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類能夠和動物共處是一種緣分」
「天·地·人·海·時空」自然電影系列終於迎來了終結篇,法國紀錄片大師雅克·貝漢帶著《遷徙的鳥》、《海洋》原班人馬歷經5年時間打造的《地球四季》於今天與中國觀眾見面。在這部收官之作中,觀眾不僅能看到大量的自然奇觀和動物真實生活的場景,還可以跟隨鏡頭從動物視角見證人類文明的發展。雅克·貝漢希望通過電影喚起大眾對自然更多的愛和保護,「也許有一天樹林中再也聽不到鳥鳴,沒關係,我們還可以繼續生活。但我們應該認識到,現在人類能夠和動物共處是一種緣分,是世界賜予我們的美妙感受。」
反思人對自然的影響
如今已75歲高齡的雅克·貝漢曾是法國最年輕的威尼斯影帝,參演過《天堂電影院》、《放牛班的春天》等經典影片。而對更多中國觀眾來說,知道並熟悉這個名字的契機,是他製片並導演的多部史詩級自然電影。
從1994年開始,雅克·貝漢陸續推出了「天·地·人·海·時空」五部曲,從五個維度展現了他對自然生態全方位的深入思考。《微觀世界》用細膩獨特的視角呈現了昆蟲世界裡的芸芸眾生;《喜馬拉雅》則以尼泊爾高原的一支土著商隊為主角,講述喜馬拉雅山區一個村落的故事;《遷徙的鳥》把觀眾帶入千千萬萬候鳥之中,穿越千山萬水共同體驗飛翔的快樂;而《海洋》聚焦於覆蓋地球表面四分之三面積的「藍色領土」,展現了100多種海洋生物的驚人生命力。
作為五部曲的收官之作,《地球四季》進行了歷時5年的艱苦創作,拍攝更是歷時630多天,300多人的團隊踏遍8個國家和地區100多個拍攝地點製作而成。雅克·貝漢將新篇章歸入了「人和自然」、「自然和時空」的視角,製作團隊不僅上天入地拍攝了翱翔天際的飛鳥、暢遊海洋的大魚、馳騁山野的陸地動物,還將鏡頭延伸到了人類的村莊與城鎮,在自然環境變遷和動物生存繁衍的故事裡反思了人類對自然的影響。
最簡單直接的「呼喊」
談到這二十多年來對於自然電影的執著和熱情,雅克·貝漢坦言自己所追求的一直是展現這個美麗世界裡物種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讓普通觀眾看到現實生活中存在著但又看不到的東西。他希望通過這些作品引發大家對環境的思考與感悟,讓更多人對保護環境、保護動物有更大的動力,「這是一個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大家看了我的片子後會理解動物的情感和世界,進而愛上我所拍攝的這些動物。因為愛它們,才會自然地去保護它們。」
雅克·貝漢感慨,人們正在用一種化學方法謀殺自然世界,但因為這是緩慢地發生的,沒有太多人意識到地球正在被扼殺,也沒有太多人在意,而他想做那個大聲吶喊、爭取讓世界變回原來樣子的人,「我們的呼喊不應該局限在政治家的演講和報紙上,因為他們的講述是枯燥的,是不能夠打動人的。」
《地球四季》中,出場次數頗多的雪狼在眾多動物中可以算得上是主角了。雅克·貝漢說,歐洲中世紀時狼很常見,如今法國可能只有一百隻左右,在挪威也就一兩千隻,「我們非常害怕野生的自然,不敢走進森林,所以我們把森林裡的狼全殺死了。」然而在他看來,人類必須要接受有時生活在野蠻危險的自然當中,「如果我們把自然的野蠻和危險都完全拋棄,只剩下人類自己耕種的田地和完全安全的區域,那這個世界還叫世界嗎?」
動物們才是舞臺導演
在雅克·貝漢看來,拍攝《地球四季》最大的難點在於如何表達動物本身的情感,如何跟隨動物的速度去奔跑。「我想展現出它們的內心世界,表達它們的感受,以動物的視角來講述動物們的故事。」他說,每一隻動物都在表達生命,而生命的表達在於動態的捕捉。為了更完美地展現動物最原始野性的魅力瞬間,製作團隊在拍攝過程中創造出了新的拍攝技術和方式。
雅克·貝漢說,《地球四季》 中觀眾能看到駿馬馳騁、野狼狂奔的場面,還能感受狼馬大戰的驚心動魄,這些經典畫面的順利捕捉全靠製作團隊開創性地製造出了「山地輪」這一四輪交通工具。這種機器可在森林中自然穿梭,也可以非常快的速度跟在動物旁邊,讓攝像機與奔跑的野豬和雪狼並駕齊驅,最終拍攝到的畫面非常穩定,不會前後抖動。
當被問及是否看過同是自然電影的《我們誕生在中國》時,雅克·貝漢連聲稱讚了這部陸川執導的作品,在為片中雪豹媽媽的犧牲所感動、被可愛的金絲猴「萌到」的同時,他也感慨拍攝這類影片最需要的是耐心,「自然電影雖然有劇本,但不會按照劇本走,其實動物才是舞臺導演。」對於他來說,動物並不是演員,沒有辦法指導它們的行為,「這個鳥兒什麼時候要飛上天什麼時候落下來,我們並不知道,當然,我們創造了一些技術手段讓攝影機能跟著它們同時飛天入地,但更多的時間我們還是在等待。」
他還透露,為了拍攝羚羊等膽小的動物,工作人員搭設了隱蔽帳篷在同一地點連續等了8天,「首先要融入動物的世界,並被它們接納,畢竟動物們才是主角。」(見習記者 陸乙爾)
(責編:單芳、陳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