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傑許久沒接受專訪了。出道16年,13張創作專輯,2座金曲獎最佳男歌手獎盃,巡演一開票就在網站售罄……取得如此成績的林俊傑,早已不再需要通過語言去反覆確認自己的才華,音樂才是那條最純粹、最舒適,也最不易被誤解的窗口,人們向內張望,便可以感受到誠意——也許「行走的CD」並非最高加冕,在如此長時間的陪伴之後,依然被窗外的人珍藏心間才是。
但是,我們仍好奇,這位當初以「樂行者」之姿闖入華語歌壇,以一首《江南》紅遍不止江南的酒窩少年,這些年來是怎樣不斷探尋,打碎重塑,一路進階成如今的模樣?幸運的是,3月22日下午,在演唱會官方指定票務平臺大麥網的牽線下,新京報記者終於在杭州「聖所2.0」巡演正式開幕的前一天,見到了即將趕往彩排現場的林俊傑。
聖所2.0
確定歌單前,會參考粉絲的意見
當電影配樂大師漢斯·季默所創作的恢弘旋律,在杭州黃龍體育中心上空響起時,「聖所2.0」演唱會啟航了。場內的觀眾沉浸在《曹操》《新地球》等一首又一首金曲中,如痴如醉。沒有買到門票的歌迷,則簇擁在場地外的草坪上,就著杭州還微冷的夜風,品嘗著空氣中傳來的歌聲餘味。
「你知道自己的演唱會門票很難搶嗎?」時間回到前一天下午,戴著印有「聖所」二字的棒球帽,身著黑色衛衣,出生於1981年的JJ林俊傑,一如年少模樣。當記者笑著講出這句開場白後,他露出酒窩,卸下心防,「真的很謝謝大家支持。」
2018年3月17日,林俊傑「聖所」世界巡迴演唱會從上海啟航,揚帆一年之後,終於在此刻迭代升級「2.0」體育場版本——雖然「票難搶」的事實,依然未因座位的增加而改變。「其實這次更像是個全新的秀,但是我們保留了足夠的元素,讓主題還是維持在『聖所』之下。」林俊傑分享道。
「我們當然有保留一些『1.0』的歌曲,但也加入了一些之前沒有唱到的歌,把它們重新編曲,讓每一個階段的演唱會呈現不同的色彩。」在確定歌單之前,林俊傑看了不少粉絲們的留言,「大家希望聽到什麼樣的歌,我都會去多吸收多了解,但是不一定給,」話鋒一轉,他突然「皮」了起來,「我覺得適當的時候還是可以給大家一點滿足啦,比如唱一些我真的很久沒唱過的歌,甚至從沒唱過的歌,像這次的《Always Online》就是一個完全的驚喜,聽到前奏之後,他們大概就會想,哇竟然是這首。」
創作
學會和自己相處,把音樂當出口
「聖所」的概念,來源於心靈的慰藉之地和信念之地。歌迷從林俊傑的歌聲中得到慰藉,同樣,歌手也會從歌迷的支持中找回信念。
「我昨天剛好在看一封信,」說著,林俊傑拿出手機,翻出相冊裡的一張照片,遞到記者面前。他拍下的這封信,是在機場從一位歌迷手中接到的,「簡單地說,就是他覺得如果有一天爸媽過世後,他就沒有了繼續活在這世界上的責任與牽掛。但是來過這場演唱會後,他改變了這個想法。他說,以後即使沒有了爸爸媽媽,還是可以試著給其他人帶去更多快樂。他的分享也給了我一個肯定,讓我覺得做音樂真的會鼓勵到更多的人。」
如此心靈間的共振,大概也源自於歌者對自我的不斷探尋。千禧年初,剛服完兵役的新加坡少年林俊傑離開家鄉,來到了中國臺北。懷著對音樂的一腔熱忱,他在海蝶唱片「非常歌手訓練班」被發掘,正式開始了唱作生涯。從為張惠妹創作《記得》開始,他的才華一路被肯定,《江南》《一千年以後》等歌曲的大紅,以及「金曲獎最佳新人」的加持,更將這位初出茅廬的新人推到了一線位置。「不過前幾張專輯,我都在講和自己無關的事情。某一個方面可能也是因為我沒有自信,我怕我沒有東西可以講,」十幾年後,當有一天回想起剛出道時的光景,林俊傑在經歷歲月沉澱後沉思道,「我不知道除了我喜歡的東西之外,我自己代表的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轉折,大概發生在2009年。因為胃酸倒流侵蝕聲帶,林俊傑在經歷了一段失聲的黑暗時期後,攜帶記錄著低潮心境的專輯《100天》回歸。自此之後,他的創作狀態發生了改變。從《因你而在》《新地球》到《和自己對話》《偉大的渺小》,林俊傑一方面愈發向內探索自我,一方面愈發向外關注生命。「其實我們跟自己相處的時間是最多的,必須懂得和自己對話。音樂是我最重要的出口,把真實的經歷和心情寫成歌時,我不會考慮這首歌是否可以真正幫助到任何人,但你只要把它做出來,就已經幫助到自己。」
突破
拋開困擾,放下「改編」的心魔
2002年12月2日,新人林俊傑曾用稚嫩的筆觸,寫下過一篇日記名為《跑通告的感想》:
第一次跟著阿杜哥跑通告,的確學到了不少東西,從中也累積了一些難得的經驗。開始的時候感覺有一點無聊,可是我當時想: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我等於在浪費寶貴的時間。之後,我不斷地提醒自己,不管怎樣,我一定要從每個通告中學到東西,我便很仔細地去觀察電視臺或電臺發生的事,記者問過阿杜的問題,我會想如果換成是我,會怎麼去回答。
時過境遷,當初那個對未來懷揣著期待與忐忑,跟著師兄阿杜東奔西走的青澀面孔,如今已在《夢想的聲音》裡「進階」為導師,助力更多對音樂懷揣夢想的年輕人。「其實參加《夢想的聲音》是我一個心理障礙的跨越,」這些年來,林俊傑甚少在綜藝節目中擔任固定嘉賓,一連三季的全身心投入更是前所未有,同時,他也突破了自己對「改編」的心魔,「其實我一直不太願意去改編別人的歌,除非意義重大。因為我知道一首成立的作品,就應該是這樣子的,改編很容易破壞這首歌原本的意義。但是為了更多人的夢想,我已經拋開了所謂的擔憂,去突破自己,用我的音樂能力和這些年的學習,做示範,激勵到更多的音樂人。不管是身邊的其他音樂人,或者是舞臺上來討教的選手,如果我們能夠因此一同成長,這個跨越就非常值得。」
公益和助人,已經成為當下林俊傑思考許多問題的出發點。在剛剛過去的3月27日,林俊傑的38歲生日當天,他也號召大家把這一天當做「無肉日」,儘量吃素,為減少碳排放做努力。
「跟著跑通告,算是我打下基礎的一段時間,基礎打得好,以後日子也會比較好過。」在那篇日記的最後,林俊傑這樣寫道。經歷過酸甜苦辣,我們不得而知他內心的掙扎抑或是堅定。但是,的確有人因為林俊傑的陪伴、鼓舞和以身作則,而過上了「更好的日子」。
新京報:對於林俊傑,「進階」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林俊傑:我真的認為,沒有所謂的終極目標。我現在看到的「進階」,是華人音樂可以成為影響全世界流行文化的重要元素,結合高科技來製造與眾不同、優質內容的娛樂新時代。而誰都不會知道未來還會有什麼新事物等著我們,只有把握當下,盡力把能做好的事做好。
■ 小連結
「黃牛剋星」的背後故事
自林俊傑此次巡演啟動之後,坊間便流傳著「逃犯剋星張學友,黃牛剋星林俊傑」的「傳說」。據悉,為了保護觀眾利益,防止「黃牛刷票」「哄抬價格」,此次演唱會大麥網作為官方指定票務平臺,不僅從票務運營、票務營銷、現場服務等多方面賦能巡演,更聯動了主管部門、林俊傑經紀公司及巡演主辦方重拳打擊相關行為:一方面,設置高購票門檻,嚴格執行「一票一證」的實名制購票政策,每位用戶限購2張,打擊「黃牛」渾水摸魚;另一方面,在搶票環節大麥網也應用了相關技術,通過大數據手段實時監控搶票數據,準確判別「機刷」「人肉代刷」等「黃牛」行為,及時遏制不法操作。
【新鮮問答】
新京報:今年會有新的專輯跟大家見面嗎?
林俊傑:會有很多新的作品,至於能不能夠在今年做一個完整的專輯作品,我有這個目標,但不知道能不能趕得及,所以現在下結論還有點太早。不過新歌是絕對會有的,已經在做了,今年真的蠻多機會,可能這幾個月就會發生。
新京報:最近有遇到讓你覺得特別新鮮或心靈撼動的事情嗎?
林俊傑:我覺得我現在處於一個相當平靜的狀態,這又讓我覺得非常震撼。以前的我連續做很多場演唱會,就會覺得疲倦,會有「又來了」的感覺,很想睡覺,但是現在完全不會。因為我覺得每一次演出,我都會把它當作是一種會面、相遇,那是我期待的。我會去注意一些之前不會注意的東西,去關注現場觀眾的反應,在這個過程裡,就會得到一些彼此的能量交換,這其實也是一個進階的過程。
新京報:音樂是你最常用的和外界交流的方式。對你而言,它是武器還是盾牌?
林俊傑:很多人說,防守是最好的攻擊,對我來說音樂就是這樣,所以你要問它是武器還是盾牌,它其實都是。有時候我覺得做音樂你必須要積極一點,就像攻擊一樣,要去跨越。我可能私底下不是一個很主動的人,但是在音樂裡我非常主動,主動去吸收更多的元素。而所謂用攻擊來防守,就像回到與自己相處的命題一樣,音樂其實先用來療愈,才能夠去幫助影響到更多人,這就是一種防守的過程。同時,如果不斷提升自己在音樂裡面的素養,其實你就已經為自己建立起了一個更好的護盾了,它們是共存的。
新京報:這些年來,你的音樂靈感是怎樣維持在一個源源不斷的狀態的?
林俊傑:就是要對每一種東西保持好奇,你要去積極向上地欣賞這個世界所有的美好,甚至不美好,從一些缺陷裡面得到一些領悟,你才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或者這個空間裡面,擁有自己的重心,才不會在一個飄飄的狀態裡面。
新京報:許多華語樂迷都很懷念2000年初那段所謂的「華語流行音樂黃金時代」,對你而言,剛出道的時光是美好更多,還是遺憾更多?
林俊傑:這一路走來,我認為我是很幸福、幸運的,而且我並不覺得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我一直努力,期待和所有華語音樂工作者一起為這個時代帶來更優質的音樂,打造更國際的華語流行樂壇。
新京報:在現在的社會和娛樂氛圍下,大多數藝人都會往影視方向努力發展。但除了最初幾部影視作品之外,你一直在音樂上保持著自己的步調和節奏。這種在事業上的篤定感從何而來?
林俊傑:我堅信,環境再怎麼進化、人們的生活再怎麼改變,音樂依然無所不在,而大家都還是需要音樂。一直執著也是因為我還是清楚地看得到自己在娛樂圈當中可以做的調整和進步,是跟音樂分不開的。
新京報:如果2003年剛出道時的林俊傑,可以穿越時空看到2019年的林俊傑和「聖所2.0」演唱會,他會說些什麼?你又會對他說些什麼?
林俊傑:2003年的自己看到「聖所2.0」,應該會覺得很不可思議,竟然真的可以站上體育場在全世界巡迴演出。而現在的我會對那時的我說:「先不要太興奮,後面還有很多更厲害的計劃會嚇死你!」我還是會很感謝當年的自己,鼓起勇氣來追求夢想,持續地累積,為現在的自己設下生活的態度。
採寫/新京報記者 楊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