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月25日,美國紐約,暴風雪雖已基本停止,但人們正常生活尚未恢復。圖為一對「新人」在泥濘的道路上艱難前行。視覺中國供圖
上周末,中國迎來22年來最強寒潮,美國東部地區也遭受「怪獸級」強勁暴風雪的襲擊。這場名為「喬納斯」的暴風雪,傾瀉了最厚達1米多的降雪,令美東地區癱瘓,並造成至少24人死亡。專家認為,2016年將成為「厄爾尼諾」現象破壞力最強年,暴風雪只是一個開端。
城市癱瘓 損失嚴重
從1月22日起,一場百年不遇的暴風雪席捲美國東海岸。美國國家氣象局稱,這是紐約1869年建市以來的第二大暴雪。在紐約中央公園,雪深與最高紀錄僅差0.2釐米。在馬裡蘭州的巴爾的摩市、賓夕法尼亞州阿倫敦和哈裡斯堡市等地,均錄得有史以來最大降雪量。
「喬納斯」來襲,紐約州和其他10個東海岸州以及華盛頓特區紛紛進入緊急狀態。20個州的8500多萬人生活受影響,超過20萬用戶停電。紐約市政府下令,除應急搶險車輛外,一切車輛均不得上路。在紐約、費城和華盛頓等地,公交系統停擺,所有隧道和橋梁被關閉。暴風雪導致近萬架次航班被取消。在肯塔基州,上百輛汽車被困在75號高速上,該州出動136名國民警衛隊隊員,為被困人員派發水和食物。在新澤西州,一些地區雪深達60.8釐米,暴風雪還帶來超過2.9米高的巨浪。新澤西州北懷爾德伍德市市長派屈克·羅斯尼羅稱:「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海岸風暴。」
在大華盛頓地區,從22日開始,聯邦和地方政府及當地學校關閉。迄今,北維吉尼亞等地區的公立學校已停課近10天。大量積雪也使得雪後清理和生活秩序的恢復十分困難,而且「很燒錢」。華盛頓市市長表示,「喬納斯」將耗盡該市的620萬美元年掃雪預算,而且,「財產損失很嚴重,可能需要好幾個月時間來重建受損的家園」。
本周,大華盛頓地區的城軌逐步恢復運行,但不少公交仍因路況不佳而繞道或延遲運行。在積雪導致停車位緊張的情況下,華盛頓多地還出現了令人啼笑皆非的「車位爭奪戰」:在需挖掉半噸積雪才能清出一個車位的情況下,不少居民用椅子等東西為車輛「佔位」。
氣候變暖與「厄爾尼諾」作祟
在「喬納斯」來臨之前,美國東部地區居民一直過著令人心憂的暖冬。美國國家氣象局數據顯示,2015年11月是1880年美國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11月。多個氣象機構的數據顯示,2015年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的一年。
專家表示,在一定程度上,全球變暖加強了此次暴風雪的威力。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氣象學家米歇爾·曼分析稱,靠近東海岸維吉尼亞州一帶的表面水溫高達20多攝氏度,導致大氣中水汽增多,進而造成降雪增多,加上隨著全球變暖而頻繁南下的北極寒流,共同催生了此次「怪獸級」暴風雪。
除了全球氣候變暖的長期趨勢外,專家認為,2014年春夏兩季在赤道太平洋地區出現的新一輪強「厄爾尼諾」效應,也是一個罪魁禍首。一般認為,海水錶層溫度連續三個月高出平均值0.5攝氏度以上,即可認為是一次「厄爾尼諾」現象。當前,氣象學家普遍認為,對全球不少地區來說,「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是氣候災害的前兆,「喬納斯」暴風雪正是受到了此輪「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赤道太平洋上的強「厄爾尼諾」,使進入美國的太平洋低壓系統攜帶了更多能量,且比往年偏南,致使華盛頓一帶成為此次暴風雪的核心地區。
事實上,紐約市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降雪,即2006年暴風雪,也是拜「厄爾尼諾」所賜。當年,包括紐約在內的美國東北部地區,2月平均氣溫比常年高出5.6℃。但2006年2月11日入夜後,裹挾在大風中的雪片傾瀉而下,紐約瞬間被白雪掩蓋,當時還發生了罕見的冬季閃電氣象奇觀。
今年須謹防異常氣候
人們仍然記得,1998年1月的那場「世紀冰風暴」,令美國東北部的新英格蘭陷入癱瘓,美國南部地區則暴雨成災。而在全球範圍內,1997~1998年的那輪「厄爾尼諾」現象帶來的極端天氣,曾因強降雨引發的嚴重洪災,以及瘧疾、霍亂和裂谷熱等疾病大規模暴發,導致全球約23000人死亡。
美國氣象專家警告稱,以「喬納斯」開局的2016年,可能成為有史以來「厄爾尼諾」破壞力最大的一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去年年底曾預測,2016年會發生更嚴重的乾旱和洪水。1月22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報告也稱,此輪「厄爾尼諾」現象對全球產生的負面影響將會持續全年,可能影響全球近6000萬人的生命健康。氣溫和降水異常,會導致糧食和水短缺、疫病暴發等問題。對缺乏減災救災能力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厄爾尼諾」所造成的後果將會十分嚴重。
本報華盛頓1月2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