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中國古人準確地道出了今天我們對宇宙的定義。
在17世紀現代科學誕生的時代,人們認為時間與空間是互不相干的兩樣東西,牛頓認為時間和空間都是絕對的、獨立的實體,他把它們稱為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絕對空間是物質賴以存在的實體,而時間則是運動賴以存在的實體。但到了20世紀初,愛因斯坦以狹義相對論把兩個獨立的實體統一了起來,組成一個稱為時空的實體,它認為時間是相對的,空間也是相對的,唯有時空是絕對的。與此同時,它也把從前各自獨立的物質和能量統一起來,質量和能量是物質的兩個屬性,跟時空一樣,質能也是統一的。
在發表狹義相對論的十年後,愛因斯坦再次顛覆時空,他指出質量和能量的存在會引起時空的彎曲,牛頓所說的引力其實這是時空彎曲後的一種現象。當提出這一划時代的全新引力理論後,愛因斯坦發現似乎物質和時空也不是彼此獨立的,彎曲的時空裡就包含著能量,那麼時空似乎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他因此指出,不存在一個獨立的絕對的時空,時空必須與物質(質量和能量)同時存在。愛因斯坦在晚年甚至以此懷疑時空存在的客觀性。
至此我們可以認為,時空質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而我們就稱這個整體為宇宙!也就是說,宇宙包括了所有的時間、空間、質量、能量。
那麼很顯然,大家從前認為可能存在的那個無邊無際、空無一物的空間可能並不存在,即使存在,也與我們的宇宙無關,所以我們就按照這個宇宙的定義來看看宇宙究竟有多大?
在1919年愛丁頓通過日全食驗證廣義相對論的10年後,哈勃利用Ia型超新星的光度確定了20多個河外星系的距離後,通過光譜分析測量各星系的紅移值,他發現距離越遠的星系紅移越大,成正比例關係,從而得出了哈勃定律。根據哈勃定律,科學家很容易就想到宇宙整體似乎正在膨脹。
既然現在的宇宙在膨脹,那麼假如我們沿時間回溯回去會怎樣?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宇宙中所有的星系都會縮回到一個很小的區域裡,於是,基於宇宙膨脹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很自然就被提出來了。現在,科學家用不同的方法測量了宇宙膨脹的速率,即哈勃常數,由於使用不同方法測量的結果存在差異,我們一般採用普朗克衛星通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測量到的值,約等於67.80±0.77(km/s)/Mpc(Mpc為百萬秒差距,1秒差距約等於3.261光年),根據這數值可以計算得到宇宙的年齡約為138.2億年。
知道了宇宙年齡,我們是不是就可以知道宇宙有多大了呢?因為狹義相對論限制了宇宙中速度的極限是光速,既然宇宙只誕生了138.2億年,也就是那些宇宙大爆炸所產生的物質最遠也只能跑138.2億光年,那宇宙的半徑不就是138.2億光年?
這推論很合理,可惜它是錯的。其實狹義相對論限制的是物質在時空中的運動速度不能超光速,但前面說過,根據哈勃定律,對遠方的河外星系遠離的最合理解釋是宇宙正在膨脹,而宇宙膨脹導致的星系遠離並非星系在時空中的運動,而是時空自身的膨脹,這並不受狹義相對論的光速極限的約束。
說了那麼多,宇宙究竟有多大?答案是:不知道。我們目前確實不知道整個宇宙究竟有多大,不過我們知道可觀測宇宙有多大。
因為宇宙的年齡有限,光在這有限的時間內所能傳播的距離就是可觀測宇宙的半徑,但由於前面所說的宇宙膨脹,這個半徑並不是138.2億光年,而是更大一點,隨著光在膨脹的宇宙中傳播,在經過了138.2億年後到達我們眼裡時,這個過程中,它所經過的距離已經被拉大了,根據科學家計算,這個已經被拉大的距離大約是465億光年。
也就是說,隨著宇宙的膨脹,目前我們所能觀測到的最遠距離就是465億光年,這465億光年的半徑構成一個直徑為930億光年的球體,這個球體內就是目前我們所能看到宇宙的全部,這就是我們的可觀測宇宙,在此以外的宇宙目前對我們是不可見的,它們存不存在跟我們都沒有關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