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了解下「微型黑洞」,共有兩種!
第一種:霍金提出來的微型黑洞,它就是體積比原子還小的微小體積黑洞;
第二種:特羅緬柯等人提出來的質量10微克左右,到處都有的「微小質量黑洞」,它就是質量小到10微克左右的微型黑洞。
霍金提出:
微型黑洞能被太陽捕獲,並逐漸地朝日心下落,與人們的直覺相反,太陽不會被這個小黑洞吃掉,小黑洞可以在太陽裡存在很長時間而沒有任何可覺察的影響,只有在黑洞迅速增大的情況下太陽才有危險。
而事實上,被黑洞吞噬的太陽物質在消失之前會發出很強的輻射,輻射壓對外部物質的推斥作用將限制黑洞的增長速度。被吞噬的物質流與被釋放的能量流相互調節,使得黑洞周圍區域就像一個極其穩定的核反應堆。這個有著「黑心」的太陽將平靜地繼續著它的主序生涯,很難覺察到它的活動有什麼改變。

這個獨特的方案曾被用來解釋地球上探測到的太陽中微子數與核反應理論預言的數目之間的差異,不過它後來被拋棄了,因為能更好地解釋這種差異而又更常規性的機制佔了上風(例如,中微子可能有非零質量,於是由假定零質量所計算的中微子流就會與觀測值不一致)。

還要指出的是,微型黑洞同我們地球碰撞的可能性是很小的,還不及大隕石撞上地球的機會大。不過,小黑洞撞擊已被作為俄羅斯通古斯卡那場著名災禍的可能解釋之一。1908年6月30日,西伯利亞的葉尼塞河流域遭到一個自天而降的物體的破壞,伴隨爆炸而來的有光、聲和力的現象。衝擊波毀壞了周圍的大片森林,殺死了數百隻馴鹿,1000公裡以外的人聽到了聲響,窗戶被擊碎,房屋被晃動,天空被照亮,有一段時間亮得在高加索都能半夜在戶外看書。按照地震儀的記錄,爆炸威力相當於1500顆扔在廣島的原子彈。但是,20年後才對爆炸的地方作科學考察。15公裡以內的樹木被燒焦,30公裡內的樹木被推倒,全都由爆炸中心向外倒伏,但是並沒有標記撞擊點的隕石坑。

對這場災變的起因已經有了許許多多的說法,有的平庸,有的新奇。目前普遍接受的一種是歸於一顆流星,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塊管星的碎片,一塊由冰和石頭組成的數百米大小的碎片,逆著地球轉動的方向以50公裡/秒的速度落到地面上,就會產生在通古斯卡所見到的效果。在大氣中的蒸發以及大量粒子的注人使得沒有一個坑或別的大痕跡留下。最好的證據來自對在當地收集的碎石的化學分析,那些碎石主要由矽和鎳鐵塊組成,與管星的成分極為一致。

然而,這種證據並未能阻止兩位美國天體物理學家提出一個根本不同的解釋,即一個微型黑洞穿過了地球,就像一把熱刀穿透了黃油,又從地球的與通古斯卡相反的一側鑽出來,而那一側卻碰上是南大西洋的中央,沒有樹或是窗戶留下見證來告訴人們發生了什麼。
更深入的分析表明,黑洞在地球中穿過會導致地震波,但是沒有觀測到;黑洞鑽出來時還會伴隨有大氣衝擊波,這也沒有觀測到。看來這種漂泊的微型黑洞的解釋確令人難以置信(不過還趕不上反物質塊或是遇難的外星人飛船之類的解釋那麼離奇),只不過是作為一種宣傳材料而已。黑洞專家們是不會從這種宣傳中獲益的,如果黑洞隨處可以見到,那麼反而顯得不可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