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年輕化,真的是吃壞了嗎?
從醫學角度來看,骨質疏鬆是一種以低骨量和骨組織微結構破壞為特徵,導致骨質脆性增加的全身性骨代謝疾病。骨質疏鬆的主要危害是引發骨折,尤其是髖部骨折。
骨質疏鬆的確與飲食有關。人體骨骼由有機物和無機物構成,有機物主要是由蛋白質組成的膠原質,它使骨骼具有一定的韌度,不宜折斷;而無機物主要是鈣質和磷質,它們可使骨骼具有一定硬度,不宜壓扁,構成人的形狀,因此日常飲食中蛋白質和鈣攝入不足都會增加罹患骨質疏鬆的風險。而維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促進人體對鈣的吸收,可見維生素D攝入不足同樣會增加骨質疏鬆患病風險。
怎樣初步判斷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通常表現為腰背疼痛頻繁,久立久坐、彎腰時疼痛加劇;駝背甚至身長縮短;易發生骨折。骨質疏鬆的篩查診斷指標有多種,由於低骨量是骨質疏鬆公認的高危因素,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以骨量作為骨質疏鬆的診斷指標。骨量以骨礦含量即骨密度來表示。
世界衛生組織以骨密度(BMD)小於同性別青年人骨峰值(PMD)平均值的2.5倍標準差(s )作為診斷標準。國內學者認為由於人種差異,中國人比美國歐洲人的骨峰值普遍偏低,因而參照WHO標準制定了中國人的診斷標準,將BMD小於PMD 1.0 s 視為正常,小於1.0~2.0 s 之間為骨量減少,小於PMD 2.0 s 為骨質疏鬆,小於2.0 s 且伴有一處或多處骨折,為嚴重骨質疏鬆症。
除了飲食因素,還有哪些因素可能引發骨質疏鬆?
除飲食外,生活方式、運動習慣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生活方式方面,有研究結果顯示,愛喝碳酸飲料的人骨折概率是不喝碳酸飲料者的5倍;吸菸同樣危險,吸菸史越長、數量越多,患病風險越大;飲酒與骨質疏鬆症的關係比較複雜,研究顯示,每天飲酒量的酒精量在11~29 g(1 g酒精量飲酒相當於10 mL葡萄酒)者比不飲酒者有更高的骨密度,而高於30 g的飲酒者全身骨密度明顯下降。在對各種酒類的比較研究中,啤酒比其他酒類對更容易造成骨量丟失。缺乏或過量運動同樣也會增加骨質疏鬆風險。
哪些人群容易出現骨質疏鬆?
調查顯示,國內骨質疏鬆的發病率40歲以上人群中男性為8.5%,女性為15.7%,女性明顯高於男性。隨著年齡增長,骨質疏鬆的發病率逐漸增加,年齡每增加10歲,骨質疏鬆患病危險增加1.4~1.8倍。不過有調查顯示「硬脖子」「硬背脊」的年輕人已經成為骨質疏鬆的最大潛在人群,都市白領大多深居辦公室, 既沒有充足的時間曬太陽,也沒有足夠運動,飲食不規律、營養不均衡都是重要影響因素。
骨質疏鬆補補鈣、曬曬太陽是不是就可以了?
骨質疏鬆需要綜合防治,首先應建立合理的膳食結構,建議多吃些富含維生素D和鈣質的食物,如海產品、高鈣牛奶及奶酪等;其次,要糾正不良生活習慣,戒菸、戒酒、少喝碳酸飲料;另外, 還要堅持適量戶外運動。體育鍛鍊、日光等環境因素對骨密度有明顯影響。適量運動對骨的代謝有益,但過量運動則會使骨密度降低,散步、慢跑、跳舞、太極拳以及健身操等都是值得推薦的運動方式。接觸陽光是人體獲得維生素D的第二條途徑,所以要定期選擇曬太陽或在陽光下運動,每天最好能夠保證半個小時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