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概況
某水利工程地質情況較複雜,場地地下水位較高。地層自上而下為雜填土、第四系衝積層,具體場地地質情況如下:人工雜填土呈灰黃、灰黑色,由砂土、碎石、粉質黏土堆積而成,稍溼,呈鬆散狀,厚1.1m~4.0m,平均2.3m,標貫擊數為5.6擊至17.8擊,平均10.8擊。第四系衝積層根據土性組合可劃分為黏土(粉質黏土)和礫砂兩層:黏土層以黏土為主,偶夾粉質黏土、淤泥質土,黏土、粉質黏土呈可塑狀,局部硬塑,粉土呈稍密狀,淤泥質土。礫砂層呈灰白、灰黃色,局部為粉細砂、中粗砂,偶含黏土,局部地段夾薄層黏土、粉土,厚度0.6m~7.8m,平均5.4m,標貫擊數為2.3擊~22.9擊,平均11.8擊。經分析研究決定,採用衝擊成孔灌注樁方法進行施工。
2、水下混凝土施工工藝
2.1成孔該工程中採用衝擊鑽成孔,水下混凝土拌制採用先進的淨漿裹石工藝,拌合站集中攪拌,水下混凝土直接倒進導管漏鬥,不用設置儲料鬥,施工操作簡單方便。鑽孔灌注樁採用衝擊鑽成孔,自然造漿護壁,導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成樁。衝擊成孔過程中,採用掏渣筒及時清除破碎的碎塊。衝擊成孔完後,泵吸反循環清孔,當泥漿比重降至1.1g/cm3以下,粘度保持為16~17s,含砂率介於1.5~2%之間,最後再採用壓風機清孔,利用高壓氣體把沉渣吹出孔外,由於孔壁比較穩定,清孔比較徹底,清孔效果比較好,一般都能清成清水孔。
2.2清孔當鋼筋籠吊放到位和導管入位後,需重新測量孔底沉渣。清孔完畢後,採用測深錘檢查清孔效果,當清孔比較徹底時,需要有經驗的施工人員進行檢驗,感覺到測深錘下落後彈性反彈時,表明清孔效果比較好。
2.3澆注混凝土導管採用5mm厚鋼板卷制焊成,直徑250mm,中間每節長2.5m,最下面一節長3.76m,最上面一節1m,連接方式為絲扣連接。導管底端距樁底控制在35~40cm。導管在使用前應做水密、承壓等試驗。灌注水下混凝土前應檢查運輸到現場的水下混凝土性能,不符合要求的水下混凝土不能使用。工程中採用容量為8立方米的攪拌車進行初灌,首次灌注水下混凝土足夠將導管埋深1m以上。
導管及漏鬥連接好後,將鋼板墊放置漏鬥底部將底口封住,鋼板墊用鋼索系住,一切準備就緒後即可灌注水下混凝土。當漏鬥裝滿水下混凝土後,衝擊鑽機提升鋼索,將鋼板墊拔出的同時,攪拌車加速水下混凝土注入漏鬥,使首批混凝土能夠連續灌注。孔口自然返水,導管內與外部水隔絕合要求後,就可連續不斷地進行混凝土灌注。灌注過程中在每次提升導管前應不斷計算和測量混凝土灌注高度,測量孔內混凝土面高度的次數一般不宜少於所使用的導管節數,測量的混凝土面高度要與灌入的混凝土量的折算值相比較,以確定是否有坍孔等情況發生。導管保持2~6m的埋深,一次提管拆管≤6m,提升拆卸時間<18分鐘。在導管外壁設置羽翼防止掛鋼筋籠。
為了確保樁頂質量,在樁頂設計標高以上加灌一定高度,一般為0.5~1.0m左右,以便灌注結束後清除樁頂部的浮漿沉渣。在灌注結束後,對於岸上的鑽孔樁,混凝土初凝前拔出鋼護筒,樁機移位重新開孔施工。該工程大部分樁位於水中,應待混凝土有一定強度後,可以用切割機切除水上部分鋼護筒。工程中鑿樁長度為0.8m,採用空壓機配風鎬鑿樁,樁頭混凝土密實,級配均勻,鋼筋外混凝土厚度均在10cm以上,滿足保護層厚度6cm的要求,樁徑外圍圓順,尺寸滿足設計要求,預留搭接鋼筋長度140cm。
3、施工情況及質量控制
3.1灌注水下混凝土時,應探測水面或泥漿面以下的孔深和所灌注的混凝土面高度,以控制沉澱層厚度、埋管深度和樁頂高度。如探測不準確,將造成沉澱過厚、導管提漏、埋管過深,因而發生夾層斷樁、短樁或導管拔不出事故。
3.2水下混凝土灌注過程中,必須檢測混凝土面的高度,根據探測的混凝土面高度和灌入的混凝土數量做相應的計算,檢驗鑽孔樁是否存在局部嚴重超徑、縮徑、漏失層位等,同時觀察返水情況,以正確分析和判定孔內的情況,避免發生施工事故。
3.3嚴格控制導管埋深2~6m,嚴禁施工人員為圖便利而超量灌注、一次拆管數節,要勤探測,及時調整導管埋深,防止埋管過深發生堵管、埋管。
3.4施工完後,應核算水下混凝土灌注的各項參數,以便對後續的樁基提供參考和改進。表1列出了部分樁基灌注完畢後的水下混凝土數量。混凝土的超灌量較大,一般混凝土超灌量為10~20%,實際工程中,最高超灌量達27.1%。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衝孔時間長,孔壁部分發生坍落;二是衝擊鑽機在便橋上作業,在衝擊鑽的衝擊作用下,便橋有顫動,從而擴大了衝擊鑽頭的擺動範圍,造成鑽孔孔徑擴大或不規則。
在正常情況下,水下混凝土在自重作用下順暢向下流動,壓強迅速達到平衡。靜止流體中各點上的壓強都發生了ΔP的變化,則ΔP的壓強變化瞬時傳至靜止流體內各點,即所謂的巴斯噶原理。但是灌注是按攪拌車間斷性灌注,當下一車混凝土向下灌注時,已灌注的混凝土可能發生初凝或堵管。一旦發生初凝或發生堵管,混凝土不能向下流動,導管的受力狀況發生明顯的改變,壓力在底部明顯增大。當發生混凝土流通不暢時,施工人員會提升導管,提升一段距離(大約0.5m)後,讓導管做自由落體運動,混凝土跟隨導管一起向下運動,當導管停止運動時,管內的混凝土已具有一定的運動速度,在慣性作用下,繼續向下運動,當導管承受能力足夠時,混凝土就可以衝出導管,可以繼續灌注下一盤混凝土。然而當導管承受能力不足以抵擋水下混凝土衝擊力時,就會發生導管爆破現象。導管發生爆破的主要原因有:導管使用時間長,磨損鏽蝕,使導管壁厚減小,承壓能力減弱;導管焊縫不實,局部有砂眼,發生應力集中,從而劈裂導管;導管加工不規則,焊縫處有噘嘴。
4、工程檢測及效果
在該工程中,鑽孔樁施工129根,其中Φ150cm樁120根,Φ180cm樁9根,各項檢測結果顯示:
4.1鑽孔取芯:沉渣、混凝土強度等級符合規範要求。
4.2混凝土灌注樁超聲波檢測:檢測設備採用武漢巖海工程技術開發公司生產的RS-ST01C一體化數字儀,包括φ35雙孔徑向換能器等。根據樁身混凝土的均勻性,是否存在缺陷及缺陷的嚴重程度,將樁身的完整性分為四類:
Ⅰ類樁:無缺陷,完整性評定為完整,合格。
Ⅱ類樁:局部小缺陷,完整性評定為基本完整,合格。
Ⅲ類樁:局部嚴重缺陷,完整性評定為局部不完整,不合格,經工程處理後可使用。
Ⅳ類樁:斷樁等嚴重缺陷,完整性評定為嚴重不完整,不合格,報廢或通過驗證確定是否加固使用。
檢測結果顯示,Ⅰ類樁佔90%以上,無三四類樁。
5、結語
總之,必須堅持「嚴細、快速」的原則,施工的各道工序要嚴格要求,嚴格把關,否則將影響成孔及成樁質量。由於樁的各個階段施工時間較長,會產生很多不利因素。特別是樁孔孔壁長時間晾孔,對孔壁穩定不利,易產生縮頸、坍塌。成孔、成樁過程中必須加強機械和人力配備,確保鑽孔灌注樁的施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