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齊魯小弟,盛世收藏論壇。
2009年註冊為盛世收藏用戶,累計在線時間1,226小時。
自從軍用望遠鏡發明以來,就得到了「戰場千裡眼」的美譽,從裝備之初,就被作為軍官「三件寶」(望遠鏡、指北針、地圖)中的老大。望遠鏡不僅是實用工具,還是軍官身份和指揮權的象徵。1945年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投降時,在交出手槍、指揮刀的同時,還被我方要求交出望遠鏡。
單眼望遠鏡
望遠鏡是許多優秀將官的珍愛之物。周恩來在蘇區一直使用的是一具8倍蔡司,彭德懷使用的是繳獲敵軍的6倍蔡司軍用望遠鏡。粟裕大將特別喜歡望遠鏡、指北針、地圖。毛澤東主席直到建國之後,到外地巡視一直使用戰爭年代所獲的美制6倍望遠鏡。
我個人十幾年來通過購買、易物、拍賣以及朋友出國幫忙採購等方式,雖然收藏了一些中外各國的望遠鏡,仍感覺品種數量遠遠不夠。特別是近幾年來,收藏更加吃力,除了收藏熱造成市場藏品數量少以外,還給望遠鏡自身特點有關,望遠鏡是軍官用品,和刺刀等軍事藏品相比,本身數量就少。志願軍步兵第三十六師在三年抗美援朝戰爭中,繳獲槍炮成千上萬,而望遠鏡卻只獲4具,足見珍貴。另外望遠鏡的娛樂性強,即使不搞收藏的人,弄個光學優異的軍用望遠鏡玩玩都是不錯。如是,造成僧多粥少,收藏困難。
個人藏品
我收藏望遠鏡有一個原則,光學不好的、不能正常使用的不收。望遠鏡不能看,就像汽車不能開一樣,心裡不舒服。而由於老望遠鏡大都有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歷史了,加上戰火洗滌,好品更是少之又少。
軍用望遠鏡構造
此前,我一直很想把望遠鏡系統的分類,但真要實施卻無從下手。如果按年代分,有一戰的、二戰的;按照結構分,有帶中軸鎖的和不帶中軸鎖的;以及獨立濾光鏡和集成濾光鏡的,此外還有光學有鍍膜的、無鍍膜的;按照使用方分,海軍的、陸軍的、炮兵的、空軍的;按光學原理分,有伽利略式的、克卜勒式的,等等。思前想後,最終決定按照自己的思路分為德系、俄系、美系、英法系、國產系等,理由如下:
在望遠鏡發展之初,光學玻璃的製造技術是由法國人率先突破的,這個家族保密長達100多年。當時全世界只有三家工廠可以製造,一家在德國,一家在法國,英國從法國學習後,也知道這個秘密,三國都視為國家最高機密。
望遠鏡零部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俄國人利用與英法結盟的機會,拼命要獲得這個技術,但是英國不給,法國也不賣,德國是俄國的交戰國,更不會透露給俄國。最後俄國給英國光學玻璃製造商25年特權,才獲準到製造現場,學習這個技術,但製造光學玻璃的核心機密,俄國人看了半天,就是不明白。百般嘲弄之後,英國人最後給了俄國人一個信封,打開一看,俄國人氣急敗壞,紙上就一個詞——攪拌!就算這樣,俄國人還是沒有學會生產光學玻璃,因為光學玻璃的生產絕對不會僅僅是「攪拌」那麼簡單。一直到蘇聯成立之後,他們才自己突破相關技術,並且根據學到的基礎知識獨立發展出自己的光學工業體系。
我國是王大珩領導的中國科學院儀器館(後來的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突破的。1953年底燒出第一爐光學玻璃,但從整體來說,我國的光學工業在很大程度上是蘇聯化的。
美國人一開始就獨立開發自己的光學工業,完全走的是獨立自主的道路,所以美式望遠鏡完全獨立與英法德俄之外,自成一派,成為獨立的體系。各種光學玻璃製造技術現在仍然是各國最高軍事機密。
下面就把我收藏的望遠鏡按照德系、俄系、美系、英法系、國產系的分類,分享給各位師友。
德國望遠鏡系列
提起德國的望遠鏡,人們首先會想到大名鼎鼎的卡爾·蔡司公司。蔡司以其卓越的品質,多年來在世界望遠鏡領域獨領風騷。蔡司望遠鏡在鑑別率方面要高出一籌,清晰度高,無論從顏色還是形象上看,不容易失真。在零件裝配組合以及外觀設計上,蔡司都做得「非常德國」,意即考究、細緻,一絲不苟。可以這麼說,每一架出廠的蔡司望遠鏡都是精品。特別是在1937年蔡司發明鍍膜技術後,光學儀器便飛躍上了一個新的時代。
蔡司望遠鏡
其實在二戰結束以前,德國還有很多著名的望遠鏡品牌,例如早期亨索爾特、徠卡、柏林戈爾茲等。特別是柏林戈爾茨公司,同蔡司一樣為現代軍用光學器材的創始公司之一,在二戰以前柏林戈爾茨和蔡司一樣為世界頂級光學的製造者,甚至在知名度和性能上一度超越過蔡司,在當時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柏林格爾茨製造的望遠鏡以工藝精湛、外形優美、堅固耐用而著稱。這個望遠鏡廠家由於在二戰時期為納粹軍隊提供了大量的軍用光學器材而成為了盟軍的眼中釘,再加上廠址又設在柏林,直至在二戰後期工廠被炸為平地,完全被摧毀。二戰結束後德國被一分為二,當時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再重建這個光學工廠了,從此世界上柏林格爾茨這個品牌就成為了過去,在二戰結束以後就再也沒有了新的柏林格爾茨望遠鏡面世。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這種望遠鏡都是1945年以前製造的,這也是現在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品牌的原因了。
柏林葛爾茨望遠鏡
英國望遠鏡
二戰以前的英國,雖然有自己的光學工業,但是在德國價廉物美的光學儀器面前,根本沒有競爭力,當然也就沒有市場,導致光學玻璃生產大步後退,到了二戰前夕,英國的光學玻璃年最低產量曾經不到兩百噸。
光學玻璃產業在軍事領域的意義決不亞於航空技術。二戰爆發後,戰爭的需要迫使盟國大力發展光學工業。英國把光學工業列為戰略工業,把製造光學玻璃的原材料(含鐵量低的石英礦)當成了戰略物資。二戰期間,英國主要是守島戰役,和德國互相破壞航運已經成為慣例,特別是1941年的不列顛空戰,德國曾轟炸倫敦、考文垂等工業重鎮,導致軍用物資奇缺,價格飛漲。
英軍所使用的望遠鏡主要是馬克系列,下圖就是肖克廠生產的馬克1和2型望遠鏡:
馬克系列望遠鏡
美國望遠鏡
美國作為老牌的工業大國,當然有自己獨立的光學工業。美國的望遠鏡雖然沒有德國的那樣精緻,但其性能也是頂尖的,加上兩次大戰的戰火都未能燒到美國本土,讓美國人可以從容的製造各種精密的玩意兒。
美國望遠鏡的特點是稜鏡大、目鏡大、出瞳距離長。這些製造特點使得望遠鏡不僅堅固耐用,而且觀測起來非常舒適,即使是近視或遠視的人,也能正常且舒適的使用。這些特徵導致的缺點是體積過大,特別是巨大的稜鏡室,簡直成了美式望遠鏡的標記。
美式望遠鏡
日本望遠鏡
早在1911年日本就生產了他們最早的光學產品,是利用進口德國的設備試生產的。他們一開始就打算生產望遠鏡,在兩年以後生產出日本第一隻雙筒望遠鏡,規格是8×20,也許還生產了一些伽利略望遠鏡。
1915年,由於進口德國光學玻璃的困難,日本海軍工程學院開始發展自己的光學玻璃生產。1918年日本的日光公司直接從德國請來了8名光學專家來廠作顧問指導,但還覺不夠,隨後又將一批自己的光學師直接送到德國進修,所以日光公司雖然成立時間很短,但起點很高,一下子就同當時光學工業最為先進的德國接軌了,這也是後來尼康的光學能雄踞世界的淵源所在了。除了人員的交流與合作,日光公司還幾乎引進了德國的全套光學製造設備,從加工光學玻璃到全套的鏡頭的研磨、拋光設備等。可以這麼說,最初的「日光」身體裡流淌的是純正的德國「血液」。
下圖中體積最小的就是93軍曹鏡,這是二戰中唯一使用伽利略光學原理的軍用鏡,當屬另類。體積最大的帶有日本聯合艦隊標記的就是著名的「夜間雙眼鏡」,98式7×50。本人實際做過對比,和同規格的望遠鏡相比,低照度下觀測效果更好,尤其是在黎明或傍晚。那個德國蔡司生產的三七鏡上面的德文「米卡多」意思是天皇、御門,而大眼那個就是著名的13年式望遠鏡。
日本望遠鏡
國產和蘇聯望遠鏡
之所以把蘇聯和我國望遠鏡放在一起,主要原因是我國軍工企業底子薄,建國後很長一段時間,主要工業產品仍然要靠大量進口,望遠鏡也是舶來品之一。我國不僅從蘇聯進口過,還從東德、捷克等國進口過。我國直到六十年代才能獨立生產62式望遠鏡。
50年代初,我軍從蘇聯進口的Б-6、Б-8兩種軍用望遠鏡,為節約成本,配的是我國自行生產的牛皮蓋、綠帆布鏡盒。這兩種望遠鏡主要裝備我陸軍分隊,鏡身或鉸鏈上有蘇聯鐮刀斧頭黨徽或稜鏡折射箭頭的光學符號。我軍還在進口的捷克斯洛伐克的XbK6倍和8倍軍用望遠鏡,鏡身上加印我軍軍徽。有「捷6」、「捷8」之稱的捷克XbK6倍、8倍的軍用望遠鏡,既不同於蘇聯,也有別於德國的同類產品。如「捷6」目鏡部分的構造較「德6」的視度裝定機構就有所不同,「捷8」與「德8」的目鏡片雖同為愛弗爾二式,但視度裝定機構也有差別,還有一種XbK12倍(12×60)的軍用望遠鏡,物鏡筒長達275px,體積大,主要裝備海軍艦長。由於建國初期海軍落後,艦艇數量少,所以裝備數量也非常少,我有幸弄到一部。
在「大躍進」的影響下,各種國產鏡如雨後春筍般充斥市場,除了經典的62以外,還出現了勞動、井岡山、501、常光、保定、63式、69式、78式等軍用望遠鏡,其中的78式望遠鏡堪稱極品。曾在沉船中發現,78式海軍望遠鏡竟然滴水未進!除了良好的勤務性以外,78式海軍望遠鏡的光學性能和低照度性能也是很出眾的。而62式陸軍鏡一直生產到85年才停產,曾經過多次戰火考研,特別是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表現優異。
78式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