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紙們說:「有的,當然有。」
男孩紙們說:「沒有。不可能。不存在。」
反正別人怎麼樣我不(想)知道,我只知道寄幾:不僅愛情不見蹤跡,連個異性朋友都沒有身影(沒有冒犯讀者的意思)。不禁仰天長嘯:心理學教授Jamila Bookwala(2002)將男女之間自願的、非家庭、非浪漫,且雙方都將其交往標記為友誼的關係,定義為異性友誼。不過,異性友誼雖然被標記為非浪漫,也不是說其中就完全沒有浪漫或性的暗示。由於每個人對於友情的看法以及進入友情的動機不同,異性友誼可以分為4種類型(Guerrero & Chavez, 2005):所以,異性友誼當中,有些確實包含了「愛情幻想」,但也有柏拉圖式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純友誼」。可可可是,就算有那麼多種異性友誼,我怎麼還是沒有異性朋友呀!大家的異性朋友都是哪裡來的?KY包分配嗎?QAQ如果你幾乎沒有異性朋友,也不一定是你的問題。在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中,男女之間的友誼關係,本就有大大滴不同。通常來說,男性更容易發展出基於共同活動的友誼;而相對地,女性則更依賴情感化的接觸,包括思想共享和更多的陪伴支持。相較而言,男性通常更不需要與朋友討論生活中所有變化,或與友人保持頻繁的聯繫;而女性則相反,如果沒有與自己視為密友的人保持定期接觸,她們可能認為,這段友誼實際上已經結束了。所以,容易結交異性朋友的人,可能更多地具有一些在性別刻板印象中「更像是另一個性別」的特質,包括興趣愛好、氣質特徵,等等。舉個慄子:愛打競技類遊戲的女生,或是性格直爽、大大咧咧的妹子,一般不愁沒異性朋友;而情緒敏感、喜愛時尚話題的男性,也容易成為女生的「好閨蜜」。那些主觀上更傾向於認為男女性別間差異較大的人,對自我的性別群體歸屬感也會更強。Ta們會更害怕打破兩性邊界(Kovacs et al., 1996),所以寧願「男生跟男生玩,女生和女生玩」。如果你是這種情況,那麼你擁有的異性友誼可能就會相對較少。另一個人們常有的刻板印象是,男女在思考問題和溝通方式上也是存在差異的。我們來看一段對話:在上述對話中,這位女生拋出了她的情緒,希望得到安慰;而這位男生顯然沒有get到她的用意,他的回答意在解決問題。如此一來,這位女生的情緒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這天就硬是給聊死了……而那些擁有更多社交技巧 & 異性溝通經(tao)驗(lu)的人,無論男女,都更容易克服這種差異,也更容易交到異性好友(Kovacs et al., 1996)。生活中一些其他的條件,也會增加我們獲得異性好友的機會(Carter & McCloskey, 1983; O'Meara, 1989)。比如下面的這些情況:
工作中
可接觸到的異性多
(Straits, 1996)
有異性兄弟姐妹
(Burker et al., 1981; Kovacs et al., 1996)
另一點很重要的就是,任何關係都會面臨摩擦矛盾。研究發現,自尊水平(self-esteem)更高的人,更擅於管理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積極應對挑戰。比如,出現分歧時/對方對自己有誤解時,ta們傾向於主動溝通,而非逃避。這對於任何關係來說都是重要的。所以,ta們不僅有很多異性朋友,和同性的關係也是棒棒噠!而自尊水平與溝通中的思維方式,可以通過冥想、身心運動、書寫練習等方式的訓練進行改善。上海KYers的福利時間到!如果你對冥想、身心運動、書寫等生活方式感興趣,歡迎掃碼加入我們的身心健康營,和大家一起練習吧~很多聲稱處於一段朋友關係中的人,可能自己都不清楚,這份感情是有可能走向浪漫關係的,還是非浪漫的(O』Meara, 1989)。剛開始是朋友,可處著處著,會吃醋了?會難過了?會過分在意了?好像開始「不對勁」了……這時候,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friend zone。所以,在異性友誼建立之初,我們就需要明確對這段關係的定位。如果夾雜著對愛情的期待,就要提前管理預期,做好承受負面情緒、可能求而不得的準備。異性關係中往往存在著微妙的性吸引力。我們對這種性吸引力的態度,也會直接影響兩個人的關係(Bell, 1981):面對友情中的性吸引力,大可不必急著去否定、消滅它。了解彼此在關係中的需求,溝通雙方對此的理解和接受度,才能夠更好地維護這段異性友誼。人與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上存在差異,這在兩性之間會更為明顯。Buss, D. M. (2003). The evolution of desire: Strategies of human mating. Basic Books.
Bornstein, R. F. (2010). Healthy dependency: Leaning on others without losing yourself. Newmarket Press.
Bookwala, J. (2002). Women and men as friends: Relationships across the life span in the 21st century. Sex Roles, 47(5/6), 295.
Guerrero, L. K., & Chavez, A. M. (2005). Relational maintenance in cross‐sex friendships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romantic int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Wester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9(4), 339-358.
Kalmijn, M. (2002). Sex segregation of friendship networks. Individual and structural determinants of having cross‐sex friends.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18(1), 101-117.
O'Meara, J. D. (1989). Cross-sex friendship: Four basic challenges of an ignored relationship. Sex Roles, 21(7-8), 525-543.
搜索文章/心理測試/招聘/轉載
請戳菜單欄
bd@knowyourself.cc
商務合作請洽
mkt@knowyourself.cc
品牌合作請洽
Copyright@2020 KnowYourself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