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七屆中國南方電網國際技術論壇暨《數字電網白皮書》發布會在深圳前海舉行,作為廣東電網公司屬下的特大型供電企業,東莞供電局高度重視數字經濟大背景下「新基建」所蘊含的巨大潛能,以智能電網建設為支點撬動新基建,交出了電網企業數位化轉型的東莞答卷。
東莞松山湖是廣東電網著力打造的省級智慧能源生態系統示範區,在這裡,南方電網廣東東莞供電局先行先試,響應數位化轉型戰略,打造數字能源新生態。今年,該局在實現「能源、數字、價值」的自由交互、智能協同和深度融合的智慧能源生態系統建設進程中闊步前進。
110千伏巷尾站多站合一直流微電網示範項目將於12月底投產。
以數字能源微網撬動融合共建新業態
根據規劃,2021年至2025年,東莞將建設1000個以下小型數據中心,規劃布點5G基站44700個。
今年,東莞供電局對電力資源共建共享模式的探索進入到攻堅期,摸索出一條低成本高效率的「1+N」的覆蓋方案,即圍繞一個主站,即配變電站、電力光纖或電力杆塔等廣泛分布的電力設施資產,拓展連接N個附加模塊,包括光伏電站、儲能電站、電信基站、充電設施、能源站以及數據中心等,大幅節約土地資源,降低建設周期和運維成本,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人工智慧計算能力。
近日緊鑼密鼓施工當中的110千伏巷尾站多站合一直流微電網示範項目便是「吃螃蟹」的新型多站融合體代表,預計12月底投產,將建設成為全國首個結合高壓直流以及儲能不間斷電源的移動式高性能邊緣計算中心,就近滿足用戶電力、計算、存儲、連接等服務需求,為社會提供雲服務及海量數據處理能力。
能源互聯共享平臺為產用能提供智慧大腦
作為園區的「智慧大腦」,松山湖綜合能源互聯共享應用平臺充分應用5G、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技術,為智能電網和分布式能源提供了統一的運維平臺,實現園區產用能環節的協調運行,滿足供、用能側的能源互動需求,對大灣區能源轉型升級具有示範意義。
該平臺建設項目負責人羅金滿表示,平臺建成後,松山湖園區乃至全東莞的綜合能源項目均可接入,同時能夠有效支撐智能電網運維和綜合能源協同互動的應用需求。
該局調控中心專責張鑫介紹:「如果將分布式能源站看作散落各處的珍珠,一張高可靠性電網看成是將珍珠串聯起來的線,那麼能源互聯共享平臺就是把珍珠和線串成項鍊的能工巧匠。」目前,平臺已接入了東莞地區9.8萬用戶、570座充電站,3013個充電樁、6326個光伏站點、1個三聯供燃氣機組能源站微網,1個交直流融合微網、12個儲能站、3個柔性負荷、53個智能配電房,實現了分布式資源類型全覆蓋。
五位一體服務打造數字能源新生態
平臺利用智能網關實現了多樣化能源數據的物聯採集,利用5G、無線傳輸等通信技術實現了通信「最後一公裡」的搭建,利用雲計算、大數據和移動應用,為能源生產、運營、監管、服務、消費各環節主體提供「五位一體」的能源應用服務。
今年7月,東莞供電局運用區塊鏈技術,在位於松山湖的科旺科技、廣東醫科大學、易事特3家用戶開展了「智慧用能」試點工作,電網和用戶可根據實時用電負荷需求調整自身用能行為,建立數位化的共享和互信,實現電網與用戶的友好雙向互動,記錄了該局在數字電網建設中的又一次生動實踐。此外,通過該平臺,該局已幫助綜合能源服務商在松山湖區域30萬客戶中篩選出2個具有設施運維託管服務需求的客戶,並已籤訂託管協議,實現了100個充電站和655臺充電樁的運維協議籤訂,綜合能源應用服務體系初見雛形。
在傳統智能電網的基礎上,東莞供電局以提高松山湖地區的總體能效水平為目標,打通能源產業鏈上下遊,催生智慧能源綜合服務等新興業態,形成以能源數據為驅動、多方參與共享共建的能源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