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細節的裝修,花再多錢也可能會翻車!小齊見過很多業主花費幾十萬裝修,但入住體驗仍然不好。一個家的生活品質,需要對裝修細節的嚴格把控。日本家庭在這方面一直是被人稱讚的佼佼者!
即使是廚房裡一個小小的水槽,日本人也是耗費苦心設計,處處透露出人性化,如果你擔心家裡水槽使用不方便,水槽難清洗,水槽下水返味兒嚴重等問題,都可以借鑑日本水槽的「小心機」,下面就跟小齊一起來看看!
單槽
日本廚房的水槽普遍只用單槽,幾乎看不到用雙槽的,單槽容量大,方便一次性清洗大量的食材,洗大一點的鍋也沒問題,實際使用效果更順手!
反之,如果選擇雙槽水槽,真的分分鐘後悔得想哭……本來是想著一個槽洗菜一個槽濾水,結果洗鍋的時候,發現兩邊的水槽都放不進,超級不方便!
有人可能會反駁說單槽的功能區劃分單一,沒辦法一邊洗菜一邊洗鍋,這種情況很容易解決,可以在大單槽上面增加各種配件,比如瀝水籃、砧板、塑料盆甚至是「獨立小水槽」的設計,都可以把單槽分為兩個功能區,和雙槽的使用效果一樣!
如果家裡有考慮要裝單槽水槽,要根據廚房面積選擇合適尺寸的單槽。單槽可以分為大單槽和小單槽,一般長大於60-65cm,寬大於42-45cm就可以叫大單槽。
大單槽適合面積大於4㎡的廚房,整個盆比較大,在裡面洗涮比較痛快;小單槽適合面積小於4㎡的廚房,如單身公寓,其廚房臺面一般不超過2米長,能安放水槽的區域較小,只能選擇小單槽。
臺下盆
選好水槽之後,水槽的安裝方式也大有講究!一般來說,水槽的安裝可以分為臺下盆和臺上盆,顧名思義,臺表示臺面,安裝在檯面上面的就是臺上盆,安裝在臺面下面的就是臺下盆。
日本家庭更多採用的是臺下盆的裝修方式,別小看這幾釐米的距離,在使用體驗上差別還是蠻大的!臺下盆在衛生清理方面比較方便,而且沒有衛生死角。如果檯面上不小心濺上水,用抹布可以直接掃到水槽中。
如果是臺上盆,後期打理十分不方便,水槽邊和臺面接觸的位置打玻璃膠封閉,時間一久玻璃膠容易發黴、變黑,水槽翹角、順著縫隙漏水到櫥櫃裡。
不過臺下盆的安裝較麻煩,一般是需要在櫥櫃定製過程中把水槽送到櫥櫃工廠去粘合,需要額外加幾百元安裝費。
下水設計
水槽的設計好不好,主要看下水!如果下水不好,不僅難清理,而且汙水管的臭味也會飄到廚房,讓人苦不堪言!日本家庭在下水設計上仍然是個細節控,人性化的設計「小心機」讓小齊讚嘆不已!
日本水槽下水口的位置喜歡用隔板隔開,將下水口隱藏起來,這樣既能減輕下水口的異味,同時還不會影響下水的速度,一個小小的下水口都能考慮這麼多,果然傾注匠心!
另外,日本家庭水槽的下水口要比國內的整整大一圈,這樣的好處是方便清理雜物,而且安裝拆卸都方便。除了有普通的漏鬥之外,還增加了一層過濾網,完全不用擔心下水管三天兩頭就會堵住。
和國內位於水槽中間的下水口不同,日本水槽的下水口在角落處,這樣做的目的是將下水管也安排在角落的位置,這樣就不會影響水槽下面的收納,難怪日本的水槽下面可以有那麼多收納空間!
抽拉龍頭
一般買水槽都會自帶水龍頭,水龍頭設計得好,水槽使用感也能上升N個檔次!那麼在日本廚房中什麼水龍頭最受歡迎的呢?無疑是抽拉式水龍頭!
抽拉式水龍頭會連接著一段軟管,像是花灑一樣,不同的是,這種抽拉式水龍頭的軟管能夠自由收縮進去,方便我們清洗水槽的各個角落,使用起來更加的方便。
把軟管拉出來,就能方便衝洗水槽的衛生死角;洗鍋的時候再也不用把鍋轉來轉去,只要拉出軟管就能直接衝洗;做菜給鍋裡加水,也不需要另外備上一杯水,直接拉出龍頭加水就行。
在挑選抽拉式水龍頭時,小齊建議優先選擇耐腐蝕,不易生鏽的材質,比如不鏽鋼、烤漆;龍頭的使用一般是靠陶瓷閥芯控制水的開關和大小,所以閥芯的質量也很重要!(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