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糖是指能還原斐林(Fehling )試劑、託倫(Tollen)試劑,並能與苯肼反應生成糖脎的糖。還原糖的分子結構中一般有游離的醛基或酮基。醛基容易被各種強或弱的氧化劑氧化成羧基,因此有游離醛基的醛糖,都具有還原性,是還原糖,如葡萄糖、半乳糖等。許多酮糖也是還原糖,因為它在鹼性溶液中可以異構化為醛糖。斐林試劑和班氏(Benedict)試劑都是常用的檢測還原糖的試劑,它們與還原糖發生反應會產生磚紅色的沉澱,臨床上常用於檢測糖尿病患者尿液中的葡萄糖。相應地,不能還原斐林試劑或託倫試劑的糖是非還原糖。二糖中的蔗糖是非還原糖,多糖如澱粉、纖維素等屬於非還原糖。多糖通過水解可以生成還原性的單糖。單糖的半縮醛羥基能與另一化合物或基團發生縮合形成糖苷。糖苷是縮醛,一般不顯示醛的性質。
斐林試劑是德國化學家赫爾曼• 馮 •斐林在1849年發明的。常用於鑑定可溶性還原糖的存在。斐林試劑與可溶性還原性糖(即醛糖)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澱。斐林試劑的成分為:甲液:0.1g/mL NaOH溶液,乙液為0. 05 g/mLCuSO4溶液,斐林試劑使用時要先混合再使用,其機理是鹼性溶液中Cu2+是一種弱氧化劑,而可溶性還原糖中的醛基具有很好的還原性(果糖中的酮基在鹼性溶液中能異構化為醛糖),兩者混合後發生很慢的氧化還原反應,使醛糖的醛基氧化成羧基,產物稱醛糖酸,Cu2+離子自身被還原,生成CuOH,CuOH不穩定,分解為H20和磚紅色的Cu2O沉澱。
斐林試劑必須現配現用的原因是NaOH溶液與CuSO4溶液混合會產生Cu(OH)2而使Cu2+沉 澱,影響實驗的正常使用。在斐林試劑中常添加酒石酸鉀鈉作為螯合劑,與Cu2+絡合以防止Cu2+沉 澱,所以高中生物學教材中強調要使用現配的斐林試劑,而且NaOH要過量。還原糖與斐林試劑反應很慢,需要加熱,為防止試管中過量的NaOH溶液沸騰濺出,造成意外傷害,故50 -65℃水浴加熱,溶液的顏色由藍色最終變成磚紅色。綜上所述,斐林試劑使用的原理是利用Cu2+ 在鹼性條件下具有弱的氧化性,與可溶性還原糖反應,生成磚紅色的氧化亞銅。值得注意的是,斐林試劑本身並非無色(而是藍色的),必須現配現用,先混合再使用,且需50 -65℃水浴加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