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最近發現,「迷惑行為」這個詞在網上可謂異常火爆。年輕人遇到了什麼奇葩的事,總喜歡在微博上艾特一下「迷惑行為大賞」。這位博主也是畫風清奇,只是簡單地做個轉發,配上三個問號,就收穫了96萬的粉絲。此外,「朋友圈迷惑行為」、「迷惑行為表情包」等熱詞也在網絡上屢見不鮮。
那麼所謂的迷惑行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日語裡的「迷惑行為」
「迷惑(めいわく)」一詞,原本來源於日本,字典上的解釋是「因別人做出的行為而產生不快的感覺。」可以翻譯成麻煩、困擾、為難、打擾,等等。有一個詞組「迷惑をかける」,就是給別人添麻煩的意思。「ご迷惑をおかけしました」(給您添麻煩了)也是日本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那麼所謂的「迷惑行為」在日語中就是指給別人添麻煩、給別人帶來困擾的行為。比如噪音擾民、亂扔垃圾、讓寵物隨地大小便等危害公共秩序的行為,都屬於此類。
再舉個具體點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在坐電車的時候有很多規矩。那麼電車上的迷惑行為大家知道有哪些嗎?下面這張圖是日本民營鐵道協會就「2018年度車站與電車內迷惑行為」進行調查的結果。
我們可以看到排在前幾位的「迷惑行為」分別是:拿放行李的方式不對,在車廂內大聲喧譁吵鬧,座位錯誤,上下車的禮儀欠缺,耳機漏音。另外,諸如在電車裡打電話,玩手機發出聲音,還有飲食、化妝等,都屬於「迷惑行為」,即給其他乘客帶來困擾。
雖然日本民眾在極力呼籲減少迷惑行為,但很多的年輕人卻以此為榮。他們會把自己進行,或看到他人進行的「迷惑行為」拍照或視頻發到推特上去。漸漸地這種迷惑行為反倒成了一種能夠吸引人眼球的炫耀資本。
中國的「迷惑行為」
小編注意到「迷惑行為大賞」的這位博主是一位在日本留學的學生。或許他平時上網時經常看到「迷惑行為」這樣的tag,便也模仿起來。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總之他口中的「迷惑行為」並不是日語原意,而是讓人覺得困惑不解,摸不著頭腦的行為。

小編大致瀏覽了一下網絡上的「迷惑行為」,覺得大致可分兩種類型。第一類非常奇葩搞笑,無傷大雅,又讓人忍俊不禁的行為。比如下圖是北京的某景點山中的一個點讚雕塑。

還有某景點霸氣側漏的宣傳畫。

另一類是讓人感到不知所謂,不可思議,摸不著頭腦的行為。比如下圖是國內某廠家仿製韓國的橡皮,卻連上面的韓文也模仿成了漢語。

還有下圖中門上的文字說明,遠看是「自動」,走近一看還有一行小字,連起來看是「請自己手動打開。」

由此可見,目前中國網絡上的所謂的迷惑行為起初主要是一些輕鬆搞笑的內容。不過這一單詞的意思不斷擴展,逐漸帶有了一些批判意味。比如某條推送列舉「朋友圈迷惑行為」,包括自拍,秀恩愛,裝可憐,求關注,裝文藝等等,就帶有讓人反感的意味了。
如今不懂日文的人也開始使用這個詞,比如下面這則新聞中說某個相聲演員因為服裝問題和網友互懟。報導就稱這是一種迷惑性行為。並且在後面解釋了「讓人摸不著頭腦」。我看這種不明就裡的濫用才真是讓人「迷惑」呢!
隨著文化的交流與發展,越來越多的外來詞在傳入中國之後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應該說這是一種會引發語言混亂而值得警惕的現象,還是文化交流的必然產物,應該欣然接受呢?歡迎大家來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