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電紡纖維製成的3D纖維海綿因其網絡多孔結構,具有重量輕、密度低、孔隙率高等特點,在溶劑吸收、油水分離、隔熱及隔音、藥物及催化劑載體等領域具有良好應用前景。然而,絕大多數的3D海綿都存在較差的機械性能,極大限制了其實際應用。
近期,研究人員基於「自粘」概念工藝將短切電紡纖維組裝而成,即用PAA溶液將短切PI納米纖維粘合到一起,經冷凍乾燥、加熱醯亞胺化法製備了高密度聚醯亞胺纖維海綿(HDPISG),重點考察了HDPISG的機械性能、熱穩定性能等。
結果表明,HDPISG的密度高達280mg/cm3,孔隙率>80%,並顯示出良好的透氣性。隨著海綿密度的增加,抗壓強度和導熱係數顯著提高,而孔隙率呈線性降低趨勢。
密度為280mg/cm3的HDPISG在50%和80%壓縮率下,最高壓縮強度分別為5190kPa和35900kPa。小型HDPISG甚至可以承受超過自身一萬倍的重量。
研究發現,HDPISG具有出色的熱穩定性,即使在450℃加熱1小時後仍可保持相同的形狀。此外,HDPISG在熱處理後還仍具有出色的機械性能,在300℃加熱30小時後壓縮強度幾乎沒有損失。
此類聚醯亞胺基海綿還可以高溫碳化為碳基海綿。HDPISG經900℃/2小時碳化後,仍可以保持其主要形狀,轉化為有自支撐性的多孔碳基海綿。該方法所製備的HDPISG及其碳化海綿有望作為多孔電極材料,應用於隔熱、儲能等領域。
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0,Published Online),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分別為南京林業大學和德國拜羅伊特大學的S.H. Jiang和A. Greiner。
本文為聚醯亞胺科技®原創,微信號:PI-Doctor
內容僅用於交流,圖片版權歸作者及出版公司
點擊閱讀原文,關注同名微博獲取更多聚醯亞胺資訊
聚醯亞胺科技QQ交流群:946804838
文獻DOI: 10.1021/acsami.0c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