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哲學這一學科起源於京師大學堂,也就是後來的北京大學,直至今日有超過100年的歷史。在北京大學開辦哲學專業的第二年,迎來了一位在我國哲學史上不可磨滅的大人物,他便是馮友蘭。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的十句哲理名言,句句蘊含大智慧,領悟後定能受用終生。
說起哲學,還有點內容想聊聊。「哲學」這個名詞是外來的,據說是一位名字叫西周的日本啟蒙思想家第一個將英文單詞phibsophy翻譯成「哲學」的。後來經過我國著名學者梁啓超等人在日本板報,傳播大哲學家的思想,同時將「哲學」傳播開來,後來人們便約定俗成「哲學」的意思,而當下我們口口相傳的「哲學」便是這樣演變而來的。
雖然名詞「哲學」是外來的,但深究我國哲學的發展,那要從兩千多年前說起。可見,我國的哲學史源遠流長,又枝繁葉茂,影響著不少外國人,比如,伏爾泰便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傳播者。
還是返回來說說馮友蘭吧。他的家庭情況不錯,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母親還專門為他請過老師,手把手為馮友蘭輔導。幼年飽讀詩書,家庭也非常支持他讀書,讓其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在上中學的時候,馮友蘭開始對哲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大學果斷報考北京大學的哲學專業,他是這一專業的第二屆學生。正式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他認識了胡適與梁漱溟,讓其對中西文化之間的關係產生深遠的影響。後來馮友蘭得到出國留學的機會,成為美國大哲學家約翰·杜威的得意門生。
從初識哲學到人生的最後一刻,可以說哲學伴隨馮友蘭一生。他致力於對中國哲學的研究,尤其對孔子儒家思想的研究,貢獻最大。他不遺餘力推崇儒學在我國哲學史上的崇高地位,融合西方哲學理論以及我國孔孟與程朱理學的核心思想,形成自己的哲學體系,被稱為「新理學」。
馮友蘭被稱作「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他對孔子思想的研究,總體來講共有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屬於積極肯定階段,馮友蘭推崇孔子培養人才報效國家的教育理念;第二個階段則是馬克思主義階段,這一時期馮友蘭對孔子的評價既保留推崇也指明了思想的局限性;第三個階段則是批判與自我批判階段,這一時期馮友蘭放棄了自己的學術思想,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幾乎全盤否定此前對孔子的所有評價;第四個階段則是回歸與反思階段,這一時期重新抓起以前的學術思想,並自我做深刻的反思,將孔子的思想回歸到客觀評價上。
上個世紀30年代,我國哲學史研究最高水平之作其中就包含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可以與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比肩。他不僅是一名哲學家、思想家,他還是一位愛國者。他極力傳播中國文化以及中國哲學,在這一方面他的貢獻卓越。
1895年12月4日,馮友蘭出生於我國河南省,今天是這位我國當代著名大哲學家及思想家125周年誕辰,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他筆下十句極具哲理性的句子,體會文字背後的深意後,絕對受用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