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國外的電影幾乎都是恐怖片的天下!
也許艾奇·羅伯遜和吉莉安·雅各布斯演繹的《來玩》、丹·史蒂文斯和愛麗森·布裡上演的《租房驚魂》等電影並不是你心目中的恐怖片。
但《馬拉薩尼亞32號鬼宅》絕對是徹頭徹尾的兇宅恐怖片,並且有「鬼」現身,這種典型的傳統驚嚇式「鬼片」想必是你所期待的了。
和溫子仁拍的《招魂》是同一類題材,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主角一家人搬進超級兇宅,隨即怪事不斷,甚至越來越可怕,部分情節更像羅絲·伯恩主演的《潛伏》。
雖然該電影未達到《招魂》、《潛伏》的水準,但它確實是最傳統的標準恐怖片。
傳統恐怖片的驚嚇點一般是幾分鐘才有一個,但該電影完全突破了這種套路,驚嚇點一個接一個,甚至有時候一分鐘一連嚇幾次,幾乎是從頭嚇到尾,密集程度可說是沒有觀眾喘息的機會。
整部電影的氣氛營造得十分到家,善於利用不同場景去打造驚悚感,讓你在沒有靈異之物或驚嚇點出現前,也會不寒而慄。
主角一家搬進了一間大宅後,滿以為可以過上新生活、抹去昔日的陰霾,誰知大宅裡怪事頻生。
從物品神秘失蹤,到大宅裡不時驚見異象,都讓一家人覺得大宅「有問題」,但因為經濟問題不能輕易搬家。
一天,小兒子在家中神秘失蹤,這下子一家人不得不正視問題了。也只有揭開了大宅背後的真相,才能讓眾人擺脫險境……
從開場還未正式進入正題,該電影就已經先營造出強烈的壓迫感,把觀眾帶進這個恐怖的夢魘。
接著,一家人搬進了這個「馬拉薩尼亞32號鬼宅」,在觀眾還未弄清楚這家人的背景前,就有層出不窮的驚嚇點出現,給觀眾帶來有如過山車式般快感。
一般來說,恐怖片先要解釋一下劇情、拍些文戲去推動劇情,可該電影完全拋棄了這些設定。
就跟動作片從頭打到尾一樣,該電影就是要讓你「從頭嚇到尾」,幾個家庭成員無論在什麼地方,都遇上了不同的怪現象。
驚嚇點往往每隔幾秒就出現一次,真是善於用盡大宅周圍陰森詭異的環境,讓人看得膽戰心驚。
該電影絕大部分時間都停留在大宅之內,卻成功用盡了不同環境與物件去製造驚嚇點。
小至一部電視機、戶外的曬衣架,都能層層遞進地去嚇觀眾,配合神秘惡靈若隱若現,的確令人覺得好驚悚。
這些都足以見證創作人的確擅長營造電影所需的恐怖氣氛,讓千篇一律的題材,還能營造出極強的刺激快感。
不過,成於此敗也於此。
過度密集的驚嚇場面,也成了該電影的一大敗筆。
對於一部正常的恐怖電影,不管劇情有多麼的簡單,也總歸是有「劇情」的,可該電影就是不斷受驚嚇主角這家人,嚇了一次又一次。
不論發生了什麼事,到底主角一家有什麼背景、每個人的關係是如何,完全沒有做出交代,甚至在觀眾還未分清角色時,就不斷製造接二連三的驚嚇,缺乏了應有的共鳴與代入感,純粹就是為了製造驚嚇。
長達104分鐘的電影,有將近90分鐘的時間都是在不斷地「嚇」人,沒有任何劇情可言,再加上驚嚇過於密集,看到中間都在想「完了沒有?」。
到了後面只好草草找個理由去解釋一切,還安排了一個極為突兀的結局,繼續「顛覆」了傳統恐怖片套路。
整個故事的框架蠻像《招魂》系列,可《招魂》除了在不斷製造驚嚇之餘,有言之成理的故事發展,更能藉此營造出一高潮結局。
可該電影「嚇完一頓」後,真的完全記不清各個角色了,當中重點「神婆」的出場更是突兀得令人尷尬。
這一連串靈異之事,好歹都要有一個合理的解釋吧?可這個「就是要嚇你」的劇本,似乎沒有打算給出這些事情的真相,匆匆收場了事,令人一頭霧水。
不得不承認該電影在氣氛上營造得特別好,不顧劇情直接「從頭嚇到尾」在「創作」上顯得十分的霸氣,這確實值得稱讚。
但是,創作人採用近似於不擇手段方式,要讓觀眾嚇破膽,過度使用「Jump scare」,是不值得提倡的。
該電影即使在沒有「驚嚇」之處,也不管開門,或者角色說話,還是什麼東西掉落,都突然把音量調大。
偶一為之尚能接受,可該電影一而再再而三不斷重複,觀眾都覺得膩了,不勝其煩,導致原本已經精心營造的恐怖氣氛都抹去了。
總而言之,如果這段時間「不是恐怖片的恐怖片」讓你看得不對味,那麼該電影密集的驚嚇點和濃鬱的恐怖氛圍,的確是能夠滿足觀眾所需。
從第一個鏡頭就開始「驚嚇」到結局,沒有太多文戲,甚至連喘息的時間都沒有,成功營造出有如過山車的驚悚快感,絕對是標準的恐怖片。
但也就因為恐怖場面太多,導致整部電影沒有合理的故事劇情,即便是標準的恐怖片,也難稱得上是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