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熟茶發酵類別概述
普洱茶經過採摘、殺青、揉捻、乾燥後,成為初步的普洱生茶;普洱生茶加工製作中加入渥堆發酵這一步驟後,則是常見的普洱熟茶。普洱熟茶根據發酵的程度不同,分為輕度發酵茶、中度發酵茶及重度發酵茶三類。
輕度發酵的普洱熟茶,因其內部微生物元素未被完全激發,因此會含有苦澀味道,但入口回甘,有苦中生津之感。中度發酵的普洱熟茶,發酵程度在70%至90%之間,伴隨著較為強烈的酶促反映,在製成成品後,茶葉內的微生物依舊處於氧化和發酵過程。
中度發酵的普洱茶順滑度及口感相較於輕度發酵茶更為醇厚,是市場售賣的熱門,也是普洱茶微生物發酵技術的重點精進方向。
重度發酵的普洱熟茶,發酵程度在90%以上,其發酵反映與中度普洱茶類似。中度發酵和重度發酵的普洱熟茶,成品後茶葉內的微生物依舊在進行發酵工作,都具有後發酵的特點。重度發酵的普洱茶,其活性物質在發酵強度下逐漸流失,因此,茶湯的黏稠度較高、順滑度較低,在使用價值和收藏價值上,都並非市場及技術研究主流。
普洱熟茶價值功效
現代醫學認為普洱熟茶能夠防止動脈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壓等多達二十餘種效用。紅茶素、黃茶素、茶褐素、沒食子酸是普洱茶的主要活性成分,而在發酵過程中微生物的作用下,普洱茶的茶葉素、茶葉鹼及大分子糖分,轉化為人體所需的營養。由此可見,普洱熟茶的價值功效與發酵的程度及發酵技術息息相關,普洱茶的微生物發酵技術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發酵技術發展歷史
起初,普洱生茶的自然發酵,都要經過數年存放才能夠激發出其活性營養。古人們為提高茶葉發酵的品質,多採用「渥堆」技術進行發酵。將曬好的茶葉堆放於半米多高后灑水覆布,在溼熱狀態下,黴菌生成,激發茶葉內微生物元素。人們通過發酵後茶葉的顏色,來判斷茶葉發酵程度。但這類傳統的人工渥堆方式以及根據顏色辨別發酵程度的方式,並不精確。因外界氣候、環境的原因,發酵程度及顏色也會有所不同。因此,現代發酵方式,多以大規模的機器輔助,來進行科學化、有儀器監測的「渥堆」過程。現代機器設備的加入,不僅能夠提高發酵效率,還能夠有效控制發酵程度。
1973年開始,我國首次嘗試普洱茶現代化的集中渥堆發酵;1975年,昆明茶廠的人工渥堆技術研發成功,普洱熟茶的發酵技術由傳統渥堆發酵,邁向現代化器械輔助、人工發酵的新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