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善卷洞自駕遊記。
疏影橫斜草色淺,暗香浮動梅花開,暢遊蘇州西山林屋梅海
圖:螺湖,進善卷洞之前,要經過此地,是景區的一部分。
圖:田螺姑娘。還記得那個美麗的傳說嗎?
圖:手搖水井,基本絕跡的工具,即使在80後小時候都不多見的。
圖:野人谷前的雕像。善卷洞之前360公司組織作為甲方來過一次,那時候還沒有野人谷,估計是近期開發的。景點是根據千年前野人部落居住的山洞開發。所謂的谷就是個潮溼陰暗的山洞。
圖:史前植物奇觀銀縷梅。經古生物學家考證,該樹和1500年前的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2013年的時候我們老家信陽商城縣也發現了這種植物界的「活化石」、「大熊貓」,聽起來是不是很激動!
圖:從網上找的商城銀縷梅照片,因為其2-5年才會開一次花,非常罕見,有興趣的可以單獨去查找相關資料。
圖:善卷洞內部。因為光線的原因,沒有拍攝很多。可以詳細參見下文介紹文字。
圖:中洞下洞連接處的飛瀑,潭水很淺。
圖:遊人從飛瀑旁的石縫裡抓的蝦。我們要了一隻,裝在礦水水瓶子裡,不過還沒有到家就已經犧牲了,真是造孽呀!那麼鮮美的一塊肉!
圖:善卷洞常年維持在20°左右,可謂冬暖夏涼。洞府內的遊玩時間並不長,下洞就是乘船順地下河漂流而出,出門是英臺讀書處,碧鮮庵碑等人文景色。
圖:古有英臺觀魚,今有滿滿撈魚。
圖:排列成人字的觀賞魚。
圖:屋簷裝飾,張果老倒騎毛驢。
圖:善權寺旁邊愛情牆許願樹留影。
圖:孩子們在聽崑曲梁祝唱段。
圖:比翼亭。因為此地是梁祝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院內還有雌雄雙井。
圖:遊玩的最後一項是陶吧體驗。宜興市紫砂之鄉,這裡的泥土粘性特別高,體驗環節就每人領取一塊陶土,然後自己憑想像製作或者使用十二生肖磨具加工。跟我們小時候玩泥巴感覺差不多!
世界三大奇洞:宜興善卷洞,比利時之漢人洞,法蘭西之裡昂洞。
宜興善卷洞位於宜興城西南25公裡的螺巖山中,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洞景巧奪天工,素有「萬古靈跡」、「欲界仙都」之美譽。
據史志記載,宜興已被人們發現並命名的溶洞有近90個,真可謂「荊溪步步皆勝地,陽羨處處有洞天」。其中尤以善卷洞、張公洞、靈谷洞為最古、最秀、最大,素有「江南第一古蹟」、「海內奇觀」之譽。古往今來,覽勝探奇者不絕,詩文吟詠者輩出。唐代皇甫冉、李紳、白居易、杜牧、李蠙、陸龜蒙,宋代蘇軾、李綱,明代王鰲、沈周、唐寅、文徵明等都曾到此遊覽,並且留下了許多詩文書畫。
中洞亦稱前洞,善卷洞的入口處。中洞口有一巨大的鐘乳石,高7米多,稱「砥柱峰」,又稱「小須彌山」。中洞是個天然的大石廳,高大,深遠,寬敞,壯麗。石廳兩邊是形似青獅、白象的巨石,故中洞又稱「獅象大場」。「獅象大場」四字由丹陽呂鳳子題寫。巖壁上還鐫有「伏虎鬚彌當洞口,青獅白象擁蓮臺」聯句。
上洞稱「雲霧大場」,又稱「雲洞」。上洞景觀豐富,有「倒影荷花」、「萬古雙梅」、「熊貓小居」等景點。「烏龍吐水」、「金鳥獨立」景觀則是當年海水衝刷的痕跡,為研究善卷洞的形成提供了佐證。上洞的奇妙之處在於「雲口」,一巨大巖石阻隔了洞內對流的空氣,造成了上洞與中洞的溫差,所以上洞的溫度常年保持在攝氏23度左右。由於溫度和水氣所至,上洞又雲霧繚繞,觀賞上洞如臨天上人間,欲界仙都。
連接中洞與下洞的巖石中通道稱之為「盤梯」,為當年人工開鑿而成,全長105級。由於下洞水流衝瀉聲和遊人嬉笑聲、風聲等折射上傳,在通道的各層轉彎處會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從上至下經「金鼓」、「風雷」、「萬馬」等門,遊人仿佛置身於金鼓齊鳴、風雷交加、萬馬奔騰的境地。
下洞別有韻味。洞天相接,懸崖飛瀑直瀉下洞,小橋流水潺潺歸赴水洞,森林梯田,珍禽異獸,洞高寬暢,空氣清新,一幅大自然的景觀,增添了溶洞的秀色和靈氣。
水洞即後洞,長約120米,水深4米多。水洞泛舟,「船在水中行,漿在天上撐」,曲折蕩漾,天穹壓頂,千奇百怪的天然造型,配上彩燈,如遊水晶宮、地下長廊、天然博物館,引你凝思妙想,又心曠神怡。水洞盡頭,自然亮光中「豁然開朗」四個大字印入眼帘,遊客頓時如朦朧中清醒過來,驚嘆不俗遊歷中的靈秀奇特。
出水洞,周圍有豐富淳厚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有三國時期的「國山碑」、晉代的「祝英臺琴劍之冢碑」、唐代的「碧鮮庵碑」;有始建於南齊的千年古剎善卷寺古景觀;有先人為紀念唐司空李蠙、宋相李綱、宋大學士李曾伯三人先後在善權寺求學功讀,後又都為修建善權寺、開發善卷洞作過貢獻而建的「三生堂」;有梁祝墓、李蠙、李曾伯墓和善卷洞重新修繕者儲南強先生墓;有名目繁多的觀賞植物及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樹種等。
據史書記載,民間傳說中祝英臺出生在善卷洞,梁山伯、祝英臺曾生活、讀書在善卷。現善卷洞周圍仍有英臺閣、祝陵村等梁祝故事中「十八相送」地方遺址。
世界三大奇洞,兩個都在國外,宜興善卷洞是國內唯一一個,改不趕快來近水樓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