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國家人文歷史
ID|gjrwls
作者|李言
在歐美奇幻影視作品裡,角色的命運甚至可以從他們頭髮的色彩中看出來。
假如你擁有一頭金髮,你既可能拿到優雅而富有靈性的精靈族劇本,也可能成為美麗性感卻空洞愚蠢的符號;假如你擁有一頭紅髮,你可以是桀驁張揚反叛的超級英雄,也可能是致命而危險的巫師;假如你擁有一頭黑髮,那麼你很有可能拿到的是主角劇本——儘管沒有神靈與巫術的加持,卻擁有屬於人類的智慧與勇氣,最有可能一路歷經險阻,笑到最後。
在人類與生俱來的毛髮之中,藏著由漫長的歷史歲月積累而來的審美習慣,文化傳統,權力的關係,以及來自神話與宗教的記憶。它們常常被影視作品運用到人物造型上,通過由色彩引發的固定聯想來強化角色的身份特徵。
「紅」
紅色是一種易於引發強烈想像的顏色。它使人聯想到血液和火焰,激情與憤怒,燃燒的地獄,灼熱的欲望。
在全球所有發色的人中,天生擁有紅色毛髮的人數量最為稀少。然而,這是一個因為發色而飽受成見之苦的群體。
歐洲紅髮比例地圖
事實上,這種天生紅髮並非純正的紅色,而是接近薑黃色。即使在當代歐美,擁有這種發色的孩子受到同齡人欺負的情況仍然非常普遍。他們被稱作「ginger - 生薑人」,甚至是「Bozo - 紅髮的傢伙,帶有歧視性,指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因為莫名其妙的偏見而無緣無故遭到嘲笑。
這樣的狀況在「哈利・波特」中可見一斑。紅髮的韋斯萊家族總是被所謂的鉑金貴族馬爾福嘲笑。
韋斯萊家族
對紅髮的偏見,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古希臘羅馬時代,並且一直貫穿整個中世紀。
據傳說,埃及豔后「Cleopatra -克利奧帕特拉」就有一頭紅髮。然而,很多學者認為她的發色並非天生紅色,更可能是染制而成的。後世不斷將她的形像刻畫為紅髮,更可能與對於紅髮的刻板印象有關,邁耶在「毛髮的故事」一書中寫道,「這位勾引凱撒大帝和安東尼的女人被認為權力欲旺盛、感情衝動、生性放蕩,而這些性格很早就一直認為與紅頭髮聯繫在了一起。」
古羅馬人對於紅髮的態度是複雜的。在拉丁語中,「Rufus」一詞用於指狐狸般的顏色,它不僅代表醜陋,還象徵著魔法伎倆和極度的不祥。
縱觀歐洲古代歷史,這種對於紅髮的偏見難以探查到具體根源,它很可能形成自民間印象。和普遍黑髮的南歐人相比,來自北方的蠻族中有不少紅髮。他們作為被徵服者,身份低賤,又因為強壯粗野而令羅馬公民感到厭惡和恐懼。羅馬獨裁者「Caligula- 卡裡古拉」曾強迫大量高盧人把頭髮染紅,在遊行時作為捧場角色出現,以顯示自己的徵服者姿態。這種種原因,都加強了紅髮與野蠻低賤的關聯。
在中世紀,紅髮人面臨著更嚴峻的生存境遇。
來自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Wikinger -諾曼人」從北方橫行而下,一直劫掠到歐洲中部,他們又往往以紅髮紅鬍子為體徵,於是一時間「紅色野蠻部落」使人聞風喪膽。古代繪畫給魔鬼畫上紅鬍子,也許來源於對北歐人的恐懼。在十一世紀,深受諾曼人侵擾之苦的巴伐利亞誕生了第一本自由創作的德語小說「Roudlieb- 羅德利」,此書就寫道,「不要相信紅髮人,因為他們品質惡劣,脾氣暴躁。」
這種根深蒂固的看法影響了後世數百年。
「Erik Thorvaldsson- 埃裡克・瑟瓦爾德森」(950年-1003年),出生於挪威,維京探險家、海盜,外號「紅髮埃裡克」或者「Erik the Red- 紅鬍子埃裡克」
另外一重偏見來自中世紀的獵巫狂潮。人們恐懼女巫,認為她們被魔鬼誘惑,是異端、邪惡。「The Redhead Encyclopedia- 紅髮百科全書」中提及,「在東歐,紅髮人的處境更為不利。根據Montague Summers的觀點,紅髮綠眼據說是女巫、狼人和吸血鬼的標誌。當地有很多因為這種觀念而把紅髮小孩殺死的故事」中世紀的女巫當然不可能都是紅髮綠眼的,然而,只要一個女人擁有紅髮,就有被強行當作女巫並送上異端審判的火刑臺的危險。
中世紀獵巫手冊「女巫之錘」
這些日積月累的成見讓紅髮人在今天仍然面臨尷尬且被排擠的命運。正如作家傑基・科利斯在愛爾蘭的紅髮人大會上所說,因為「他們不是一個群體,也不是一個種族,因此,通常被視作是可以攻擊的目標。這是最後的社會偏見之一。」
荷蘭小城布萊達每年9月的第一個周末都會舉辦「Red Hair Day -紅髮節」
有意思的是,人們一面對紅髮感到厭惡和恐懼,一面又難以抵擋它神秘而危險的誘惑。人們把紅色同野蠻、魔鬼聯繫的同時,也同放蕩、欲望、野性和強大相關聯。有不少人認為紅髮擁有獨特的魅力。
在藝術史上,很多畫家鍾情於紅髮女人。
就在女巫遭受火刑之苦的同一時期,「AlbrechtDurer -丟勒」、「AlessandroBotticelli -波提切利」和「Tizian- 提香」等畫家卻在作品中將聖母的頭髮畫成金紅色。「Tizianrot -提香紅」甚至進入了語言史,成為這種色彩的獨特名詞。
「聖母子」提香
「特洛伊的海倫」安東尼・弗雷德裡克・奧古斯都・桑蒂斯 1867年
十九世紀的法國繪畫與文藝復興時期恰恰相反,紅色不再是聖潔的聖母顏色,而成為妓女的象徵。在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整個巴黎瀰漫著糜爛風流的氣息,幾乎成為一座高級妓女之都。如「Manet- 馬奈」這樣的畫家,在作品中直白地描繪性感、豐滿而且長著紅髮的妓女。這樣的紅,是頹廢墮落的同義詞,卻又有著獨一無二的誘惑力。
到了20世紀60年代,紅髮有了全新的含義。張揚跳脫的紅色成為反叛的象徵,在女性之中一時掀起染紅髮的潮流。女人們以某種獨特的方式在自己的外表上建立起一種集體的「反抗美學」,用短髮和染髮的方式反抗當時作為資產階級女性標準形像的長髮、捲髮和金髮。
據說,迪斯尼改編的小美人魚動畫中,愛麗兒被設計成紅髮,也有破除長期以來對紅髮偏見的意思。
愛麗兒
如果我們留意好萊塢電影和各種歐美奇幻影視中的人物設計,就會發現,紅髮人,尤其是紅髮女人,往往作為一種異常強大、性感或者擁有特殊魔力的角色出現。
在X戰警系列中,能力最強大的歐米茄級變種人「Phoenix -鳳凰女」琴・葛雷就有一頭紅髮——
鳳凰女琴・葛雷
同樣是歐米茄級變種人的「Scarlet Witch-緋紅女巫」旺達,則全身都以紅色調為主——
緋紅女巫旺達
值得一提的是,鳳凰女和猩紅女巫能力強大,而有時難於控制,故事裡常出現因為她們的情緒波動而釋放過於強大的能量幾乎毀滅世界的情節,似乎也暗合人們認為紅髮人性情暴躁、多變且不穩定的印象。
緋紅女巫旺達
在「冰與火之歌」中,女祭司梅麗珊卓也有著一襲紅袍和一頭紅髮。完全貼合人們關於紅髮女巫的想像,她美豔、神秘,掌握著不可思議的超自然力量。
梅麗珊卓
在改編自英國作家尼爾・蓋曼同名小說的電視劇「好兆頭」中,紅髮再度作為經典元素出現。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天使亞茨拉斐爾和惡魔克勞利的故事。而電視劇中,與金髮白衣的天使形成鮮明對照的,正是惡魔克勞利,他紅髮蛇瞳,一身黑衣,妖冶異常。
「好兆頭」海報
「金」
「金髮碧眼」是我們對西方人的習慣想像,但事實上,天生金髮碧眼的人在歐洲佔比並不大。
歐洲金髮比例
人們對金髮的審美,並不是從古至今的必然。但我們能在歷史與神話中找到些許蛛絲馬跡,證明西方人很早就喜歡將金髮與神聖、光明的元素聯繫在一起。
古希臘神話裡,有不少神祗擁有金髮,或者以金色作為形像的主基調。
比如農業女神、豐饒女神得墨忒耳:「美發的得墨忒耳,有著美麗的形像…金色的捲髮從肩上披散開來」——荷馬頌歌致得墨忒耳;
比如狩獵女神與荒野的領主阿爾忒彌斯:「親愛的女王啊,請從我虔誠的手裡接受這項花冠,裝飾你黃金的頭髮」——歐裡庇德斯悲劇;
比如愛與美的女神阿弗洛狄特:「繆斯,告訴我庫普利亞的金色阿弗洛狄特的事跡」——荷馬頌歌致阿弗洛狄特;
比如光明之神阿波羅:「勒託在得洛斯島,盛產果實的山谷裡,善於彈奏豎琴、喜歡彎弓射箭」——歐裡庇德斯悲劇;
比如酒神狄奧尼索斯:「金髮的狄奧尼索斯」——神譜;不過在「荷馬頌歌」中,狄奧尼索斯擁有「烏黑的秀髮」;
比如冥後珀耳塞福涅:「金黃捲髮的珀耳塞福涅」——俄耳甫斯教禱歌;
比如月亮女神塞勒涅:「淡金髮色的女王」——荷馬頌歌致塞勒涅;
…
阿波羅
值得注意的是,希臘人大多發色較深,他們的神卻常有著一頭金髮。或許是金髮的光澤容易給人以光明之感,所以被頻繁地同神祗聯繫在一起。然而具體情況我們已不得而知。
同樣普遍深色毛髮的羅馬人,對金髮的態度很是矛盾,一方面,身材高大而金髮碧眼的日耳曼人是北方蠻族,是野蠻的敵人,是落後、貧窮和粗鄙的代表;另一方面,如塔西佗這樣的羅馬學者,不僅在他的「日耳曼尼亞志」中讚美日耳曼人的淳樸堅貞,且以讚揚的口吻提到他們的金髮。
塔西佗「日耳曼尼亞志」
然而到了納粹德國的時期,希特勒鼓吹血統論,認為金髮碧眼的日耳曼人才具有純正的雅利安血統,是最優秀的人種。這就完全是以他的種族主義政策為目的而產生的偽科學。諷刺的是,希特勒認為是低等種族的東歐斯拉夫人,實際上擁有最高的金髮比例,而希特勒本人則是深棕色的頭髮,與他所謂理想的雅利安特徵相去甚遠。
希特勒
希臘人對於神祗的審美深刻影響了後世文藝。
舉例來說,十九世紀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在他的「悲慘世界」中塑造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青年革命領袖安灼拉,他俊美、莊嚴,有著「大理石雕像」般的皮膚、金色的捲髮和湛藍的眼睛。幾乎全盤復刻了人們對於金髮碧眼的希臘神明的想像:
「安灼拉…他那洞察內心的瞳孔閃射出受到壓抑的光芒。突然他抬起頭來,把金黃的頭髮朝後一甩,就像披髮天神駕著一輛由星星組成的黑色四馬戰車,又像是一隻受驚的獅子把它的鬃毛散成光環。」
可是我們知道,法蘭西人大多是深色毛髮,極少有天生金髮。正因如此,這樣的人物塑造使這一角色顯得非常理想化、浪漫化,近乎於一種符號,一種象徵。
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中的安灼拉
金髮,顏色越淺,可能越暗示著一種非人化的、神聖化的傾向。在歐美奇幻作品裡,金髮屬於那些美麗、高貴的族群,或者是那些具有靈性的角色。
在託爾金想像的中土大陸上,精靈一族最為美麗、智慧,他們擁有壯闊的歷史和史詩般的語言。精靈們最初有三大種族,他們並非全都是金髮,但是其中最美麗的一族,既「Vanyar -凡雅族」,幾乎都是金髮,他們有時候被稱作「金色精靈」。屬於「Noldor- 諾多族」的精靈則幾乎全部是黑髮,而這一族群以智慧聞名,這同樣符合歐美人對於黑髮人的印象。
在「魔戒」和「霍比特人」系列電影裡,並沒有出現凡雅族的角色,但是強大的光明精靈凱蘭崔爾,雖然屬於諾多族,卻因為有凡雅族的血統而擁有燦爛的金色長髮。
「指環王」中的凱蘭崔爾 製圖@Blnlhann
生活在幽暗密林的精靈王瑟蘭迪爾和精靈王子萊格拉斯,其實是較為低等的精靈,但或許是電影為了凸顯他們精靈的身份,或者他們本就擁有凡雅族的血統,他們也被設計成金色長髮。因為美麗的精靈吸引了無數觀眾,這些本來在託爾金原著中一筆帶過的角色,也在電影裡加戲無數。
瑟蘭迪爾
萊格拉斯
同樣是精靈,電影「霍比特人」中的原創角色淘瑞爾,卻因為是末等的混血精靈,所以既非金髮也非黑髮,而只有著棕紅色的頭髮。
電影「霍比特人」中的淘瑞爾
然而,在20世紀美國好萊塢的金髮女郎熱潮以後,金髮有了全新的內涵。
瑪麗蓮・夢露作為20世紀50年代好萊塢金髮女郎的經典形像,極具代表性。她一襲白色的華麗衣飾,一頭白金色捲髮,短髮蓬鬆,面貌有如孩童,卻有著挑眉紅唇,豐乳肥臀,顯現出一種純真與性感並存的魅力。
瑪麗蓮・夢露
然而,學者對美國五十年代文化的研究中認為,好萊塢將夢露包裝成「夢中情人」的形像,是「對女性身體的利用和奇異的戲仿」。這種金髮美人雖然體現著性開放,自由無束的一面「當時流傳著『Blondes have more fun- 金髮女孩擁有更多樂子』的說法」,卻也往往被塑造成缺乏智識、無腦而空洞的形像。因為她是一個被動承受觀眾欲望凝視的對象,每當夢露嘗試飾演一個有頭腦且有力量的角色時,往往不被市場買帳。
希區柯克「電話謀殺案」
懸疑電影大師希區柯克也鍾情於金髮。他曾經說,「金髮女郎最適合被謀殺!想像一下,鮮紅的血從她們雪白的肌膚上流下來,襯著閃亮的金髮是多麼美麗的一件事。」此時的金髮女郎,似乎不再是一個人,而是成為了謀殺盛宴中的一盤佳餚,被觀賞和品嘗。
在近現代影視劇裡,金髮美女往往無腦,往往被物化和玩弄,這種印象在歐美甚至成了一個「梗」。美劇「生活大爆炸」「破產姐妹」「律政俏佳人」中都曾出現「dumb blonde - 愚蠢的金髮妞」的說法。
「黑」
黑髮或者深色頭髮的人,總是拿著主角劇本,可能只是因為深色頭髮的人數量比較多(×)。當然,更是因為黑髮如此具有「人性」。
它沒有跳脫的色彩,因而更不易被特定的偏見給框牢。它使人想到普通的人類,不一定有神力,但具有人類所可能具有的種種缺點或品質,他既有人類的惡、貪婪和軟弱,也有人類的勇氣,執著與尊嚴。
電影「指環王・王者歸來」海報
有一種說法是,歐洲人都是精神羅馬人,古代羅馬帝國的輝煌榮耀至今在他們的血液中流淌,而羅馬人,尤其是凱撒大帝,正是黑色頭髮的。因此作為徵服者和統治者,黑髮人的地位很高。這種說法無從查證,姑且當作一種推測。
或許正因如此,黑髮要麼是平平無奇的路人,要麼就是中心人物。尤其在歐美奇幻故事中,黑髮的角色總是作為身負使命的人物,或者以人間君王的形像出現。
在「魔戒」中,精靈們只是主人公旅途上的協助者。真正的主角是身為小人物的霍比特人。弗羅多眼睛湛藍,黑髮蓬亂,平凡普通,毫無光環,時常動搖,卻善良堅韌。
弗羅多
另一個重要的主角是人皇阿拉貢,他是剛鐸的國王,擁有古老的王室血統,魔戒三部曲的劇情事實上在講述人皇回歸王座和人類中興的歷史。而阿拉貢也是一頭黑髮。
阿拉貢
擁有人類血統的半精靈愛隆和其女亞玟,也是黑髮
關於「哈利・波特」中人物發色與人物關係的解讀更多,但最後總要落腳到哈利黑色頭髮暗示著身為羅馬後裔的高貴地位。
哈利・波特
人們對於頭髮顏色的文化反應是微妙有趣的。在當代,人們關於發色的刻板印象正在逐漸減弱。然而,不同的發色及其象徵意味依然會被以某種藝術手段運用於影視造型中。
或許因為人類都是視覺動物,又或許人類始終生活在自身歷史記憶之下,因此,對於色彩標籤的成見實在根深蒂固。
下回看電影時,不妨看看你能不能從發色中看出他們的結局嗎?
參考資料:
https://allthetropes.fandom.com/wiki/People_of_Hair_Color
Mark Nichol: The Story Behind Words for Hair Color
Finlo Rohrer: Is gingerism as bad as racism? 「BBC News Magazine」
Siobhan O'Shea: Fires of Hell : Medieval Fear and Loathing of Red Hair
[奧] 達尼埃拉・邁耶,克勞斯・邁耶:「毛髮的故事」
李牧:「紅髮——民俗學視野下的文化研究個案」
周舒燕:「性感美人的假面——重審瑪麗蓮・夢露的銀幕形象」
孫嶽:「女巫之錘與獵巫運動」
如果覺得不錯又懶得留言
你可以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