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2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地處渭河南岸,秦嶺北麓山區的陳倉區天王鎮十二盤村,四周環山,森林茂密,各種藥材繁多,尤其是漆樹幾乎遍布在各個山窪之中。
漆樹是一種喬木,在我國除了東北、新疆和內蒙以外,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漆樹一般可長到十幾米,樹齡長達幾十年。它的樹幹被割破後能分泌出一種白色的漿汁,與空氣接觸氧化後,色澤有淺變深,先是呈血紅色,後又呈褐色,塗在家具上形成硬膜呈黑色。「白如雪,紅似血,黑如鐵」,就是說漆樹的漿汁從液體狀態到氧化幹固後色澤變化,以及形成堅固的漆膜的過程。正是這種漿汁使古時候的人們發現了它具有漆在家具上形成光亮的色澤,堅固、耐用和防腐的特質,從此漆器得到了發明和廣泛的應用。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便使用它粉飾裝扮自己的庭院家具。古代建築塗上了這種生漆數百年不腐。到了漢代,漆器的製作和使用進入了鼎盛時期,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正是使用了生漆作為原料的緣故。
地處渭河南岸,秦嶺北麓山區的陳倉區天王鎮十二盤村,四周環山,森林茂密,各種藥材繁多,尤其是漆樹幾乎遍布在各個山窪之中。每年農曆四月至八月十五以前,四川綿陽安縣清泉鄉紅巖九隊的賴德興、楊正見等七人都要受僱來這裡割漆,他們已經在十二盤村和關爾下村三十盤之間的叢山峻岭中割了十多年的漆了。這七位割漆人中年齡最大的五十歲,年齡最小的二十八歲,其中賴德興和賴發明是父子倆,劉盛華和王順英是夫妻。他們七個人分為三組,分別承包著十二盤村直關爾下村的數個山林。雖說割漆非常艱苦,但可觀的利潤還是吸引他們每年都來到這裡。割漆人各個身材精瘦,身手敏捷,攀登在樹與樹之間如履平地,四肢並用攀登與割漆的動作之快令人咂舌。他們每天凌晨三點多起床,簡單做點吃早飯吃了,帶上頭燈和午飯凌晨四點上山,頂著38度的高溫,在太陽下一幹就是十多個小時。他們用漆刀割開漆樹皮,露出木質,將刀口切成燕翅形,再把鬥葉插在刀口下方,任漆液流入鬥葉中,每天上山割漆插鬥葉,下山將流在鬥葉的漆液刮到桶裡帶回,再裝進特製的塑膠袋密封保存,在收割漆的五十天裡每棵漆樹都要割八至十道。
割漆是個十分艱苦的過程,許多人皮膚過敏「談漆色變」,一旦沾上漆樹便會立刻引起過敏性反應,襠部瘙癢,渾身腫脹,遍體起疹,皮膚糜爛,數月難愈,一般人是受不了這份罪的。然而,四川人卻能吃的了這份煎熬之苦,在陝西和四川的秦巴山區,遍布著數百名四川綿陽的割漆人,他們掙的就是這份別人不願掙的錢。割漆人賴發明的脖子和身上被漆咬的長滿疹子,楊正見的手臂被漆咬的潰爛流膿,不僅其癢無比,而且被汗水蟄得疼痛難忍。這些都還不算啥,自然環境的惡劣更令人望而卻步。山坡陡峭,荊棘叢生,除了沒有豺狼虎豹之外,野豬、毒蛇和馬蜂卻時常出沒,防不勝防。就在他們臨近完工的前一天下午,我跟著割漆工賴發明準備攀爬一棵漆樹,突然發現離我們不足五米的草窩裡有一條眼鏡蛇,也許眼鏡蛇聽到異常動靜,將頭抬起有二十公分高,賴發明立即站在我的身前用身體護著我,並撿起一根樹杆準備自衛。我也本能的提起相機準備抓拍,賴發明立即示意我「別動」!眼鏡蛇察覺到我的動作,立刻將前身抬高有四十多公分,一雙惡狠狠的眼睛死死的盯住我們不放,嘴裡的芯子不停地抽動,我們盯著眼鏡蛇一動也不敢動,頭髮根都立起來了,我很清楚,這時的一個微小動作都可能引起眼鏡蛇的攻擊。時間一秒一秒的過去,我的心砰砰直跳,簡直就要從嗓子眼跳出來了。就這樣我們與眼鏡蛇對峙了近十分鐘,眼鏡蛇才俯下身子掉頭走了。看到眼鏡蛇走遠了,我一屁股坐在地上,足足吸了三根煙才算緩過勁來。這次的經歷我終生難忘,如果不是賴發明的警示和掩護,後果將不堪想像。
前不久有一綿陽同鄉在秦巴山區割漆時,遭遇狗熊的襲擊,他迅速爬上樹躲避,不料狗熊也爬上樹咬住他的大腿不放,割漆人抱著樹幹拼命掙扎,直到狗熊撕下他腿上的一塊肉,摔下樹自行走掉,割漆人才算是死裡逃生,撿回一條小命。
割漆人數年來遇到的危險,他們幾天也說不完。可是,他們獲得的利潤方式卻讓他們進退兩難。一是僱傭承包製,就是老闆一次僱傭數人,三個月每人工資26000元,吃住都由老闆負責。老闆與山林承包戶達成交易,包幹幾座山的漆樹,每座山約二、三百顆漆樹,給山林承包戶300—500元;然後,割漆人每天割下得漆不論多少都交給老闆。這段時間無論遇到任何自然災害都必須堅持幹夠三個月。另一種是自負盈虧的包幹制,割漆人自由組合,沒有工資,吃住及往返車票自理,在老闆指定的山上割漆,每天割下的漆匯集在一起,最後由老闆用特有的檢驗方式檢驗,純度在65%以上的漆老闆才收購,利潤由組合割漆人平分,這種方式割漆人隨來隨走不受任何人限制。但是,漆賣給當地的小老闆,卻不一定馬上拿到錢,有時一拖就是幾個月,割漆人對此十分惱火。
這些生存在最底層的割漆人勞動強度最大,承受風險最大,到頭來掙得的利潤卻最小。但即使這麼微薄的利潤,也是能夠帶給他們每個人試圖改善自家生活狀況的一種希冀,帶著這種希冀,他們不辭勞苦,拼命勞作,付出著辛苦,也收穫著希望和快樂!他們給大山帶來靈氣和生機,也給我們帶來生命的壯美與感動。
攝影:嶽寶群
關鍵詞 >> 紀實攝影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