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鐵木君,ID:tetem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當你開始學習新東西時,你是先求多,還是先求好呢?
是先求多,不管三七二十一,瞎做幾遍再說;
還是先求好,一旦下定決心就要全力準備,認真做到最好?
換句話說就是:重量不重質 or 重質不重量?
我直接說我自己的觀點:一定要先求多,先重量不重質。
所以當大家學習新技能時,我都會建議別人先把數量達標,再求質量。
先別急著反駁,我知道質很重要,甚至是最核心的部分。
但別著急,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我為什麼建議學習新東西時,先在數量上下功夫了。
01.
我從小就喜歡電影,想著可以有一天可以拍很多很多有趣的視頻。
後來上了大學,社團裡有一臺單反,就經常被我以各種理由借走(ba zhan)。
但我沒有基礎。自學取景拍攝那陣子,每天都逼自己拍很多,哪怕每次都拍得亂七八糟。
後來我從一堆垃圾裡面,挑了十個我覺得還不錯的,剪成短視頻拿給社團的人看。他們看過忍不住搖頭說,單反下次不借你了。(我:……)
好,我的黑歷史先往後放放,回到主題來。
你一定在讀書時學到過這句話:量變產生質變。
這句話在政治馬哲裡是一個必考點,每個人都背得滾瓜爛熟。但在生活中,大家卻都選擇性遺忘了,這句話所蘊含的真理。
很多人在剛開始學習一樣東西時,總是一開始就想像自己要交出一個不錯的東西。
可能也是因為展示案例過於光彩,於是導致我們看到自己親手做出來的東西,不那麼盡人意時,會略微受打擊。
學技能也是這樣,人際交往也是這樣,我們希望第一次做就能拿出個不錯的作品,希望第一次談戀愛就能遇到個不錯的人,結果很快被現實挫得心灰意冷。
但我想安慰你的是,這都沒關係的。
因為此時的你,僅僅只處在「量變」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你只需求量,無需求質。
02.
許多人之所以堅持不下去學習一樣東西,往往就是在該關注量,安心積累量變的時候,跳躍過去,關注了現階段的自己,所控制不了的質變。
別忘了啊,你只是個初學者。
你要知道,數量是現在的你能控制的,質量卻不是現在的你能控制的。
你要拿捏好你「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這個區間。
所以每當你感受到挫敗時,都可以像這樣反思一下:
我是不是太看得起自己,乃至於過早把自己放到了「求質不求量」的階段?
作為初學者,其實你的思考方向應該是:
先去儘量多做,做不好時,你只需要告訴自己「現在的我只求多,不求好」。
再回到我黑歷史的那個故事,總之我拍了很多的垃圾,然後也沒過五百年,我就能拍出像樣的作品了,甚至還敢來當UP主了。
我之所以能心平氣和度過這個低谷期,都是因為我在不停安慰自己:
沒關係,我現在在量變期,我先拍先剪就好,不用關注作品怎麼樣。
所以啊,過早的求質,只能讓自己感受到「為什麼我怎麼都做不好呢?」的挫敗感。
但如果是先求量,你是可以通過不斷地做,不斷看見自己的進步,而感到開心。
03.
有一位平平無奇的29歲的男人,決心要做一個職業小說家。
當然,剛立這個flag的時候,他也算是個零基礎的小白。但他立即就為自己的生活設定了雷打不動的寫稿模式。
每天凌晨四點左右起床,不用鬧鐘,到點了就從床上彈起。泡咖啡,吃點心,不刷臉書、不補回籠覺也不思考人生,立即開始寫。寫多久?五六個小時,寫到上午十點為止。寫多少字?每天寫兩屏半(Mac電腦),換算成出版書,就是每天寫十頁,每頁四百字,差不多4000字。寫了八頁實在寫不下去怎麼辦?
逼自己寫滿十頁,像刀架在脖子上那樣。無論寫得有多爛,堅持了整整三十年。
最後,他成為職業小說家了嗎?
我想機靈的讀者都猜到他是誰了,那我再加一個更確定的條件:他還每天都堅持跑步。
哈哈,猜到了吧?沒錯,他就是村上春樹。
非職業的人,覺得寫作是個吃靈感的活兒,老天爺賞飯吃了,有靈感了就能文思泉湧,啥時候沒有靈感就廢了,什麼都寫不出來。
但職業的人,從來不把靈感看做寫作核心的一部分。
梁文道就說:
如果你是職業的,你還講靈感,那麼你就完蛋了。
職業的人是沒有資格講靈感的。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
就算今天沒有狀態,也必須得寫,因為「寫」這個動作,是唯一能靠自己控制的事。
在任何領域想做好,都是這麼個無可奈何的邏輯: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而這個你唯一能靠自己去創造的條件,就是積累「量」。
04.
所以,寫作是這樣。
很多知名作家都是這麼過來的,在剛開始,你只需要不停地寫下來就好,無論你在想的是什麼,第一步,先寫下來。
好文章都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
而不斷地修改的前提就是,你有東西可改。
只有你把你自己雜亂的思想先寫下來,整理出來,你才有可能在百八十篇後,改出厲害的作品。
有一個量變產生質變的例子,雨果寫《巴黎聖母院》這本世界名著時,只用了六個月。
這還是因為編輯一直在催稿,才只能硬趕著寫。
重點不是拖延症,而是,到底得有多可怕的積累,才能在六個月寫出一本世界名著?
人際交往也是這樣。
你不能奢求在一開始,就遇到一個質量很高的伴侶,且不論這是概率多小的隨機事件,就算遇上了,如此完美的人家也未必看得上你。(扎心了)
你們需要相處、磨合,需要時間的量變,才能互相把對方去影響,塑造成最適合自己的那個樣子。
我們當然可以一開始就追求質,但說句比較殘酷的現實:
想在一開始就做出不錯的成績,這是和天賦、靈感有關的,而這並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東西。
我們唯一能自由控制的東西,就是自己要不要先去做,以及做多少。
我們可以控制的是量,是做的時間和頻率,是自己的手。
所以,第一求量,第二求質。
05.
不過需要注意,哪怕是為了量的積累,也不能一直去做些沒有意義的,機械性的輸出和學習。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同學:
就是聽課筆記做得賊漂亮,錯題本抄得賊認真的模範同學。但是最後成績單出來,這部分同學往往考得都不咋樣。他們的筆記記得最多最全,實驗報告字抄得比誰都多,也比誰都注重「量」。
但為什麼,他們的量變沒有產生質變呢?
這是因為他們的「量」,並沒有形成積累。
量變到達質變,是在一個精準的領域,積累到一個爆發點後才能產生的結果。
他們或許記筆記非常認真,寫了許多字,但只是copy書本上的知識點是沒有用的。
複習的目的是考試,最重要的是做對題,會用公式算,摸清楚出題的套路。
至於抄在本子上的字跡是不是美觀,排列是不是工整,對於解題能力不會有一點提升,也沒啥影響。
所以在記筆記這件事上的「量」,並不能反映到學習能力上。
學習方法才是真正讓你升級的核心,機械的聽課,記筆記是永遠無法成為學霸的。
同理讀書也是,讀100本,200本書的人就一定變厲害了嗎?
不一定,要看他讀的是什麼書,以及讀書的時候到底看進去了多少。
積累不夠,何談質變。
所以,為了達成「量變產生質變」的效果,你真正該做的是:
1、找準自己想要達到質變的那個領域,千萬別找偏了定位。
——看100本霸道總裁你會變成瑪麗蘇戀愛腦,但看100本博物雜誌你就會變成行走圖書館。
2、在這個領域大量的輸出,但不能只做動作,而是要去思考和內化,形成積累。
——抄100本筆記你會變成打字機,但刷100套題你就會變成學霸。
06.
最後,給你總結一下:
1、不要過早把自己放到「求質不求量」的階段,做得好不好那是下一個階段該考慮的事。
2、在學習初期,我們唯一能夠控制的就是量,所以第一求量,第二再求質。
3、只有動作的量變是不夠的,能夠產生「積累」的量變才有意義。
還有,記得要在剛開始的時候,平靜地接受自己的笨拙。
我知道在一開始大家都可能會做得還不夠熟練,會懷疑自己。
但沒關係,因為重要的是,你要儘快去開始這個過程,儘快接受這個過程,最後,才能儘快渡過這個過程。
總之,先去做,先去做,先去做。
我相信,你一定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