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子的,我們的祖先在做什麼?

2021-01-08 動物志

科學家告訴我們,地球已經有45.7億年的歷史了。那麼當地球年齡只有今天一半的時候,也就是距今約25億至20億年前,地球是什麼樣的呢?我們的祖先在當時以一種什麼樣的形態存在呢?

地質學家將地球歷史劃分為若干個單位,從大到小依次是:宙—代—紀—世—期—時,地球已經歷四個宙: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距今25億年前是元古宙的開端,我們今天要講述的五億年歷史,就處於元古宙的第一個代——古元古代,涉及到三個紀:成鐵紀、層侵紀和造山紀。

加彭出土的21億年前的化石,掃描出多細胞結構

不一樣的太陽和月亮

元古宙初期,太陽半徑約為今天的90%,太陽光強度也只有今天的85%。從理論上講,當時地球接收到的光和熱大不如今天,這會讓氣溫下降到-50℃左右,足以將整個地球冰凍。若真這樣的話,地球就會像今天的火星一樣,成為沒有生命的不毛之地。

然而,有證據證明當時地球上是一片液態水的海洋,細菌和藍藻欣欣向榮。拯救這些原始生命的就是今天大家談之色變的溫室效應。當時地球大氣中富含甲烷和二氧化碳,它們的存在給地球穿上了一件「大衣」,為生命保暖。

日落景觀

月球誕生於45億年前的一次撞擊,她自誕生之日起就在以3.8釐米/年的速度遠離地球,她所產生的潮汐摩擦也使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距今25億年前,月球距地球約18萬千米,只有今天的一半左右。相應地,地球自轉一圈也比今天快一倍。

所以,在25億年前的地球上,太陽看起來比今天小,也暗淡一些。而月亮看起來卻大了一倍,海潮遠比今天來得猛烈,那時候的一天只有12個小時,而一年卻有714天。

太空中看地球和月亮

氧化的海洋和大氣

早期的地球處在一種缺氧的環境中。大氣以惰性的氮氣為主,含有豐富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等還原性氣體。海洋中富含低價的亞鐵離子,將海水染成了淡綠色。早期生命以呼吸高價的鐵和硫為生。

藍藻早在35億年前就出現了,這是地球上第一種產氧生物。藍藻利用太陽光能,將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機養料,同時將氧氣作為廢氣釋放。藍藻產生的氧氣用了十億年的時間,將地球的缺氧環境徹底改變。

從25億至23億年前,地球步入成鐵紀,這是一個赤紅的時代,海洋中的亞鐵離子在這一時期被氧化成鐵離子。鐵鹽的溶解度比亞鐵鹽低,於是紛紛從海水中沉澱下去,形成了大片赤紅的鐵礦石。從那時起,淡綠色的海洋就變得無色透明,直到今天。

成鐵紀形成的鐵礦石

距今24億年前,全球海洋的亞鐵離子都已經被氧氣消耗殆盡,氧氣開始在大氣和海洋中積累,早期生命得以孕育並賴以生存的還原性環境遭到了破壞。氧氣的強氧化性會破壞細胞的生物膜結構和遺傳物質核酸,這導致大量厭氧的古菌和細菌滅絕。

這一因氧氣積累引發的災變,在地質史上被稱為大氧化事件,又叫氧氣危機或氧氣災難,是地球有史以來第一次,可能也是最嚴重的一次生物滅絕事件。只是由於當時的生物結構過於簡單,沒有留下多少化石,我們難以量化當時的生物損失有多大。

藍藻:改造大氣的先鋒

氧氣給生命帶來了危機,也帶來了機會。有氧代謝的產能效率遠比無氧代謝高,而且氧氣充滿了大氣和海洋,不像高價鐵和硫只局限於某地。因此,氧氣充滿大氣層,為生物向更高等、更複雜的方向演化,並佔領地球表面每一個角落奠定了基礎。只有掌握了氧氣的生物才能有未來。

冰凍的地球

氧氣的積累破壞了大氣溫室效應,這在早期太陽光較弱的情況下尤為致命。氧氣可以把高效的溫室氣體甲烷轉化為不那麼高效的二氧化碳,更不幸的是,二氧化碳恰好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藍藻源源不斷地吸入二氧化碳,釋放出更多氧氣。

於是,大氧化事件開啟以後,大氣中甲烷和二氧化碳濃度下降了幾十到上百倍,地球氣溫下降了70℃,整個地球被冰封。白雪皚皚的地球將更多太陽光反射回太空,形成了「冰室效應」,使地球更冷,地球由此進入第一個也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冰河時代——持續3億年的休倫冰期。

冰河時代的「雪球地球」

原始生命在休倫冰期遭受重創。低溫使生物酶失去活性,維持生命的各種生化反應被抑制,更嚴重的是,冰晶會破壞細胞結構,導致機體死亡。

冰比水輕挽救了地球生命。與其他物質溫度越低密度越大不同的是,水在4℃時密度最大,冰浮於水面之上。冰層起到保暖作用,不管大氣溫度多低,水下都保持在4℃左右,基本的生命活動得以維持,從而保存了生命的火種。

距今20.5億年前,地球告別了層侵紀,進入造山紀。地殼上發生了大規模的造山運動,火山活動恢復活躍。火山將地球內部的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拋入空中,由此引發的溫室效應迅速將地球解凍。於是休倫冰期結束,與此同時,生命也開始了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過渡。

溫室效應:瑞士阿爾卑斯山的阿萊奇冰川正在不斷後退

生物變革:進化取得重大突破

真核生物的誕生:藍藻開創了大氧化時代,好氧細菌坐享其成,它們是大氧化事件的贏家。然而笑到最後的,卻是大氧化的受害者——古菌域生物。在25億年前,古菌是地球上佔優勢的生命形式,它們絕大多數都在大氧化事件中被氧氣殺滅了,少數倖存者被驅逐至海底火山口等極端缺氧環境中。

然而,有一小部分古菌不願意坐以待斃,它們發展出了DNA保護機制,並產生了核膜和染色體結構,從而演化成最早的真核生物。今天在地球上佔統治地位的動物、植物、真菌以及人類,都是真核生物,都是這一小部分古菌的後代。而藍藻和耗氧細菌,至今仍然是老樣子。可見,沒有生存壓力,就沒有進化動力。

距今21億年前,原始的真核生物吞噬了一種變形菌,出於某些原因,被吞噬的細菌沒有被消化,和吞噬者形成了內部共生關係。這種好氧細菌就演變成了真核細胞的有氧呼吸中心和產能機器——線粒體。從此以後,真核生物不僅適應了氧氣,還徵服了氧氣。

顯微鏡下的綠藻,細胞核清晰可見

有性生殖的出現:原始生命以無性生殖方式繁衍,把遺傳物質複製成兩份,然後一分為二。無性生殖的生物都是長生不老的,也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它們在大氧化事件和休倫冰期中遭到了重創,只有少數種類僥倖憑基因突變活了下來。

有性生殖的繁殖方式與真核生物的誕生是相伴隨的。按這種生殖方式,每一代都經過基因重組,每個子代都各不不同,總有一個可以適應新環境。因此,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變化的環境中生存下去的機率大大增加了。

有性生殖縮短了生命個體的長度,但採用這種方式繁殖,後代才能活得更久。長遠來看,有性生殖是生命延續的唯一機會。正因為此,我們今天看到的生物絕大多數都是有性生殖的。

雄孔雀開屏:有性生殖導致性二型現象

向多細胞結構的進化嘗試:2008年在加彭出土的化石中掃描到了多細胞結構,可追溯至21億年前,這說明真核生物在誕生之初就開始了從單細胞結構向多細胞結構的進化嘗試。然而直到6億年前,後生生物(即多細胞生物)的化石都非常罕見,證明這次進化嘗試很快就胎死腹中了。

多細胞結構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體內與環境不直接接觸的細胞難以獲取氧氣。因此在低氧環境下試圖演化出後生生物的努力註定失敗,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失敗嘗試就是距今5.85億年前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它們試圖以扁平的身體佔領淺海,結果全軍覆沒。

埃迪卡拉生物群

直到5.4億年前,大氣中氧含量達到15%,已經步入富氧時代,後生生物才得以蓬勃爆發,這就是寒武紀生物大爆發,地球從此進入絢麗多彩的顯生宙。

地質構造的轉折

我們知道地球內部是熾熱的,時不時爆發的火山和地震就是明證。然而地球本身不產熱,她的熱來自太陽系形成之初,終會散發到太空中去。作為一個保溫箱,地球很合格,40多億年了地心都還沒涼透。

在地球早期,地核比今天更熱、更活躍,當時的巖漿經歷極端溫度變化,能形成一種熔點高達1600℃、顏色非常灰暗的巖石——科馬提巖。這種巖石的密度很大,一旦形成就會向地下沉陷,這就是地質構造的垂直運動。早期地球存在水平構造和垂直構造兩種運動形式。

科馬提巖:今天的巖石不會再有的模樣

距今25億年前,隨著地球漸漸冷卻,科馬提巖不再有,地質垂直構造也就隨之消失了。從那以後,地球就只有水平構造這一種運動形式,巖漿冷卻形成的巖石在地殼上堆積,就形成了大陸。

地球的冷卻和垂直構造運動的消失,使地殼穩定下來,為此後生物的蓬勃發展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想想看吧,如果地面在慢慢塌下去,巖漿隨時會冒出來,那該有多可怕。

然而,地球冷卻帶來的問題將在未來嚴重困擾人類。比如,埋藏於地下的有機碳難以重見天日,導致地球碳循環失衡,大氣中二氧化碳將被抽乾。再比如,液態的內核凝固,導致地球磁場消失,大氣層將被剝離,致命的宇宙射線可直達地面。

因地球磁場存在形成的極光

結 語

元古宙之初的五億年,對地球、大氣和生命來說都是一個重大轉折。從這往前推15億年,是缺氧的太古宙,是古核生物(古菌)和原核生物(細菌、藍藻)的時代;從這後推15億年,是貧氧的元古宙,是原生真核生物的時代。

這一時期我們的單細胞祖先經歷了重重挫折,最終獲得了一個細胞核,成為真核生物。這一時期確定的三大進化方向:有氧、有性和多細胞,我們祖先堅持走了15億年。到5.4億年前,地球進入富氧的顯生宙,後生動物(動物、植物和真菌)的時代就來臨了,最終有了今天的我們和這個繽紛多彩的世界。

寒武紀生物大爆發

相關焦點

  • 地球四億年前,恐龍和人類沒有誕生,當時是什麼樣子?
    恐龍在人類出現之前,統治了地球一億多年,如果不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或許恐龍仍然在地球上稱霸,哺乳類雖然更有潛力,卻很難在恐龍的擠壓下進化得像今天這樣繁榮,那麼在四億年前,恐龍和人類都沒有誕生的時候,地球又是什麼樣子呢?
  • 一百萬年前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當時地球上有什麼?沒有什麼呢?
    一百萬年前,地球是什麼樣子呢?如果我們的星球有45.4億年的歷史,那麼一百萬年前陸地可能就是海洋中的一個島嶼。從人類的角度來看,很難理解100萬年前世界是什麼樣子,但科學總是能幫助我們了解過去,並揭開了許多過去的秘密,也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們看到一百萬年前地球上可能存在的景象或生活。
  • 四億年前,恐龍和人類沒有誕生,當時的地球上是什麼樣子?
    人類是地球上當之無愧的霸主,但是從人類的歷史來看,其實我們出現在地球上的時間很短暫,地球有著46億年的漫長歷史,在地球上出現過很多食物鏈霸主,但是在漫長的時間中,沒有任何一個食物鏈頂端的物種可以倖存下來。
  • 四億年前,恐龍和人類沒有誕生,當時的地球上是什麼樣子?
    恐龍在人類出現之前,統治了地球一億多年,如果不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或許恐龍仍然在地球上稱霸,哺乳類雖然更有潛力,卻很難在恐龍的擠壓下進化得像今天這樣繁榮,那麼在四億年前,恐龍和人類都沒有誕生的時候,地球又是什麼樣子呢?
  • 熊貓的祖先「始熊貓」到底是什麼樣子?它們為何從吃肉改成吃素?
    熊貓的祖先「始熊貓」到底是什麼樣子?它們為何從吃肉改成吃素?熊貓是中國的國寶動物。我相信每一個提到熊貓的人腦海裡都浮現出,胖胖的毛茸茸的熊貓寶寶。因為他總是給人一種呆萌可愛的印象。然而,熊貓的本性可不是大家想像的這麼簡單。
  • 科學家發現了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我們是否應該警惕?
    由於核反應堆是現代高科技產物,這個「奧克洛核反應堆」難道是20億年前的一個人造物體?對此有一些觀點猜測,這個「奧克洛核反應堆」可能是史前文明留下的,或者是「外星文明」留下的。但是真相併非如此。既然提到史前文明,我們地球20億年前會存在史前文明嗎?雖然我們地球有長達46億年的年齡,並不是在一開始地球就成為了一顆生命星球。
  • 大熊貓的祖先「始熊貓」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它們要吃竹子呢?
    大熊貓的祖先「始熊貓」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它們要吃竹子呢?熊貓是我國的國寶,相信每次提到熊貓大家腦海中出現的都是一個胖胖的萌熊,一直以來熊貓給人的印象都是可愛萌萌噠,然而熊貓的本性並不是這樣的,熊貓的戰鬥力非常強,它的牙齒的咬合力僅次與鱷魚,只是現在生存環境沒有能夠威脅到他們的,所以現在大家看到的熊貓給你的感覺就是可愛,那麼如此可愛的大熊貓的祖先又是什麼樣的呢?是和熊貓的本性一樣,還是走可愛風呢?
  • 在恐龍出現之前,地球上的生物是什麼樣子?
    很久以前,恐龍在地球上漫遊,它們生活,它們捕食,它們殺戮,它們統治。然後地球被一顆和羅德島差不多大的小行星擊中,恐龍滅絕了,哺乳動物崛起,人類隨之出現。然而,在恐龍統治地球之前,地球是什麼樣子?在本章節中,我們將探索在恐龍主宰地球之前,那些統治地球的奇特物種,我們將遇到巨型昆蟲和可怕的節肢動物以及一些人類最早的親戚。
  • 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被找到,是遠古文明還是外星人遺蹟?
    喜歡,請記得關注我們!人類是如何誕生的?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大約500多萬年之前,人類的祖先——非洲類人猿,不知為何從樹上來到了地面,並且學會了直立行走,從此與大猩猩在進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不過,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證據被找到,達爾文的進化論也逐漸被科學家們所推翻,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號稱人類祖先的非洲類人猿,其實在進化的過程中都逐漸滅絕了,而且在人類進化史上,曾經出現過長達20萬年的大斷層時期,這20萬年至今都找不到任何的蛛絲馬跡,如今,科學界的主流觀點普遍認為,這「消失」的20萬年,或許恰恰就是人類之所以為「人」的關鍵所在。
  • 20億年前地球被高級文明統治,留下多件超前物品,如今他去了哪
    甚至有說法認為,在我們之前地球上還曾經有好幾代文明出現和消失,說不定所謂的「外星文明」就是史前的人類文明。有據可循的人類歷史只有幾百萬年,這對於地球漫長的46億年歷史而言只是一瞬間而已。隨著考古學的不斷深入,人們也獲得了更多關於史前文明的線索。
  • 一萬年後地球會是什麼樣子?
    一萬年後地球會是什麼樣子?文/猿飛日月人類的科技在不斷的發展,也在不斷的進步,這一發展和進步超出了我們很多人的想像,雖然人類誕生了幾十萬年,但是讓我們很多人感到遺憾的事情是,也就僅僅這幾百年人類的科技得到了大爆發,發展出技術先進,讓人看著眼花繚亂的科技發明,但是在此之前人類,其實和茹毛飲血,衣不遮體的原始人又有什麼區別呢?
  • 20億年前地球可能存在高等文明,它們精通核武器,卻落得悲慘下場
    300萬年前人類誕生在地球上,地球給予了我們生存的環境,從此地球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星球。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想法湧入人類的腦海,並且人們逐漸確信在未來的時間裡,我們絕不僅僅只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有人提出疑問,會不會在人類出現在地球以前,地球就已經經歷過好幾代文明了呢?根據科學家使用同位素的半衰期推測出,地球的年齡在46億歲左右,而地球上首次出現生命體是在大約40億年前,真核生物在30億年左右出現。
  • 20億年前地球可能存在高等文明,它們精通核武器,卻遭受悲慘下場
    300萬年前人類誕生在地球上,地球給予了我們生存的環境,從此地球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星球。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想法湧入人類的腦海,並且人們逐漸確信在未來的時間裡,我們絕不僅僅只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根據科學家使用同位素的半衰期推測出,地球的年齡在46億歲左右,而地球上首次出現生命體是在大約40億年前,真核生物在30億年左右出現。雖然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有數百年了,但是我們還是對地球的過去有太多的未知。
  • 20億年前,史前文明創造了核反應堆?科學家:真相在這裡!
    但其中最為離譜的還是說發現了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樣的說法,那麼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就為大家講解這個反應堆究竟是何來歷。因為在20億年前,自然界中的核物質鈾-235的濃度是非常高的,最起碼比現在要高,鈾-235濃度可以達到3%~4%。這樣的濃度和我們現在核電站的低濃度是差不多的。在特定的條件下,如果環境適合,那麼鈾-235是可以進行核裂變的,這也就是說在自然條件下是能夠觸發核反應,甚至能夠開始進行核裂變。
  • 一萬年以後的地球會是什麼樣子?
    但是如果單純地以人類為標準來衡量一萬年以後的地球會怎麼樣的話,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還真的很難說。一萬年以前,人類文明尚未出現,各個大洲上都是一些過著原始打獵生活的人類,大概在5000年以前,人類文明才開始發展起來,幾百年前,近代科學開始發展起來,也就是短短的幾百年的時間,地球上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的變化,如果再過個幾百年甚至是一萬年的時間,地球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子,現在還完全是一個未知數。一萬年的時間,對於地球而言當然是很短的,但是對於人類來說,卻是很長的一段時間。
  • 30億年前太陽還年輕時,金星是什麼樣子?科學家:和地球一樣
    30億年前太陽還年輕時,金星是什麼樣子?科學家:和地球一樣要說太陽系八大行星和地球最像的星球,其實要數金星最像,八大行星中金星距離地球最近。而且兩者的體積和質量都差不多。可是為什麼科學家們將未來移民的目標鎖定在火星上呢?
  • 20億年前的產物被發現,科學家憂心忡忡,擔心人類歷史被改寫
    畢竟,地球已經存在了46億年,很有可能,在人類誕生之前,地球曾孕育過其他高級生命,也許在一次天災中,它們就已經滅絕了,或者已經離開了地球。難道在幾億年前,就有高級生物研發過火箭嗎?對於這些核反應堆,人們難以想像在20億年前核能的利用效率就能夠那麼成熟。
  • 現在地球45億歲,那20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地球正在發生巨變
    要了解「地球20億年前的樣子」,咱們得先科普一下,人類把地質年代,分為宙——代——紀——世——期;咱們現在處於顯生宙——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而20億年前的地球,位於元古宙——古元古代——造山紀。造山紀開始於20億5000年前,結束於18億年前,而20億年前剛好在這個時期。
  • 如果地球也有行星環,我們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在我們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最「拉風」的行星,可能要數土星了,因為它有一個巨大的行星環。自從伽利略在1610年用望遠鏡發現土星環以來,它就一直讓無數人著迷,它的光環賦予它一種神秘的威嚴,也不愧於它被冠以泰坦之王的名字。
  • 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曝光,史前文明真的存在?
    我們都知道,鈾235是製作核武器的材料,現如今鈾礦石中鈾235的含量偏低,讓人自然而然會想到一個問題 隨後,科學家們在奧克洛附近前前後後總共發現了16座遠古核反應堆。 這樣大規模的遠古核反應堆的發現,讓科學家們陷入了沉思,到底這些遠古核反應堆是自然形成的,還是傳說中遠古文明的產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