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學者研究認為河圖洛書的來源,以下兩種情況可能性較大:
第一,少數學者認為是西周第一任宰相周元旦建立洛邑陪讀的城建草圖的遺留。之後,被後世用《易經》的數理方式加以排布,這是可能性其一。
第二,相對較為可信,認為河圖洛書是天象,星象的縮略圖。
古人在天文學上達到相當厲害的程度。如,遠古時代的古人,已經把赤道、白道、黃道、二十八星宿研究完畢。西方的星座也是在遠古時代全部完成。星座,就是把恆星在天空中排布的固定方位畫出來,拿來確定方位。
黃道,今天的語言講就是地球圍繞太陽,地球表面的分割標定線。古代那會是地心說,也就是太陽圍繞地球轉在地球表面上的投影;
白道,月亮圍繞地球轉,在地表上的投影線;
赤道,就是地球圓周長最長的那條線;
沒有光汙染的遠古時代,晴朗的夜空至少可以看見兩三千顆星星,古人的視力也比今天的人好得多。據現代生理學家研究,那時的人視力大多在5.0以上,最好的視力高達8.0,所以他們在晴朗的夜空下可以觀察到七八千顆星星。地球無時無刻在旋轉,星星也在轉,可是古人還是能辨識出恆星和行星。恆星,顧名思義,恆久不動。行星,每時每刻一直在不停地變動。行星和地球一起圍繞太陽轉,軌道的距離也不一樣,所以站在地球表面看行星,毫無規律。
今天的人類知道宇宙是大爆炸來得,所有的恆星都以極高速度向遠處跑。恆星與人類的視線呈並行關係,所以我們看恆星,是不動的。
迫於生存的需要,古人必須找到一顆在天上永遠不動的星,來確定方位。只有一個可能性,這顆星要在地軸上,就是北極星,中國古人叫它為紫微星,因為中國把紫色視為高貴的顏色,皇帝的城叫紫禁城。北極星(紫微星)是一顆亮度極低的暗星。
北鬥星,西方叫大熊座,中國叫北鬥,在中國這顆星很重要。北鬥,指示方向。今天的GPS,中國衛星叫北鬥系統。七顆星組成的勺子形狀,勺口第一顆星叫a星,第二顆叫B星。將這兩顆星用線連接延伸五倍遠,所指的那顆星,就是北極星。西方覺得北鬥星不重要,因處環地中海地區,一年大部分時間北鬥星都在地平線以下,看不見。西把仙后座當作重要的星座,大部分時間是能看見的。仙后座由五顆星構成為一個W,中間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延伸至五倍處的那顆星,就是北極星。或者把a星和B星用線連接,延長五倍處。古人通過觀察星象,解決了時空方位。
眾多繁星裡必須找出最具指示方位的一組星,然後把它們繪製成圖表,就叫星象縮略圖。這個圖表被中古時期之後的人,按《易經》數理表重新彙編成一個神秘的圖案,就是今天學界認為河圖洛書的來源之二。中古時期後,變成算卦的一個工具,這是因為後人對古代文明的層累效應。 民國時期,著名史學家顧頡剛,提出一個著名學說叫歷史層累效應。簡言之,就是後人對越遠古記載很少的學說和文獻,添油加醋,亂七八糟層層疊加,覺得這樣才是了解原始文化的古涵義。而越近的,反而沒什麼可說,這種奇怪的現象叫歷史層累效應。
為什麼要對氣候、降雨、氣溫等做氣象預測?
也因生存所需。農業文明靠天吃飯,才能活下去,才能繁衍。
據說,古人根據這張圖表,於中原的某一固定地方,準確率達百分之八十左右。
如何繪製而成?
古人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成七十二候,每五天為一候(今天還把氣象叫氣候的原因),然後在中原選一個固定點,觀察記錄百千年。悠悠歷史積累和統計下,形成了有關天氣預報的工具,這是十二闢卦圖的由來。
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一些有高文化的人,除中國的經史子集外,一個是中醫,一個是《易經》都是非常熟悉的。所以中國古代醫生給文人家屬看病,會把藥方子給文人驗方。所有文人基本都懂中醫。諸葛亮借東風,用的就是十二闢卦圖。
十二闢卦圖有相當高的水準,中古時期以前就把冬至和夏至明確標出,是中國古代氣象學和天文學達到很高的表現。古人並沒有通過體感溫度表達,而是利用太陽運行的方位上表達。
綜上,解釋節氣、做氣象預報是十二闢卦圖最原始、最重要的文化作用,讓農業文明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