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國力
來源:科普中國
近日,一則《中國人首次在太空泡茶》的新聞在各大媒體和朋友圈迅速擴散,甚至也引起外國人陣陣驚嘆,驚訝於中國人開始在太空中享受美食時,他們的太空人卻還在擠著難吃的牙膏狀食物,同是地球人,咋差別這麼大呢!
事情源於11月4日,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航天員景海鵬在天宮二號中向地球的觀眾講解了他們在太空中的夥食,這一下子顛覆了人們對單調、口感不好的航天食品的認知。當天,景海鵬介紹了早中晚及加餐共計28種不同品類的食物,可謂之豐富至極。這還不算什麼,據介紹他們的食譜是五天一循環,食品種類總共有6大品類,將近100種食品。為了照顧不同地域的太空人,還有當地特色飲食也進入了太空,如貢菜、麵食、什錦炒飯等,除了這些正常的一日三餐,還有一些點心來做夜宵,這真是享受啊。在解答航天員如何喝水的時候,景海鵬還著重對中國人首次在太空中如何泡茶進行了解說。
外國網友看了視頻之後,無奈的表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啊。」「記得我們的太空人在接受採訪時,吐槽自己吃了六個月的牙膏和磚塊,還喝了半年的尿(經過循環後成為可飲用的水),結果現在告訴我,中國人不僅能在太空中吃大餐,還喝上茶了?」「有一天中國人在太空中吃火鍋都不奇怪,但恐怕那時候我們只能依然吃牙膏。」「如果有一天太空中解決了重力問題,那一定是中國人,因為他們炒菜時要甩鍋。」看了這些吐槽,中國人不屑一顧,遲早有一天我們會把八大菜系、滿漢全席全部搬到空間站去的。
太空食物對於載人太空探索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更是對於未來長距離的深空探索的成敗起著決定性作用。自從有人類進入太空,太空食物就在人類太空旅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到目前為止,太空食物經歷了幾代的發展,從為了簡單獲取必須的能量和營養素髮展到享受美味的境界。
中國在1968年就開始研究太空食物了,正是這先行研究為中國太空食物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3年中國首次載人飛船神州五號飛天,在太空中的20多小時,航天員楊利偉僅僅食用了一些即食型點心類食品和咖啡飲品;2005年,神舟六號上的太空食物比神五多了20多種;2008年,神舟七號,航天員可以吃到魚香肉絲、紅燴豬排等中式菜餚,食物種類增加到80多種,口味也更加多樣化,航天員可根據自己的喜好添加酸甜鹹辣等調味品;2012年,神州九號,太空食物更注重營養和葷素搭配,航天員可根據個人口味私人訂製,在太空中的4天生活中,不會吃到重樣的食品;2013年,神舟十號,食品種類比神舟九號更加豐富,也更加使太空食物的感官感受性與航天員的接受度和個人喜好相符合;再到今年的神州十一號,我們的航天員可以在太空品茶論道了。
隨著深空探索科技的發展,在地球烹飪好食物,再隨著太空船運輸到空間站或星際飛船,定期補充,將會給太空運輸造成巨大的挑戰。科學家為了解決航天員吃飯的問題,設想在太空飛船種植穀物蔬菜,如NASA曾經篩選出全營養超級食物——藜麥、胡蘿蔔、蘑菇、土豆等,為太空人在漫長的太空旅行中提供食物來源。NASA還研究利用食物3D印表機,在太空中列印出美味的披薩來,為太空人提供營養美味的太空食物。NASA真是為了太空人吃飯問題煞費苦心啊。
隨著航空食品科技的發展,或許「在太空飛船中其樂融融吃火鍋」真的可以實現呢。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回復關鍵詞「熱點」可閱讀熱點專題文章,包括「施一公」、「腸道菌群」、「腫瘤」、「免疫」和「健康」
熱文TOP10(統計周期:2016.5.1-201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