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真的能替代人類嗎?就從這裡開始吧

2021-01-09 MBA中國網

主播手記

長江TIME vol.1

這兩年工業領域的創業機會越來越多,從前不受待見的「髒亂差行業」也逐漸被投資者看重。

以前在投資人眼中,這是一件很傳統的事情,不是那麼酷。它的增長速度也確實不像網際網路產品,或者一般消費級的產品,那麼有爆發力。再加上大多風投機構對工廠這個場景不夠熟悉,自然不太熱衷。

實際上在這個行業也一直有一群默默耕耘的人。一部分是在行業內摸爬滾打10年以上的老人,積累了經驗和資源後,從自己熟悉的業務實現技術上的創新;也有一些因為環境變好,年富力強的工業界新秀或者正值事業高峰的創業者加入進來,他們不完全依靠過去的積累,不完全打熟悉的業務,而是做出一些創新的東西,去適應工廠智能製造的需求。

「長江TIME」是由長江商學院官方出品的播客,從本期開始,邀請長江商學院智造創業MBA的同學分別講述自己所在領域的痛點難點、時代機遇和他們自己的創業故事。

倉儲物流這個賽道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在巨大的倉庫裡做分揀既繁瑣又枯燥。正因如此,倉儲運輸機器人、機械臂被給予厚望,希望他們可以儘快取代人類完成這些工作。

隨著自動化、智能化的發展,3D視覺成像更立體、更精準,解決的場景也更豐富。目前國內的3D視覺廠家多以初創型為主,以熵智科技為代表,現階段的3D視覺廠家不得不面對海量的非標場景,在產品和解決方案的雙重壓力中艱難向上。

作為科技企業,熵智科技現在確實已經需要具備持續創新的能力。不過,如何實現技術革新和商業化落地這兩點的平衡,是每一個初創公司都要冷靜思考的問題。

本期邀請到熵智科技創始人、長江商學院智造創業MBA同學趙青,聊聊創業中怎樣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兒、過難關以及如何和投資人做雙向選擇的故事。

掃碼收聽本期

「長江TIME」

節目編輯、後期製作/JustPod

喜馬拉雅 | Apple Podcasts|小宇宙App|網易雲音樂

搜索『長江Time』訂閱收聽

您對這期節目的內容怎麼看?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給我們留言!

你的每一點意見建議,都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也可以發郵件說出您的想法:

嘉賓介紹

長江TIME vol.1

趙 青

熵智科技創始人

長江商學院智造創業MBA二期同學

本期你將聽到

長江TIME vol.1

02:05 中國、日本、美國三個國家的製造業差異

06:37 工業智慧機器人的時代背景

11:35硬體製造的投資環境

15:50 不循規蹈矩的趙青騎車去拉薩,也離開大公司去創業

20:30 做企業最難的部分就是怎麼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兒

27:00 機器人技術的皇冠:機器人3D空間抓取

34:28 複雜的光學系統迭代時間很長,基本上是九死一生

40:30 純屬偶然地來到了長江,趙青卻有了意外的收穫

本期節目提到的人物和資料

長江TIME vol.1

| FANUC發那科機器人

| KIVA輸送機器人

| 熱力學第二定律

| 倉儲物流

| 寶潔公司

| 谷歌Sprint衝刺法

| 3D空間無序抓取

| AGV和自動傳輸系統

| 第一性原理

|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最簡單可行產品

播客片段節選

長江TIME vol.1

主播:有一種說法日本人選擇了機器人,美國人選擇了網際網路,後面造成了日本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整個落後了,他們錯過了網際網路大潮,你應該能很明顯地感受到。

趙青:站在我自己的角度去看,很重要的一點不在於說我們選擇了什麼,而是整個行業和生態是怎麼孕育出來的。中國、日本、美國這三個國家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美國是製造業比較空心化,所以說他的機器人產業很難發展起來,機器人1956年左右被美國人發明,斯坦福造出了第一臺世界上的六軸機械臂,但目前看來,行業內機器人四大家族是日本兩家,歐洲兩家,美國人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這並不是說美國人失去了什麼,某種意義上是他們的選擇和戰略沒有產業支持,機器人還是為汽車製造業服務的。FANUC要比美國人晚了一二十年做機械臂,目前成為世界上最知名、最成功的機器人公司,很大的原因是日本產業結構所孕育的。

其一是他們本身對高精尖技術、工匠精神的追求。以日美為例,美國在投資、市場開放層面居世界之首,所以網際網路的模式創新和新的產品,無論是idea還是VC風險投資支持,整個環節非常完善。日本也支持創新,但他支持的創新更多的是對精密製造、精密工藝所帶來的工匠精神創新,他們對完全概念式的模式創新容忍度和開放度沒那麼強。國內的基礎非常完善,但只能說是一個製造大國,大多數處於比較低附加值的水平上。

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之中,包括目前國內外形勢所帶來的機會,不亞於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日本在機器人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日本經濟騰飛以及製造業騰飛的時代。

其二是行業也在發生變化,機器人的發展起源於汽車產業的發展,傳統燃油車慢慢到達一定的程度,規模增長有限,新能源車、電動車和無人駕駛會有一些變化,但機器人變得越來越靈活,對機器人智能性的要求越來越高,不管是技術推動還是產業需求推動,比如說物流、商業機器人,走如家庭的機器人跟工廠的機器人形態可能不一樣,除了陪伴型,到真的要幫你做一些工作的形態,要求也不一樣。在這些方面相比,我非常有信心,也覺得是好的時代。

主播:所以我們現在還處於非常早期的時候?

趙青:第一點是我們的基礎非常好,但水平比較低,在升級的過程中有更多的機會。第二是整個產業的結構要發生變化,這不僅跟我們國家相關,跟全世界都相關,機器人從完全服務汽車產業到服務物流,以前進入很少的場景,但現在的要求發生了變化。

我們公司叫熵智科技。「熵」代表了我們公司所作的事情和目標。「熵」最近談的比較多,更多的人在談把它作為管理學、公司治理的一種因素,怎麼樣能做好員工的參與、無序與混亂和管理的自平衡。我們其實更回歸它的本質意義,「熵」來自於熱力學第二定律,在一個封閉系統內,如果沒有外力的話,這個物質就處於無序混亂的,這才是平衡態,而不是一切井井有條的,沒有任何外力的狀態下不會處於井井有條的狀態。

過去機器人的工作非常井井有條、流程化、自動化,這是在額外的原理和幫助一下完成這項工作的。我們希望機器人能適應無序混亂的自然狀態,所以我們首先做的工作是偏重機器人的視覺感知和大腦運動部分,希望機器人能去適應無序混亂的自然狀態。

主播:你們只做無序變成有序嗎?

趙青:不完全是,真實的自然狀態可能是無序的,有可能一些偶發的因素有序,因為有序意味著處理會更簡單,如果成本不高,我能把它變成有序,實際上處理會更簡單一點。所以說我們希望機器人具備這個能力,但不一定完全把機器人的工作變得更複雜。

主播:你覺得做企業這幾年最難的是哪一部分?

趙青:最難的是認定這件事情是對的,也認定了我們希望以這種方式去做,但帶來的挑戰是比較大的,因為外界不一定完全理解和接受,就算接受了也有這樣的一個過程,你認為正確的事情別人不認為對。換個角度說,有人感興趣,但可能需要你花很多時間教育引導,可能划得來,也可能不劃來,我們認為對的事情但知道需要投入的更大,短期內需要支持和資金,怎麼樣做好這兩方面的平衡,怎麼樣兼顧短期要求和長期認為對的事情並且沒有裁判告訴你對錯。

主播:對,因為所有的事情都要你自己去試。

趙青:對,有明顯的延後效應,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才知道這件事情做對還是做錯。

主播:為什麼有好長的延後效應?

趙青:迭代周期會長一點,迭代周期之後,往合作夥伴推的時候有接收過程,一來一回3到6個月就過去了。

主播:所以有可能我已經投入了3到6個月的研發,當我知道它錯的時候可能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了,又要翻過頭來重新去做,並不像to C的產品一樣那麼好。

趙青:對,遠遠不像,更不像純算法類的產品,這可能以周為時間來進行迭代,或者說就兩周的時間來強化,大家封閉開發可能就有效果。

主播:谷歌他們有一個方法叫Sprint,做這個項目的時候他們就去做一個model,他們會規定非常短的時間,有的時候短到5天,我就是做一個非常小的模型,把我從頭到尾都做出來,一旦它行的話再去投入大的生產。一旦不行的話,我就讓它在最快的速度時間之內試錯試掉。

趙青:我們非常希望借鑑經營生產能不斷地迭代,確實很難說在第一時間就能規劃得很好。最好是經過最小价值成本方式做出來然後試錯,確定之後再做更大的投入,我們也時時刻刻牢記這種方法,但是因為我們涉及到多種學科和光學器件,導致沒辦法去驗證,光學算法是需要光學系統搭建出來之後在能進行驗證,很長一段時間內做了,但不知道做的好與壞。

主播:確實比我想像的要難。

趙青:迭代周期要長,導致整個要保持足夠的耐心。

主播:這其實是你的修行。

趙青:這不是我的修行,更多的是研發人員要保持好的心態,他們既有時間上的壓力和要求,同時又得保持日常工作的耐心,他們要做到這兩者之間的平衡是一個挑戰。對我來講是公司成品與業務和規劃之間的平衡。這對我們的挑戰是最大的,因為極少有人去做這麼複雜的系統。不排除有很多人在做硬體,只是說我們選擇做高性能的光學系統,因為我們本身是機器人背景出身,這樣的背景出身做光學系統的時候是相對比較少的,有點跨專業。光學系統是高精尖技術,周期確實長,我們做的事情國內幾乎沒有人做。

主播:你覺得你應該算是創業當中很幸運的吧?

趙青:坦誠講,過程中經歷了很多周折,也有很多壓力,只是說事後來看確實比較幸運,過程還是挺曲折的。

主播:融資的難點是哪裡?

趙青:融資的時候,我知道這個問題一定能解決,一定能拿到某一家認可,只是說在那時候不知道是哪一家,也不知道是哪一個月。為什麼我知道一定能拿到?因為了解融資的邏輯、套路、方式以及自身的狀態,對自身的優缺點很清楚,對投資人的訴求也清楚,所以一定能找到,只不過說是不是今天或明天這家?我的願望和他的願望有多強烈?有沒有非常合作的契機使這兩點能碰撞到一起?我覺得這需要一些機緣。有一些投資人行業研究做得非常深入,就算非常不知名的時候,他們都能主動找上你,這是他們的技術和產業研究所帶來的指向,但很多投資人還是要靠你去影響,讓他們相信投你是對的,投你能賺到錢,投你是行業大勢所趨。

主播:你們現在的客戶有哪些?

趙青:客戶主要在工業類、物流類,主要是解決機器人面對複雜場景無法做出柔性響應的要求。

主播:能舉個例子嗎?

趙青:舉物流和工業的例子,工具機加工零部件,零部件怎麼來的?行業內就是一個料筐,零部件在料筐裡面,用人推過來,或用小車運輸過來放到旁邊,目前把零件放到工具機裡面加工是兩種方式,一種純粹靠人,另外一種是靠機器人,但機器人零件在料筐裡面看上去擺的整齊,實際上位置是不精確的,稍微運輸一下位置就晃了,機器人是不能處理這樣的工作,某種意義上是不確定,雖然看上去整齊,但從機器人的角度上是不確定的。如果要用機器人的話,旁邊要放工裝臺,工裝臺上面會有工裝夾具,把零件放上去卡住,把位置確定好,這樣機器人才好編程。換了另外一個零件,就換另外一批工裝夾具,機器人在另外一套程序進行操作。

目前是這樣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靠人,第二種是靠機器人,還是有點彆扭的,因為那個人還是沒有省掉,要完成把零件從料筐裡面拿出來放到工裝臺上的過程,只是說機器人從工裝臺上放到工具機裡面去,原來並沒有完全省掉,並且這個人降低了安全隱患,但原來這裡面並沒有省下,並且還存在一定影響效率的瓶頸。為什麼機器人不能從這個料筐裡面直接操作?如果能直接操作,通過AGV和自動運輸系統把這個零件運回來操作,完成之後對工具機進行操作就更好了,這是非常直接的場景。

主播:其實挺難的。

趙青:是的。這就是為什麼亞馬遜要從學術上邀請全世界一流的機器人實驗室解決從書架裡面隨便拿幾個物體這樣一件事情。在物流業也是一樣:京東、唯品會、天貓的大型倉庫裡面流程是這樣的,很多物體是存儲在倉庫裡面的,假設我在京東上買了一個耳機或手機,因為它們兩個很相近,可能存在一個大倉庫裡面,裡面有很多料箱,料箱放了不同的SKU和品類。比如說這個料箱裡面是手機,那個料箱放的全是耳機,現在你下單買手機,我下單買耳機,系統接到指令之後會把放手機和耳機料箱自動運輸出來。

運輸出來之後需要有套系統在這裡面完成揀貨,把手機拿出來放到訂單盒裡面去,那訂單就包裝完成準備發貨了。如果我買耳機之後,還買了洗髮水,可能另外一個倉庫的洗髮水要開始包裝,最後把兩個單合併。這裡面有一個很直接的問題,系統把料箱運過來的時候,怎麼樣把手機從料箱裡面拿出來?盒子大概是40×30cm,深度大概20cm,這裡面放了20個手機,我怎麼樣從這裡面挑一個手機出來?一堆手機放到這裡,眼睛看到了怎麼樣?能不能實時產生動作?手能不能伸過來抓起來?看到了不一定能實時有這樣的動作拿出來。這些問題都需要解決。

主播:你對智造創業MBA這個項目有什麼期待?

趙青:我個人覺得有兩點,甘教授在創辦課程的時候希望著重在三個方面:1、創業孵化;2、工程教育;3、MBA教育。

我自己是從傳統工程教育過程中走過來的,完全能理解教授們設立工程教育的初心,通過前幾天上過的課程的反饋和感受來看,無論是機器視覺、機器學習、機器人和無人駕駛等,相對具體有價值,但技術哲學給大家帶來的啟發會更好一點,因為工程教育某種意義上是從傳統中走過來的,缺乏好奇心,缺乏在第一時間回歸到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教授希望講機器學習、機器視覺和機器人的時候,首先能深入底層的原理,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能先勾勒出來,再回歸到具體的問題,具體的問題要解決實際的問題,從理論到系統到應用有這麼一個閉環。

歡迎走進「長江TIME」播客。在這檔播客中你會聽到長江商學院被稱為「金字塔尖」的精英校友們分享私家學習心得、獨家創業故事、管理公司、甚至徵戰全球的商業智慧;你也會聽到世界級教授們具有全球視野的管理學洞見;當然,你也會了解到傳說中的長江真實的樣子,也少不了發生在學院裡的有趣故事。因為嚮往大海,所以匯入長江,快和我們一起奔騰在商業的世界吧。

end

相關焦點

  • 海豹機器人療效被證實 機器能替代人類之愛嗎?
    這種名為琶羅(PARO)的機器人被證實對痴呆症患者有顯著的治療作用。研究觀察了920例在醫療過程中應用PARO海豹型機器人的痴呆症患者,總體對60%病患有顯著的冷靜效果,減輕了焦慮行為。在小海豹之前,已經有類似的機器小狗小貓問世。  機器伴侶早已經不是新鮮事。他們陪伴著老人、孩子和病患,貢獻著我們的精力和時間不足以顧及的關注。
  • 永生真的能實現嗎?
    隨著科技和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在不斷攀升。不過對於壽命的提升人類是永遠不會滿足的,永生才是他們最終的目標,那麼永生,真的可以實現嗎?這種技術是否真正能實現永生,目前來看還是不清楚的,因為未來科技的發展能否實現永生還未可知,而且過了幾百年之後,解凍之後人是否還可以恢復意識也未可知,不過這也算是未來實現永生的一種方式。
  • 機器人能多大程度替代醫護人員
    打開APP 機器人能多大程度替代醫護人員 OFweek物聯網 發表於 2020-03-08 14:16:24 物聯網時代下的機器人 機器人這一名詞出現了已經很久,但以往的機器人並非如今的機器人——以往機器人輸入的通常是較為簡單的數據,
  • 機器人書法表現強勢,會最終替代人類書法嗎?
    的確,阿爾法狗的橫空出世帶來的巨大衝擊,肯定不僅僅是俞斌、李世石等這樣的業內人士,可能會是各行各業各領域,乃至整個人類。近年來,繼圍棋這個可以計算勝負的競技領域之後,人工智慧機器人又挺進到新聞主播、詩歌、小說創作和中國書法等文化藝術領域。
  • 機器人真的可以替代我們嗎?
    博弈對決說:人類總有一天會發現:原來科技才是人類最大的敵人,因為它的終極目的是把人變成機器,而把機器變成人。宇宙之王霍金就曾警告過人類不要過於依賴人工智慧,否則將來可能會被人工智慧主宰。這雖然有誇張的成分,但其實真的不是危言聳聽。之所以說是危機,就是人類情感正在眼睜睜地退化!世界疫情爆發後,人們宅在家裡,聯繫變少,交往簡化,行程安排透明,似乎一切都可以量化!
  • 聽說納米機器人能殺死癌症?是真的嗎?
    你看過電影《超驗駭客》嗎?這是一部極具科技感的電影,至今依舊有許多的科幻片以這部電影科幻片為藍本。在這部電影裡,出現了的很多的高科技目前已經在現實生活中實現,比如人工智慧和納米技術。關於人工智慧想必大家已經有所了解了,本篇著重和大家探討一下納米技術。
  • 人類無法永生?科學家找到替代方法,遭質疑:這還是人類嗎?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人類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當然對於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對於人類嚮往的「長生不老」卻依然沒有實現,畢竟人類的生命雖然長達幾十年,但在地球的歷史中依然是非常短暫的。那麼人類真的可以「永生」嗎?科學家找到了替代方法,卻遭質疑:這或許並不是人類。那麼科學家用什麼樣的方法呢?
  • 人類能製造出巨型機器人嗎?
    高達、機甲獵人等巨型機器人是電影裡的常客,在現實中,我們可以製造出類似的巨型機器人嗎?也許最大的問題不是人類有沒有能力造,而是有沒有必要造。
  • 《西部世界第二季》:機器人真的能意識覺醒,反控人類嗎?
    我等著機器人統治地球的那一天,估計我是等不到那一天。2.倘若我是機器人,修改人類思想和意識的代碼,讓他們淪為奴隸或自殺,哪用得著我殺生這麼麻煩,雖然這是一種樂趣。一部披著人工智慧的倫理片,不過在立意上就高了其他美劇一個檔次,並且編劇牛批,多條主線層層遞進又相互影響,距離「神劇」這個稱號的距離也已不遠。
  • 機器人能否替代人類?疫情是否會繼續蔓延?AI醫學界尖峰對話
    ​轉載於原作者:周刊作者團世界華人周刊侵刪機器人能否代替醫生工作?疫情會繼續爆發嗎?這場AI+醫學的跨界尖峰對話,為你揭開前沿技術對疫情的影響。很多人都在感嘆:2020,真的太難了。與此同時,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也日益突出。就在這次高考中,遼寧首次引入了AI技術,對考場違規行為進行判斷。大數據分析平臺,會對報考熱門專業進行分析。包括這次突然在北京爆發的疫情,人工智慧和大數據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管你信不信,目前,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研究疾病傳染的途徑、規律,也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巨大便利。
  • 這些優秀的仿生機器人,有些已經開始應用
    人類從誕生開始就在不停的進化學習,從大自然中吸取經驗與教訓,學習大自然的奇妙饋贈,而現代科技更是加速了人類對自然奧秘的探索,我們研究蒼蠅的眼睛而發明的鷹眼攝像機,我們對鳥的研究而設計了飛機的造型,我們研究蝙蝠而發明了雷達。
  • 未來世界,人類真的會和機器人結婚、活到1000歲嗎?
    《機器人趣話》視頻截圖  那時人們把這個想像當成樂子。然而在20多年後,機器人伴侶似乎正一步步走向現實。  《奇葩說》曾出過一個辯題:愛上人工智慧算不算愛情?有人贊同:假人又怎樣,我感情是真的。有人反駁: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還在乎真假。
  • AI機器人會愛上人類嗎?
    AI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AI是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機器人將能像人一樣學會思考!    AI機器人會和人類產生愛情嗎?  如果AI機器人在智能方面都能夠滿足人類的要求,而且會比人類做的還要好!人類愛上AI機器人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可是,AI機器人會愛上人類嗎?
  • 納米機器人你了解多少?它真的能殺死癌細胞嗎?
    納米機器人或許將成為治療癌症的新方法,但前提是,科學家需要大量研究來證明它們在人體中的安全性。你還記得電影《我,機器人》(I, Robot)裡的場景嗎?蘇珊·卡爾文博士給智慧機器人桑尼注射了納米粒子,以消除他的人工智慧。
  • 機器人觀察人類後:原來人類的本質是一臺複讀機。
    機器人表示這是她的職責。職責。老人念叨了這個詞,說:你一點都無法理解人類的情感嗎。機器人搖搖頭。然後問他現在正想什麼。老人說:我在想我們第一次見面,你來到我家裡,我說你看,這裡是你的新家,從今天開始,你和我都有家人了。這是我們共同度過一生的起點。機器人糾正,這還不是我的一生。
  • 陳根:日本推出的女性機器人,真的能成社會福音嗎?
    其實,仿生機器人在近幾年已有耳聞,而日本推出的這款既能滿足人類心理需求,又能滿足人們生殖衝動的女性機器人,會成為單身男性的福音嗎?未來的伴侶有可能被機器人代替嗎?她們不僅能察言觀色,還能表達自己的思想,在廣大單身男性遇到煩惱時能幫他們排憂解難。當然,除了滿足單身男性同胞的心理訴求,更是直接解決了單身男性們的生殖衝動,可謂多功能一體化。但不得不承認,性別作為人類存在的一種交互機制,是無法迴避的。
  • 未來人類會不會是大胖子,機器人會替代人類嗎?人類為什麼而傳承
    ,人類在繁衍的過程中,生命需要優勝劣汰,產生美醜概念。而每個人對於美的定義是略有不同的,這裡一見鍾情的感覺就與生命之美有關。因為男性在看到心儀女性的時候,潛意識首先產生的意識是:自己下一代要長成這樣。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於本能的探索思考略少,大多數的思考都存在於潛意識中難以主動發掘。其它的道理都是由祖先總結出來的俗語與告誡。
  • 現在有全能做家務的家用機器人嗎
    聽說機器人可以替代人類幹很多事,某人一聽就興奮了,那,哪一種機器人能幫我做全部家務呢?嗯,沒錯,讓機器人主動自動幹全部家務活,自己衣來伸手飯來張嘴就行。可是,呵呵我先笑一會兒,可是要是真的有這樣一種比保姆還保姆的機器人,恐怕這個家的主人就不是你了吧,或者說,這不應該是一個家了吧。把我們所有的家務活都幹完,還不是現代機器人能做到的事。而且,很多時候,我們也不想讓機器人完全把人類的活幹完,畢竟咱們誰都不想被機器人替代。即便是家庭用機器人,也是如此。
  • 機器人真的會代替人類的存在嗎
    我國國內科技企業,目前對於人工智慧機器人的研究也擺出了自己的態度,許多國內科技公司已然入局。百度曾經就說出了這樣一句口號:「All in AI」。在人工智慧研究領域,智慧機器人是處於研究最前列的。曾經霍金這樣預言過,在未來世界當中,無數的機器人將逐漸湧現。而各種種類的機器人將會代替人類現在的工種,人類已經不再需要從事任何簡單的工作,只需要過舒適安逸的生活。
  • 經典科幻電影中的科學-機器人系列,機器人真的會統治人類嗎?
    機器人電影,一直在科幻影視中佔據相當大的比例,機器人的研發製造也是目前人類科技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機器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在科幻作品中出現的機器人通常都具有人類的情感和自我意識,甚至會統治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