹柏也為劇本出了不少力,片中霸王龍追逐吉普車就是他的主意。起初劇本只設定為主角聽到腳步聲就逃離,如今想來,少了那樣一場經典追逐影片該有多失色。劇本中還有兩個場景被剔除,一是秀顎龍攻擊孩子,另一是霸王龍將人追到瀑布後,試圖用舌頭把他們抓出來,這兩個段落後來都出現在了續集中。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麥可·克萊頓又寫了第二本小說《失落的世界》,但同名電影的大部分劇情其實源自第一本小說,而2001年的《侏羅紀公園3》則是由前兩部電影被砍掉的內容拼湊而成,其中包括翼龍抓住小男孩和棘龍襲擊駁船兩場重頭戲。
史匹柏將工業光魔的CGI技術(右)與斯坦·溫斯頓的模型製作(左)完美結合,打造出逼真的恐龍
劃時代的特效裡程碑
電腦CG與傳統模型結合、DTS音響技術
為了實現片中恐龍橫行的特技效果,史匹柏原本屬意的人選是鮑勃·古爾,後者曾為環球影城製作過機械控制的大猩猩金剛。但他很快發現,全尺寸的恐龍模型不僅造價昂貴,而且無法令人信服,於是轉而尋找好萊塢頂尖的視效專家。最後他選擇了斯坦·溫斯頓工作室製作恐龍模型,工業光魔的菲爾·提佩打造定格動畫,而丹尼斯·穆倫負責數字合成。
史匹柏特別強調,恐龍要更像是真實存在的生物,而不是巨大的怪獸。以往的銀幕恐龍設計都以蜥蜴為樣本,甚至有低成本之作直接拿蜥蜴來充數。史匹柏在請教了古生物學家後,以最新的考古理念為基礎,把恐龍打造得更接近它們的祖先——鳥類,而此前常見的蜥蜴般長舌則被捨棄。
溫斯頓工作室製作出的恐龍模型栩栩如生,外表披上具有真實皮膚質感的乳膠,體內則裝有精巧的電子機械控制器。從橫行廚房的迅猛龍到掀翻汽車的霸王龍,一應俱全。其中機械霸王龍道具重達12000磅(約5.4噸),每當它啟動時,控制小組都需要用閃光燈提醒其他劇組人員,因為一旦被霸王龍的腦袋撞到,衝擊力不亞於一個火車頭。
儘管當時工業光魔的定格動畫水平已經領先時代,史匹柏仍對效果不甚滿意,他覺得作為一部真人電影,恐龍的動作應該再流暢自如些。穆倫提議用電腦生成恐龍,並製作了一個霸王龍行走的樣片,成功說服了將信將疑的史匹柏。雖然定格動畫被棄之不用,提佩小組的成果並沒有白費,定格動畫被用來輔助修正電腦效果,並在拍攝時充當故事板。
片中腕龍的動作取材自大象
由於誰也不知道恐龍是怎麼行走的,動畫師們被送到當地的動物園觀察犀牛、大象、鱷魚、長頸鹿等大型動物以汲取靈感。《侏羅紀公園》中首個出場的腕龍是影史上第一隻完全由電腦特效製作的生物,它兩腿離地、仰天咆哮的動作,就取自大象。
說來令人難以置信,片中恐龍的鏡頭不過區區15分鐘(其中9分鐘是溫斯頓小組的機械恐龍,另外6分鐘是電腦動畫),但得益於巧妙的敘事和剪輯技巧,恐龍完全成為了這部時長120分鐘電影的主角,仿佛無時無處不在。《侏羅紀公園》的製作過程大幅推進了工業光魔的電腦技術,除了恐龍,他們還研發出模擬液體飛濺、替身換臉等軟體技術,用許多潤物無聲的特效為逼真度加碼。
除了數碼視效,《侏羅紀公園》還開創性地引入了數碼聲效的概念。製作期間,史匹柏深感當時的影院音響系統無法滿足該片,在他的資助下,DTS標準由《侏羅紀公園》首度採用進入影院,並奠立了一種國際音效標準,其基本聲道配置為5.1聲道,現已發展為藍光影碟的必備音頻標準之一。
從大白鯊到霸王龍,史匹柏實現了自我超越
令人咋舌的商業奇蹟
勇奪影史最賣座冠軍、系列票房突破20億
商業表現方面,史匹柏的初衷得到了貫徹:不僅是題材,《侏羅紀公園》從票房上也成了《大白鯊》的「續集」——1975年的《大白鯊》是首部票房破億的大片,一舉開創了好萊塢暑期檔概念(近期騰訊娛樂會推出深度策劃,敬請期待);而《侏羅紀公園》創下的一連串票房紀錄,比片中形態各異的恐龍更叫人眼花繚亂:午夜場開畫310萬美元,首周末5010萬,刷新前一年《蝙蝠俠歸來》的紀錄;隨後連續三周穩坐票房榜冠軍,最終北美報收3.57億;在國際市場上,相繼打破英國、日本、印度、韓國、墨西哥和臺灣的開畫紀錄;最終影片全球票房衝至9.14億,取代史匹柏自己的《ET外星人》成為了當時的新科影史票房冠軍,而這一紀錄直到5年後才被《鐵達尼號》打破。
1997年的續集《失落的世界》同樣不負眾望,首周末開畫北美票房超7200萬,打破《永遠的蝙蝠俠》保持的紀錄,這一紀錄一直保持到了2001年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前;《失落的世界》還創下單日最高票房2600萬,最快突破1億(只花了6天)等紀錄;最終全球累計票房近6.2億,在當年僅次於《鐵達尼號》。
2013年重映的3D版《侏羅紀公園》,在全球再度吸金超過1億美元,令《侏羅紀公園》總票房突破10億,成為全球第17部10億+影片,名列有史以來最賣座電影第15位;至此,整個《侏羅紀》系列三部曲的票房也跨過了20億美元大關。
經歷了時間的積澱,《侏羅紀公園》愈發顯得偉大
強力口碑、深遠影響
躋身影史最佳、小金人等獎盃拿到手軟
《侏羅紀公園》以史無前例的特效成就,連奪當年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和最佳音效三項大獎,並收穫了包括1994年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視覺效果,1993年土星獎最佳科幻、導演、編劇和視覺效果獎,以及1993年美國人民選擇獎最佳影片。在接下來的數年內,該片不斷被影評人和業界評為影史最佳動作驚險片之一,名列美國電影協會最佳驚悚片第35位,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最嚇人電影第55位。
約翰·威廉士的配樂同樣功勳卓著,當時史匹柏忙於拍攝《辛德勒的名單》,使得威廉士有很大的自主權決定配樂風格。他延續了《第三類接觸》的靈感,創造出那首膾炙人口的主題曲,混雜著神秘與敬畏之意,又湧動著無與倫比的歡欣和激動,成為怪獸、科幻、驚悚類電影的標杆與典範。《侏羅紀公園》的主題曲被廣泛認為是威廉士生涯最佳之一,用他自己的話說,「捕捉到了大自然中恐龍驚人的華美和莊嚴」,兩部續集中均可聽到這段樂章的變奏,而此次《侏羅紀世界》雖然換了作曲家,我們仍有機會聽到經典重響。
《侏羅紀公園》還啟發了一大批恐龍和怪獸題材的電影、動畫和紀錄片:《深淵恐龍》、《恐龍島》、《重返侏羅紀》、《哥斯拉》 、《與恐龍同行》、《恐龍》……就連日本的哥斯拉電影,也開始在特攝傳統中摻入電腦特效。而在影迷心中,無論同類電影多如牛毛,只要提到恐龍,腦海裡第一個蹦出的一定是《侏羅紀公園》,這不啻為該片最大的榮譽和遺產。
工業光魔的電腦特效更是對電影業產生了巨大衝擊,業內評價《侏羅紀公園》就像1927年的首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一樣引領潮流,影響深遠。許多此前太昂貴或技術上不可行的理念,都有了新的實現途徑,並直接催生出一大批特效巨製。工業光魔的老闆喬治·盧卡斯用電腦特效製作《星戰前傳》中的外星怪獸,斯坦利·庫布裡克找到了完成《人工智慧》的方法,彼得·傑克遜有能力重拾童年摯愛《指環王》和《金剛》。隨之而來的,是整個電影領域的革新,不誇張地說,特效電影完全可以分為「前《侏羅紀公園》」和「後《侏羅紀公園》」兩個時代。
沒有史匹柏,恐怕就沒有如今我們仍百看不厭的《侏羅紀公園》
結語
史匹柏飽含赤子童心的處理,令《侏羅紀公園》超出了人類大戰怪獸的俗套,充滿造夢般的奇幻之美,而主角格蘭特博士關於恐龍的每一個理論,幾乎都在之後被科學證實。影片不但有妙趣橫生的構想和感官刺激,更承擔起科幻大片的終極使命:激起一代青少年對科學的熱情。
2013年,3D版《侏羅紀公園》終於登上了內地大銀幕,並取得不俗票房;更難得的是,那次重映並未遭到影迷「重製圈錢」的批評。相反地,為了當年興奮難忘的記憶,他們爭先恐後買下了那一張張遲到20年的電影票。
就如所有掙脫時間的電影藝術,《侏羅紀公園》用超越影片本身的情懷,叩開你我的心門,將感動與回憶永久封存。
歡迎關注奧斯卡電影院線微信公眾號:hnoscar,每日精選影視行業有料文章、有趣話題。更為您準備最新電影資訊及放映場次查詢、免費影票、精美電影後產品等影迷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