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彥祖近兩年,有點脫離港片,走近好萊塢。
但可惜似乎走的並不理想,在《魔獸》這種純特效電影中,雖然是飾演最終反派,觀眾卻只能通過演職人員表來確定有他參演。在《全球風暴》飾演一個科學家,但也只有匆匆一段,這似乎也是好萊塢電影給予華人演員最多的戲份了。
現在的吳彥祖就像已經變「廚子」的謝霆鋒。(80後知道謝霆鋒是唱歌的,90後知道謝霆鋒是拍電影的,00後可能只知道謝霆鋒是做菜的),似乎有一種要在華語電影消失的意味。
所以小編特意翻了翻,從他拍攝的眾多電影中,找到一部科技感最強的懸疑影片——《控制》。該片在13年斬獲4000萬票房。
01科幻外衣,翻轉劇情
電影《控制》講述了一個保險推銷員復仇的故事。
劇情的發展像極了好萊塢電影《鷹眼》的劇情走向。
《控制》的男主先是參與到一樁做偽證的案件中,被神秘電話後的反派抓到把柄,然後被動的幫助反派走私藥品,在這個過程中又將女主(由姚晨飾演,男主的前女友)牽扯進來,然後一步一步在被動中尋找出路。
而電影《鷹眼》的劇情幾乎如出一轍,就連女主被要挾的方式都一樣——女主的孩子被反派要挾——所以小編在剛才是看的時候,恍惚間以為這是一部翻拍電影。
但《控制》的最終走向是一個巨大翻轉,而《鷹眼》的最終走向是將故事牽引到了一個獲得自主意識的電腦系統。
所以兩部影片看似師出同門,但卻截然不同,《鷹眼》是真科幻,而《控制》則是在科幻外衣下的懸疑片。
其實細究《控制》的前半部分,雖然男主一直在被牽引,但前後時間線略長,不同於《鷹眼》將時間線壓縮在24小時內,所以看《控制》前半部分的劇情可能並沒有太過跌宕。
但劇情的最終走向,《鷹眼》在揭開最終謎底——一直是被電腦控制——之後,劇情上的發展已然是結束的,後半段更多的依靠動作設計來支撐,觀影的體驗可能從解開謎底之後就已經結束了。
而《控制》的劇情則似乎從後半段才開始展開,一波接著一波的高能劇情翻轉,可以讓觀眾刷不停,觀影體驗縱增,能達到相同觀影體驗的電影小編能想起來的華語電影只有《無雙》和《使徒行者1》。
拿《控制》和《無雙》這樣的高能翻轉來類比,毫不落下風。
所以單就劇情上的考究,《控制》是一部上乘的懸疑電影。可偏偏這部影片做了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給影片穿了科幻外衣。
可能主創能想極力的體現科幻感。
影片開頭三分鐘的特效鏡頭確實給了小編不小的驚喜,提高了小編對於影片的期待值,但隨著劇情的發展,突然發現,很不錯的科技感特效,在給劇情的輔助上沒有起到任何作用。而且看到影片後程科技感已經完全被導演和觀眾拋棄掉了,讓我們誤以為,這就是一個發生在當下的懸疑故事。可見科幻的外衣不光穿的不適,而且虎頭蛇尾。
從角色設定依然是保險推銷員、黑社會、銀行職工、貨車司機,完全沒有脫離現代人的認知範圍,就連錢依然是俗不可耐的紙幣,好歹有一個微信轉帳也能讓我信服這個這個影片拍攝於2013年,但故事是發生在未來的,然而並沒有。
同時在劇情上承擔重要作用的手機,在這個虛擬的未來世界裡,居然小的令人髮指,看似做的科技感十足,但完全不符合時代發展對於手機的要求,影片中出現的科技感十足的手機,好比一個曾經我們用爛了的透明諾基亞。實在是蹩腳十分。
科幻的外衣,成為《控制》的最大槽點。
02角色
《控制》在角色的設定上,幾乎沒有做任何細究。
姚晨飾演的女主,一出場給人很不錯的觀影體驗,很有歐美影片中,性感女郎的感覺,但內心戲不多,姚晨可發揮的空間也並不是很大。提一句題外話,據說影片在拍攝過程中,姚晨和吳彥祖有一段吻戲,姚晨緊張到前前後後刷了五次牙!
因為影片對於角色內心戲沒有多少考究,所以吳彥祖飾演的男主,雖然戲份貫穿全片,恨不能每個鏡頭都有他。但內心戲沒有多少,演好一個被害人就基本完成影片對於角色的要求了。但13年的吳彥祖顏值還正值巔峰,比《新警察故事》當中也相差無幾,所以比起現在胭脂味十足的偶像,吳彥祖簡直男友力、顏值數在電影中呈現的爆表。
而作為反派的任達華,不光戲份少,而且刻畫的也像一個白痴一樣(應該說刻畫的就是個白痴),任達華的出場十分狂拽酷炸,但在最後劇情翻轉之下,表現力如同狼人殺當中,全程閉眼的愚民,拿著決定生死的選票,卻最終讓自己走向死亡。看的讓人不免同情。
所以綜上,《控制》可能是華語電影比較先鋒的科幻片(畢竟在影片開頭刻畫的城市科技感十足,而且特效也非常不錯)。但作為嘗試吧!影片劇情的走向上並沒有和科幻電影這一類型影片完全掛鈎,所以只能說,《控制》給華語科幻曾微盡綿薄之力。
而作為一部劇情懸疑片,《控制》完成是十分舒適,後半程的高能翻轉,出人意料,讓影片成為一部不錯的佳片。而吳彥祖在這部影片之後,卻再沒獨自嘗試過這類題材(要知道這部影片吳彥祖還是投資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