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2020年還不夠瘋狂,一顆小行星就要在美國選舉日前向地球飛去。
根據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NASA JPL)的近地天體研究中心(Center for Near Objects Studies),太空巖石2018VP1將於11月2日飛越地球,也就是美國總統大選的前一天。
它直徑6.5英尺,不被認為是一個「潛在危險」的近地天體(NEO),但航天局仍在密切關注它和其他類似的小行星。2018年11月13日,最後一次觀測時間為2018年11月13日。
據報導,根據美國航天局對這顆小行星的21次觀測,有三次可能的撞擊。然而,美國宇航局指出,直接撞擊的可能性小於0.41%。
「小行星2018VP1非常小,大約6.5英尺,對地球沒有威脅,」美國宇航局發言人通過電子郵件告訴福克斯新聞如果它進入我們星球的大氣層,它會因為體積極小而解體。美國宇航局在國會的指示下,發現90%的近地小行星尺寸超過140米(459英尺),並報告任何大小的小行星。」
8月16日,一顆類似大小的小行星,2020 QG,成為有記錄以來飛離地球最近的太空巖石。美國宇航局無法看到它,因為它從太陽方向飛過地球。
美國航天局的一位發言人此前告訴福克斯新聞,2020年QG的「類似小行星」如果受到撞擊,就會在地球大氣層中解體。」這位發言人補充說,該機構正在研製一種「天基紅外望遠鏡,它將具有更好的能力來識別類似的小行星。」
美國宇航局稱,「潛在危險」近地天體的定義是0.05天文單位以內、直徑超過460英尺的空間物體。根據一份由行星網,有超過18000個近地天體。
美國航天局的一位發言人告訴福克斯新聞,「類似的小行星」到2020年QG「會在地球大氣中解體,如果他們撞擊的話。」發言人補充說,該機構正在研製一個「天基紅外望遠鏡,它將有更好的能力識別類似的小行星。」
在最近的記憶中,這不是美國宇航局第一次錯過類似於2020年QG的近地天體。今年2月,荷蘭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發現了11個「潛在危險物體」,這些物體並不在美國宇航局的「潛在危險」近地天體名單上。
美國航天局在2018年公布了一份長達20頁的計劃,其中詳細說明了美國應該採取哪些步驟,為近地天體做好更好的準備,例如距離地球3000萬英裡以內的小行星和彗星。
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人更喜歡關注小行星潛在撞擊的太空計劃,而不是將人類送回月球或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