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院紀事》:一個用想像力、同情心和諷刺所講述的寓言

2021-01-20 緩緩有點慢

《費城問詢報》曾經對《修道院紀事》做出過這樣的評價:「足以比肩加西亞·馬爾克斯巔峰時期的任何作品。」

馬爾克斯的名氣自不必說,可是相較之下,薩拉馬戈卻似乎顯得有些「寂寂無名」,其實薩拉馬戈在1998年就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並被授予「薩拉馬戈用想像力、同情心和諷刺所講述的寓言,持續不斷地讓我們把握到變幻不定的現實。」這樣的授獎詞。

2010年,薩拉馬戈去世的時候,葡萄牙總理若澤 · 蘇格拉底甚至親自向薩拉馬戈的遺孀發去唁電,表示深切哀悼,並感嘆道:「他的消失使我們的文化更加貧瘠」,那個時候,葡萄牙的街道上到處張貼著薩拉馬戈放大照片製成的海報,上面雪白的字格外醒目:obrigado, José Saramago(謝謝,若澤 · 薩拉馬戈)。

薩拉馬戈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們不能做出決定,而是那些決定自己找到了我們。

所以他跟隨著這些「決定」,用故事去挖掘深層含義,讓人物與情節不再停留於表面,而是從表象走進意象,正如他在《修道院紀事》中,通過描寫十八世紀宗教與王權統治下的葡萄牙社會中,來自底層社會人們對於飛行的「異想天開」這一表象,來讓人們領悟到故事的真正內核,那邊是自由意志的甦醒。

《修道院紀事》是為自由意志而寫的,故事中的兩大主線:馬夫拉修道院的修建,以及巴爾託洛梅烏·洛倫索神父發明飛行器,實際上都是在表達著對於專制獨裁的憎惡,以及對於自由意志的呼籲。

失去了左手的士兵和具有特異視力的姑娘,被比喻成七個太陽和七個月亮,也是具有特定的象徵意義的,薩拉馬戈用一種寓言的形式,結合了真實的歷史背景和魔幻故事,一邊揭露著封建宗教的反動本質,一邊嚮往著平等與自由,就像《修道院紀事》所描寫的這段場景:

在那一端正在燒著一個男人,他沒有左手。也許由於煙垢產生了奇異的化妝效果,鬍子是黑的,所以顯得年輕。他身體中有一團密雲。這時布裡蒙達說了聲,過來。「七個太陽」巴爾塔薩爾的意志脫離了肉體,但沒有升上星空,因為它屬於大地,屬於布裡蒙達。

「七個太陽」的意志脫離了肉體,正是一種個人意志得以自由的象徵,逃離專職意志的枷鎖,是一種偉大的喚醒。

01專制獨裁下的意志控制

十八世紀初的葡萄牙統治者若昂五世,是一個窮奢極欲且暴政強權的統治者,他因為想要獲得子嗣後代而強行擴張修建修道院。子嗣後代原本只是他自己的意志和要求,卻通過暴政強權強加於全體葡萄牙人民身上:

「我以國王的名義許諾,如果王后在從今天算起的一年之內為我生下一子,我將下令在馬芙拉建造一座聖方濟各修道院。」

國王的意志是整個專制統治集團的意志,建造規模巨大的修道院是葡萄牙宗教教會的意志,這些專制意志促使著馬夫拉修道院的修建,然而這座修道院的修建,卻讓葡萄牙陷入了一片民不聊生的境地之中。國王的意志控制了一切,而成千上萬普通百姓的血汗和生命被無辜踐踏作為實現他專制意識的砝碼和代價,即便國庫虧空也沒讓他有絲毫的猶豫。

馬夫拉修道院的宏偉和壯觀之下,埋葬者多少森森白骨。

數萬工匠和百姓在那裡流血流汗幾十年,更有上千人被奪去了生命,集聚巨額資金使得國庫空虛,名不聊生,卻依然不能阻擋國王一時的心血來潮——把原先計劃的80名修士規模的修道院改成了300名修士規模,再在王宮修建一座像羅馬聖彼得大教堂那樣的教堂。

浩大的工程,宏偉的建築,卻最終變成了一個人間煉獄。為了馬夫拉修道院,人們不僅要忍受巨大的勞力之苦,更是如同犯人一樣被武裝著的士兵監管看守,他們僅憑著人力為國王的專制意識創造著「奇蹟」,一塊又一塊的巨石被搬運、豎起,一個又一個熱普通百姓被壓死、累死。

薩拉馬戈用這段真實的歷史故事,表達著《修道院紀事》所要提倡的自由和意志的甦醒,他毫不掩飾地諷刺著封建宗教的反動本質和專制獨裁。

02意志甦醒之下的上帝之飛行

《修道院紀事》有一個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重要人物,他就是巴爾託洛梅烏·洛倫索神父。

在《葡萄牙歷史》一書中曾經提到了巴爾託洛麥爾·德·古斯毛的飛行器,且還有確切的年份記載,書中寫到:「1709年,巴爾託洛麥爾·德·古斯毛神甫發明了一種飛行器,它可以從室外飛到王宮舞會的天花板上,隨後,重新飛回室外。」

洛倫索神父身為神父,但世界上並不受上帝意識的控制,他認為上帝呼吸的是人的意志,並且說過這樣一句在當時看來是極其驚人的言論:人幾乎就是上帝,或者最終將成為上帝本身,我之中有上帝,我就是上帝,上帝即我們,他就是我,我就是他!

洛倫索神父一直都想要去製造一個飛行器,通過這個飛行器,可以讓他像上帝一樣飛上天空,儘管屢試屢敗,卻從未放棄此宏願,知道遇上了斷臂的巴爾塔薩和他的的妻子布裡蒙達,三個人組成了一個百折不撓的造飛行器小分隊。

而洛倫索神父這個飛天夢的實現過程,又何嘗不是人類自由和意志的甦醒的過程?他敢於拜託專制意志的控制,敢於質疑封建教會和上帝神權,對於科學知識的嚮往以及人類意志的追求,實屬難能可貴,這種精神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需要莫大的勇氣與信念的。

他告訴斷臂的巴爾塔薩:上帝沒有左手,既然上帝可以用一隻手也創造出這個世界,巴爾塔薩也一樣可以!沒什麼好怕的,「我就是上帝」!

洛倫索神父身體力行地在反叛著封建教會對於人類自由意志的控制,並且從未放棄和嘗試擺脫掉束縛在身上、企圖控制個人意志的那個無形枷鎖。

03明與暗中的七個太陽和七個月亮

和神父一起製造飛行器的這對夫妻有著兩個很有趣的名字——七個太陽和七個月亮。

七個太陽巴爾塔薩原本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士兵,卻不幸在戰爭中失去了左手,只能回到家鄉成為了修建馬夫拉修道院的勞苦大眾之一,直到他遇到了洛倫索神父。

神父告訴他和妻子布裡蒙達:「你是「七個太陽」,因為能看到明處的東西,而你是「七個月亮」,能看到暗處的東西。」

失去左手的巴爾塔薩其實並沒有什麼一技之長,神父卻說他能看到明處的東西,這是因為他經歷過殘酷的戰爭,更是一路回來親眼目睹著葡萄牙人民為了那座宏偉建築而付出的代價,以及窘迫悲慘的生活現狀,他出離憤怒卻無從發洩,痛不欲生卻無法言說,

七個太陽巴爾塔薩雖然是最普通最底層的那個人,卻也正是代表著那一個階層,也同樣會有怯懦與惶恐,就像神父找到他製造飛行器,巴爾塔薩卻惶恐不安地回答:「我什麼都不懂,我是個鄉下人,除了與土地打交道,人們只教給我殺人,再加上我現在這個樣子,少了這隻手」。

然而正是因為他的普通,通過他眼睛看到的一切才是最真實的,才是明處的東西,才是真正個人意志的體現。

神父的一句「上帝就只有一隻手,可他創造了世界」讓巴爾塔薩的個人意志得到甦醒,所以他一樣也可以去嘗試改變,去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而與此同時,巴爾塔薩的妻子布裡蒙達「七個月亮」,神父洛倫索賜予她這個稱呼,是因為布裡蒙達的一項「異能」——在禁食的情況下,布裡蒙達可以通過表層看到任何物體的內在,她能看到人們的器官,甚至是意志和靈魂。

布裡蒙達利用這個特異功能,幫助著神父製造飛行器,最後竟實現了這個飛行夢,她坐著那架飛行器俯瞰了這個國家。看似奇妙的天方夜譚,卻是薩拉馬戈用真實的歷史與豐富的想像力來告訴著我們那個貫穿始終的道理:哪怕是最普通的個人的意志,也可以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去推動和改變這個世界,它是人類社會進步事業的擁護者、參加者和保護者!

作家蘇童對於《修道院紀事》也有著高度的評價:我很欣賞薩拉馬戈的《修道院紀事》。這是有難度的寫作,不像傳統小說那樣先搭好骨架,再往裡注血注肉,它是自然流露,是對自身經歷的外化的描寫。它總在挑戰自己。

薩拉馬戈以獨特的風格和扣人心弦的情節,讓這個奇幻又真實的故事交織與虛幻與現實之間,於氣勢恢宏之中,歌頌著人類意志與對自由的嚮往。

相關焦點

  • 《修道院紀事》:七個太陽和七個月亮
    一個聖方濟各的遊方教士毛遂自薦,說我能令君王您心想事成,條件是事成之後您得給我蓋間房子,蓋個修道院。國王心想哪有那麼容易,就順口應承下來,誰料想皇后真的懷上啦。教士那廝聞訊欣然趕來,說王上,咱家那廟也該蓋了吧?國王既是金口玉言,於是一座計劃容納200名修士的修道院被飭令在馬弗拉鎮建造。
  • 《伊索寓言》中3篇諷刺人性的故事,僅百餘字犀利無比,看得羞愧
    為什麼《伊索寓言》能影響歐洲千年?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學,其價值並不亞於希臘神話、荷馬史詩和古希臘悲劇。300多個小故事中,開口說話的是動物,但表現的卻是人性。它不僅僅是諷刺和批判,它展示的是人性的複雜面。這也許印證了名著與童話之間的本質區別。扁平的文字背後,隱藏的是立體的哲學森林。眾人智慧的注入,必然會形成超越時代的解讀。這是為什麼《伊索寓言》能被評為影響人類文化的100本書之一,很多西方作家、詩人、哲學家都從小得到過它的滋養。
  • 博士買驢是什麼意思諷刺的是啥?博士買驢的寓言故事
    成語「博士買驢」諷刺的是?這是螞蟻莊園9月22號今日莊園小課堂的問題,很多用戶還不知道答案,本文小編會為大家詳細介紹9月22日今天螞蟻莊園課堂小雞飼料答案。  今天的問題是:  成語「博士買驢」諷刺的是?
  • 學生質疑鷸蚌相爭 不能簡單用寓言的「筐」給蓋住
    不過,最近有個小學生提出了疑問,「蚌的肉被鳥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嘴反夾住了,那麼,它們怎麼開口說話的?」必須承認,寓言故事為了喻事明理,常常使用比喻、擬人、誇張等手法,這本身即是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體現。倘要嚴格較真的話,鷸和蚌並不會說人話,大灰狼也不會扮作狼外婆,龜和兔怎麼可能去賽跑?我們理解寓言,必須浸入情境,而不能認死理、鑽牛角尖。
  • 《中國火星紀事》:讓全世界看到中國人的火星探索和科幻能力
    最終,阿聯的「希望號」、中國的「天問一號」和美國的「毅力號」這三艘無人飛船成功升空,組成星際艦隊駛向火星。在中國的「天問一號」風馳電掣地飛向火星的時候,由八光分文化和新星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中國火星紀事》一書正式發售。著名科幻作家韓松對此評論道:「時值新一輪火星探測熱潮湧起,確實應該讓全世界看到中國人在火星上的精彩壯舉,現在出版這本選集,實在太有必要。」
  • 寓言和科幻類的作文怎麼寫,三個要點做到了,三年級也能寫得精彩
    在上一節裡面,我們講解了想像力作文和作文裡的想像力之間的區別與聯繫。同時也強調了想像來自於現實,想像不是天馬行空肆意妄為,想像要合理。什麼是合理的想像呢?同學們可以參考上一節課的主要內容。關注以後,點擊本文底部即可查看上一講的主要內容。
  • 風流未被雨打風吹去:《二流堂紀事》的編輯紀事
    也許是被我的熱忱所感染,也許是被我的辛苦所感動,許多好心的朋友幫我出主意、想辦法。其中一個朋友,促成了我和北梅竹胡同6號的緣分,由此促成了《二流堂紀事》的編輯出版。至今,我仍然認為,這是我個人編輯生涯中的「第一本好書」。
  • 早期修道院書籍和手稿是如何在中世紀保存下來的?
    聖人安東尼等擁有智慧和經驗的人向坐在他們腳下的僧侶傳授了心靈和諧的方法。隨後,聖帕喬米烏斯和聖本篤等聖人制定了規則,來管理一個社區,不管他們最初的意圖是什麼。修道院,修道院,最重要的是,所有的修道院都是為男人或女人建造的或者,在雙修道院的情況下,兩者都是,他們尋求精神上的和平。
  • 餘途寓言《愚說》:寓言世界的創新之美
    他的寫作溫情而嚴肅,詼諧而莊重;短小而豐富我讀餘途寓言20餘年。總感覺每一則寓言都不一般,每一本寓言集都不一樣。情生於思,思出於心,他的文字確有著不一般的情愫和氣質 關鍵詞:事物;寓言;情感;作品;愚說 作者簡介:
  • 給後人的「備忘錄」——《瘟疫年紀事》譯後記
    《紀事》講述的主要是窮人和市民的狀況,也就是「黑死病」插畫圖片中跪在屍首旁邊神色茫然或掩面無力的那些人;他們的迷信、恐懼、匱乏、冒險和憂戚,他們值得同情的遭遇和可悲可嘆的行為,在書中得到形形色色的描繪。 任何一場大災難只要被如實報導出來,似乎都具有史詩(epic)恢弘不凡的氣度。
  • 修道院啤酒的由來與發展
    條件苛刻,所以到目前為止只有7家修道院符合資格,其中有六家在比利時,另外一家在荷蘭。修道院啤酒是作為啤酒產區的限定:它說明了啤酒來自哪裡,而不是一個啤酒風格的代名詞。除了大多數為上發酵以外,各家修道院所出產的啤酒風格不盡相同。
  • 讀《百年孤獨》一個關於文明進程的寓言,也是一個關懷人類的預言
    如果把毀滅歸咎於孤獨,也許這是對孤獨的最大誤讀,孤獨只是一個表象,引起孤獨的原因不是孤獨本身,這本書沒有深刻的人性反思,沒有對個人靈魂的不斷追問,完全不同於陀思妥耶夫斯基那般小說,是一個不斷拷問靈魂的痛苦經歷故事,整個三十多萬字的故事我想卻是由多個小小的寓言故事貫穿,這樣獨立且往復循環的故事並不是個人孤獨的反應,更像是整個文化的孤獨。
  • 《楚門的世界》:社會諷刺和哲學寓言的偉大結合
    《楚門的世界》採用了歡快的彩色攝影、俗氣的音樂和一維的配角,很容易讓人錯過這部電影是多麼精彩。 在當時的現實電視綜合症剛剛開始成長時,它很明顯的諷刺和評論了破壞性和侵入性性質的媒體,這也是一個哲學隱喻人類的狀態。
  • 《激流男孩》:大器晚成,滿懷同情心的布朗,在老年時的傾心著作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20世紀初,賽艇運動因其對裝備和場地的要求極高,是一項令普通百姓望而卻步的高大上運動項目。並且在當時,統領美國賽艇圈的是哈佛、耶魯等貴族名校的賽艇隊。丹尼爾詹姆斯布朗在創作這本書的調研過程中發現了這樣一個故事:其中一名叫作喬·蘭茨的賽艇手出生在一個窮得連鍋蓋都揭不開的家庭。由於當時家裡太窮,已經到了養不起他的地步,以至於他在12歲時就被家人遺棄。這位名叫喬·蘭茨的男孩被迫流落街頭,獨自四處覓食活了下來。丹尼爾詹姆斯布朗是通過喬·蘭茨依然健在的姐姐聽說的這件事。
  • 專訪劉維佳:中國科幻作家群講述「火星上的中國故事」
    《中國火星紀事》主編劉維佳24日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講述中國科幻作家們筆下的「火星上的中國故事」。由八光分文化和新星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中國火星紀事》一書於今年面市。埃隆·馬斯克今年一舉賣掉了自己的全部七所豪宅。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說,「我不需要錢。但我要獻身於火星和地球。」引得無數網友紛紛感嘆:「這是要移民火星啊!地球已經留不住馬斯克了,火星才是他的最終歸宿!」「馬斯克是鐵桿科幻迷。」劉維佳說,自從有了科幻小說,火星很快就成為太陽系中上演傳奇故事數量僅次於地球的偉大行星。而從科幻史上看,美國和新中國的科幻事業,都是從火星起步的。
  • 《2020 春天紀事》今日開播 打造中國科學抗疫的影像樣本
    近百年來,從西班牙大流感到各種新型流感,從愛滋病到伊波拉、非典、寨卡……人類生命安全和健康面臨重大威脅。到了2020年的春天,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發。這是一種怎樣的病毒?它的感染機理是什麼?傳播性如何?如何才能有效控制住疫情?一系列問題擺在了世人面前......
  • 專訪劉維佳:中國科幻作家群講述「火星上的中國故事」
    《中國火星紀事》主編劉維佳24日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講述中國科幻作家們筆下的「火星上的中國故事」。  「火星衝日,人類終於又一次對火星發起了全面衝擊。」劉維佳說,很多國家地區都想趁著火地距離變近發射無人科考飛船前往火星,最終,阿聯的「希望號」、中國的「天問一號」和美國的「毅力號」這三艘無人飛船成功升空,組成星際艦隊駛向火星。劉維佳。
  • 【紀事】窗前有夢 心羽成蝶
    知道她再也無法飛向藍天,我拾了一片落葉與她一起夾在書裡,寫一篇《蝴蝶》紀事。她色彩鮮豔,身上有好多條紋,色彩較豐富,翅膀和身體有各種花斑。走進蝴蝶的世界,一定會為她的美顏痴迷和驚嘆不已。她,美得令人心醉,又因為忠於情侶,一生只有一個伴侶,是昆蟲界忠貞的代表之一,被人們視為吉祥美好的象徵,如戀花的蝴蝶常常寓意甜蜜的愛情和美滿的婚姻,表現了人類對至善至美的追求。
  • 「寓言故事」劉伯溫說寓言,如何面對權術威脅
    除此之外,他還是講寓言的高手。他著作的《鬱離子》[注]講述了近180篇寓言,他巧於比喻,為世人洞釋疑惑。在《鬱離子術使》篇,他講到這樣一則故事。他說,楚國有個人靠養猴為生,於是楚國人都叫他狙公。狙(音拘),即古書上所說的一種猴子。
  • 《2020春天紀事》今日開播 打造中國科學抗疫的影像樣本
    近百年來,從西班牙大流感到各種新型流感,從愛滋病到伊波拉、非典、寨卡……人類生命安全和健康不斷面臨重大威脅。2020年的春天,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發。這是一種怎樣的病毒?它的感染機理是什麼?傳播性如何?如何才能有效控制住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