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核武器都是被冠以"禁忌"之名的武器,其巨大的毀傷力一度讓人們"談核色變"。既然有如此毀滅性的傷害,為什麼各大國仍然願意開發一代又一代的核武器?隨著技術的進步,核武器又將有怎樣的變化呢?
全世界擁核國家之間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無論戰場局勢多麼惡化,核武器都不應該被投放到實戰中。但世界各國為了保持威懾力,仍不斷研發新的核武器,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第四代核武器。
第四代核武器
第四代核武器,是指利用超雷射、強X射線、等先進技術對核彈的觸發裝置進行改進,並激發核聚變的新型核武器 。
它依舊是以原子理論為基礎,但不同於前三代核武器,基本核心是原子彈,例如氫彈也是要在原子彈的基礎上引爆的。而第四代核武器是不用通過原子彈引發聚變的,因此它沒有核汙染,不會產生核輻射,是"乾淨"甚至"綠色"的核武器,可以作為"常規武器"使用。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將核武器不斷小型化,使之能更好地在現代戰爭中使用。試想一下,一個只有1-100噸當量的小型核武器在戰爭中將會發揮什麼樣出其不意的作用。
另外,第四代核武器有個特點就是能對某一能量進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比如:可以調節釋放能量的大小,還能控制爆炸威力。
不過,研發第四代核武器還是有一定門檻的,必須是那些具有第二代核武器並且掌握先進技術的國家才有能力研製。截至目前,各個國家的第四代核武器研究主要是圍繞金屬氫、高能粒子束、金屬氮這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像美國的研究方向主要就是金屬氫,所謂金屬氫,就是氫氣在一定壓力下可以轉為固體結晶體。在室溫下,無需密封可以保持很長的時間。同時,金屬氫的爆炸威力相當的大,但是它的研製過程極其困難,尤其是在最基本的轉化固態氫方面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美國至今都沒有研製出一款性能穩定的轉化設備。
而我國主要傾向於以"金屬氮"為主題來研究,並且已經傳來了好消息。隨著我國科技不斷進步,第四代核武器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比如前段時間,我國的相關機構已經成功合成了聚合氮和金屬氮,這也就表示我國在超高能材料上的研發已經突破瓶頸,這樣繼續發展下去,那我國離研製出第四代核武器也就不遠了。
前三代核武器
核武器也是分代的,簡單來說就是:以原子彈為基礎的裂變彈是第一代核武器,以氫彈為代表的聚變彈是第二代核武器,以中子彈為代表的增強輻射彈是第三代核武器。
先來說說原子彈,它主要是核裂變武器,是利用核反應的光熱輻射、衝擊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殺傷和破壞作用,而原子彈的威力大家也是有目共睹。
二戰時期,美國向日本投放的兩顆原子彈,給日本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導致日本幾十萬平民無辜喪生,活下來的也是生不如死,因為受到核輻射,他們的身體產生了巨大變異,不僅生育能力下降,男性開始掉頭髮,甚至有些嬰兒在出生後會出現三隻手,或者六根手指頭的情況。土地也因為受到核汙染,方圓幾百公裡內都無法再種植農作物。
雖說原子彈被稱為"滅世武器",但人類卻從來沒有停止研發新一代核武器的步伐。一般在正常情況下,核武器的確不會參與實戰,但我們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國家面臨生死存亡,那麼,它很有可能會動用核武器"搏一搏",畢竟俄羅斯總統普京就曾對外公開過俄軍使用核武器的底線。
第二代核武器就是氫彈。可以這麼說,一般當量的原子彈,到了氫彈面前,就等於是個看大門的。一般原子彈的TNT當量大概也就8-10萬噸,而氫彈的TNT當量最少都要20萬噸。而且,一般來說氫彈是沒有爆炸能量上限的,可想而知,氫彈的威力有多大。
從原則上來說,氫彈爆炸是沒有核汙染的,但要想讓氫彈釋放能量,要先用原子彈把它點燃才行。因此,氫彈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核汙染。
第三代核武器,我們最熟悉的應該是中子彈、電磁脈衝彈等。
中子彈是一種以高能中子輻射為主要殺傷力的小型氫彈,一般情況下,只殺害敵方人員,對建築物不會造成太大傷害,破壞性較小。
電磁脈衝彈則是通過核爆炸時候產生的電磁脈衝效應,使原子彈的能量集中,最後釋放出強大的電磁波來影響周邊數百公裡的電子設備,例如:電力、通訊、控制指揮體系、飛彈等武器的電子零件等。只要是和電有關的,都逃不過它的"魔爪"。其實這種電磁脈衝效應在自然界也非常常見,例如雷電效應,只不過就是威力小了點。
總的來說,第四代核武器目前仍處於研發階段,而且不同於前三代,它是真正意義上的"乾淨"核彈。甚至有專家表示,這樣的第四代核武器一旦投入使用,那麼此前會造成核汙染的核武器都將全部退役,人們不用再擔心核汙染帶來的傷害。
如此看來,第四代核武器真是前景光明。
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