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通貝裡(Greta Thunberg)又陷輿論漩渦。當地時間12月14日,她在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之後,乘坐火車從馬德裡返回斯德哥爾摩,並在社交媒體發布了一張照片。照片裡,她在火車上席地而坐,身邊堆滿了行李。這張照片立即引來一片讚譽——她寧可在無座火車上長途跋涉,也不選擇飛機以減少碳排放。
然而,第一次反轉很快到來。鐵路運營方德國聯邦鐵路公司反駁稱,通貝裡不但有座位,而且還是頭等車廂的雅座。言下之意,「席地而坐」只是擺拍做秀。隨即,質疑和指責的聲音如潮湧起。
通貝裡很快進行了回應,稱其原定乘坐的火車因故取消,她在轉車時沒能找到座位。然而,圍繞「火車門」的口水戰仍然繼續發酵。目前,德國聯邦家庭部長吉菲(Franziska Giffey)、德國經濟部國務委員巴萊斯(Thomas Barei) 、圖林根州長拉梅洛夫(Bodo Ramelow)等政要,以及美國CNN電視臺、《哥德堡郵報》等知名媒體都已經捲入爭論之中。對此,通貝裡在社交媒體上評論道:「媒體竟然更關心一個青少年的火車之旅,而非氣候大會的失敗。」
從罷課抗議,到乘坐帆船穿行大西洋,再到獲選2019年《時代》年度風雲人物,通貝裡一直伴隨著爭議。她的一些言行更被人指責為「表演和做秀」。不過在歐洲,尤其是在青少年群體中,環保理念的確深入人心,是他們最為關注的議題之一。筆者一位定居法蘭克福的朋友說,在他居住的社區裡,很多人寧可忍受冬天的寒冷也不安裝空調,不燃燒壁爐。在通貝裡的家鄉斯德哥爾摩,一位中國留學生抱怨「吃肉是倍感輿論壓力的事情」。因為在他身邊的大學生群體裡,素食幾乎成為一種政治正確。成長於這樣的社會環境中,通貝裡的環保理念可能的確是真誠執著,一些在別人眼裡猶如行為藝術的言行,對她來說卻符合邏輯。
近幾年來,氣候變化所導致的現實景象,更讓歐洲人感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威脅。今年夏天,席捲全歐的罕見高溫帶來了疾病和傷亡。熱浪所到之處,樹葉焦黃、花朵枯萎,路邊綠草像被火燒過一樣。眼下聖誕節馬上要到來了,像布魯塞爾如此高緯度的地區仍然罕有降雪。這些生動的現實景象,加上歷史傳統和社會思潮,都成為歐洲環保主義勃興的催化劑。有了這樣的社會基礎,通貝裡自然「振臂一呼,應者如雲」,青少年群體圍繞氣候變化發起的抗議活動,也成為席捲全歐的社會風潮。
政治領域也不遑多讓。在今年夏天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中,綠黨強勢崛起,成為新一屆歐洲議會的第四大政黨。在歐盟委員會方面,早在當選主席之前,馮德萊恩就反覆闡釋立場,強調應對氣候危機將是她的優先議題。在履新歐委會主席職位之後,她的第一個正式活動就是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推廣雄心勃勃的「歐盟綠色政策」計劃。在此背景之下,作為標誌性的氣候活動家和環境活動家,通貝裡自然受到一眾歐洲政要的讚譽。
歐盟力推氣候議題,還有著很現實的考慮。馮德萊恩在就職演講中直言不諱地提出,歐盟要在減排問題上挑戰中美,「我們要成為領跑者」。事實上,要團結歐洲,要在全球範圍內振興歐洲的政治影響力,氣候議題已經是為數不多的有效議題之一。
凡此種種,使通貝裡快要變成了歐洲年輕人的精神偶像。然而,如果把視野放大到全球,情況就變得更複雜了。川普總統力主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他向通貝裡喊話「冷靜點」。俄羅斯總統普京則向通貝裡隔空發問:「生活在非洲和很多亞洲國家的民眾想要生活在與瑞典同等財富水平之中,那應該怎麼做呢?」 巴西總統博索納羅乾脆稱通貝裡為「小屁孩」。
遏制氣候變化、應對氣候危機,在理念和利益格局層面上都面臨著複雜劇烈的博弈。這是通貝裡面臨的困境,也體現在剛剛結束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在長達兩周的漫長會期裡(比預定時間延長了兩天),艱難的談判並未能就核心議題——《巴黎協定》第六條實施細則達成共識,包括碳市場機制和合作,如何促進公共和私營部門持續參與氣候減緩行動等。這也正是通貝裡所言「氣候大會的失敗」。
由此可見,光有理念和意願並不足夠,把氣候議題視為爭奪國際話語權的抓手恐怕也非正途。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發達國家是否有足夠的政治意願承擔更大責任,在發展中國家追求經濟發展和改善生活的過程中,提供充足、持續、及時的資金支持,提供有效的政策和技術支持,同時充分尊重發展中國家提出的國家自主貢獻,找到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要實現這一點,顯然還要走一段漫長的路。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