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人系列(二):發射成功
「10,9,8,7……,3,2,1」,這是小鳴經歷過最漫長的十秒鐘,她的大腦裡閃過了人類航天史上的重大災難:
1967年1月27日,「阿波羅4A號」模擬發射任務中,電線短路產生的電火花在高氧環境中引起大火,3名太空人因窒息遇難。
1967年4月24日,「聯盟1號」飛船返航時主降落傘未打開,飛船撞擊地面,太空人科馬洛夫遇難。
1971年6月30日,「聯盟11號」返回艙分離時壓力閥門被震開,艙內空氣洩露減壓,3名太空人因急性缺氧、體液沸騰遇難。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因O型密封圈問題引燃主燃料箱,升空後即爆炸,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
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泡沫材料脫落撞壞熱保護系統,太空梭返航時解體,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
……
這些航天史上的先驅們警醒了後來者,也給坐在駕駛艙內的太空人們帶來了別樣的情緒。美國太空人莫萊恩曾說他感受到兩種情緒控制著他,一種是對生命的恐懼,一種是人生追求將要實現的無限快樂。如果太空梭發生了爆炸,他希望爆炸發生在50英裡以上的高空,這樣就能以正式太空人的身份死去(美國將旅行高度超過海拔50英裡的人稱為「太空人」;國際航空聯合會定義的宇宙航行則需要超過100公裡)。
「點火!」
一陣轟鳴聲響起,這是運載火箭點火的聲音,火箭推進著駕駛艙緩緩升空。小鳴清楚地知道發射過程中的每一步驟,如果發射順利,逃逸塔會在幾分鐘後分離;但萬一有什麼意外,位於火箭最頂端的逃逸塔可以完成迅速點火工作,在幾秒鐘內帶著駕駛艙脫離火箭,可在火箭飛行速的基礎上瞬間衝出幾公裡之外,幫助太空人逃生。
「逃逸塔分離!」
這說明火箭運行正常,小鳴鬆了口氣。
經過了第一個分離動作,後面的動作都很順利。隨著一級火箭分離,飛船逐漸來到大氣層邊緣,整流罩也完成了分離。整流罩是為了保護飛船駕駛艙,使其免受氣動力的衝擊和加熱,調整內部溫度和溼度,保證內部環境。整流罩分離後,駕駛艙就處在了「裸奔」狀態,當然,此時火箭已經衝出了大氣層,整流罩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
此時,浩瀚無垠的宇宙星河已經展開在了小鳴面前,小鳴處在極度的震撼中但卻無暇欣賞,多年的訓練使得之後的步驟已經成為了習慣,「二級火箭關機」、「船箭分離」、「太陽帆板展開」……小鳴一一向總指揮中心報告飛船運行情況。隨著太陽能帆板展開成功,小鳴的任務告一段落,飛船會按照預設的軌道在太空中飛行30天,這漫長的旅途中,小鳴有的是時間欣賞太空的美景。
未完,待續……
持續更新,敬請期待!
往期精彩回顧:
需要經過什麼訓練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太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