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碼中的編程少年
姚斯盛
陳瑞鵬
計算機代碼正成為下一個世界通用「語言」。人們普遍認為,編程會讓人的思維方式變得更加縝密。
如今,不少家長意識到編程的魅力,讓孩子從小學習編程,鍛鍊他們的思維邏輯能力,同樣希望孩子的英語、數學能力也在編程中得到提升。
11歲的陳瑞鵬和12歲的姚斯盛就是這樣的廣州少年。陳瑞鵬別出心裁地用編程給媽媽送上特別的母親節禮物;姚斯盛憑藉《未來的家》的作品獲得比賽的三等獎。他們都在代碼中找到了另一個自我。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華
在媽媽眼中,姚斯盛和音樂、藝術等沒有太多交集。直到五年級,姚斯盛遇到了編程,姚媽媽才覺得,兒子找到了真正的興趣。
在爸爸的教導下,姚斯盛從小就學習了PPT、Word等軟體的使用,還學習了CAD製圖。四年級時,在爸爸的指導下,他用CAD畫出了長方形音箱的結構圖。爸爸的薰陶讓他較早地「浸染」到計算機科學中,但他和編程還沒發生「化學反應」。直到那天,他和媽媽到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借書,一張少兒編程的傳單讓他內心不再平靜。
他對編程感到新奇,編程不像做完一張卷子,自己以為答得很好,直到成績發下來才知道自己是錯誤的,編程給了立刻的反饋,對與錯一目了然。
在爸爸媽媽的陪同下,姚斯盛試聽了第一節課,他記得課堂任務是完成「飛翔的小鳥」。他覺得這樣的挑戰有意思,感覺不難。作品完成後,會生成二維碼,他讓爸爸媽媽感受一下他的作品,媽媽說,「哇,你做了一個這樣的作品。」
姚斯盛對編程心生嚮往,但不得不面對升學的壓力,但轉念一想,升到初中課業負擔可能會更重,「錯過了這次機會,下次就很少有機會了。」於是,他走上了這條編程的興趣之路。
創作想像中「未來的家」
姚斯盛在編程中找到了樂趣,他的學習速度比較快,也從生活中尋找創作的靈感。「飛機大戰」的遊戲曾經異常火熱。
有了編程的知識基礎,姚斯盛從遊戲玩者的角色跳出來,萌生了新的想法,「為什麼不自己做一款飛機大戰的遊戲呢?」
姚斯盛對「飛機大戰」有自己的想法:原先的版本是黑白的,他要賦予遊戲色彩;飛機的「必殺技」是全屏爆炸,他要改成了雷射從底屏向上蔓延……他在遊戲揮灑著想像力。
當然,讓他最為得意的還是參加培訓機構舉辦的Scratch全國大賽。姚斯盛憑藉初賽作品《未來的汽車》順利殺進複賽,這部「未來的汽車」在他的想像中可以上天入海。從去年12月份開始,他就開始為複賽做準備,複賽的題目依舊是有關未來,姚斯盛構思的作品是《未來的家》。
他從生活中的「痛點」出發設計「未來的家」:他聽到有人抱怨去不了各種地方,於是他把未來的家設計成火箭造型。
火箭造型的家有三層,一層是主控制室和駕駛艙;二層是大廳、臥室;三層是露天陽臺和健身房。這個家充滿了科技元素,食物機可以智能化生產出主人想吃的食物,馬桶可以檢測人體健康……
「多懂一點東西,更自信」
姚斯盛對自己的作品頗為滿意,搜集了大量素材,還撰寫了場景切換的文本,將製作流程一遍遍演練。到杭州參賽之際,製作的每一步他都爛熟於心。
但由於作品構思精良,需要花費較長時間完成,而比賽時間有限,姚斯盛不得不在比賽前決定忍痛割愛,捨棄很多精彩的構思,只留下幾個重點部分以保證作品的完整性。
最終,姚斯盛獲得了全國三等獎。
姚媽媽見證了他的成長。她看到了兒子的堅持,在編程學習過程中,如果有一個問題處理不好,兒子會一直琢磨出解決方案,回到家後還會堅持練習。她笑著說:「學校布置的作業他也不會費這麼多心思。」
姚媽媽也看到了兒子的改變,他更加專注,因為掌握這樣一項技能,而變得有信心了,談起這個愛好,他總會滔滔不絕。
「多懂得了一點東西,自己也更加突出一點。」姚斯盛說。
陳瑞鵬:用編程表達情感
陳瑞鵬五年級時在學校接觸到的Scratch編程課程(由麻省理工學院設計開發的圖形化編程工具,學編程的基礎課程),他很快意識到自己在這方面的特長,他感覺「理解速度快,不是按部就班地學習」,他在編程中嘗試修改變量,呈現出不一樣的結果。他用Scratch做出一些播放音樂、打地鼠的小程序,小小的嘗試讓他頗有成就感。
老師看出了他的天賦,建議他接受專業的培訓。
陳瑞鵬從父母口中了解到,未來是信息化的時代,掌握程式語言會有更廣闊的舞臺。
培訓編程的羅老師還記得,陳瑞鵬介紹自己時,簡單直接地說「愛好編程」。這讓老師喜出望外,做老師最喜歡這樣的學生,對於這樣的學生,老師會給更多的挑戰,「不要讓他餓著」。在試聽Python編程課後,陳瑞鵬發現「課程不難,適合我」。
報名後,陳瑞鵬心情難掩激動,在他看來「Python是真正的程式語言」,Python與人工智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也讓他充滿無限遐想;而讓他緊張的是無法預計的困難。
為了迎接挑戰,陳瑞鵬準備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他購買了相關的書籍、在網上學習flash、html(超文本標記語言)等知識,他跟著視頻的指導,自己做練習,「原來編程並不難」。
150分鐘「轉瞬即逝」
一次課程的時間是2.5小時,這對於少兒的耐性是不小的挑戰,但是陳瑞鵬卻都是不知不覺中就度過了。
他還記得第一次上課學的是完成「雪花下落」的編程項目——通過代碼完成雪花下落,在這過程中,還要做到舉一反三,用代碼修改雪花的大小、顏色、數量、下落的位置這些變量。開始接觸真正的代碼,陳瑞鵬感覺很「新奇」,在廣州成大的他很少看到雪,這個「雪花下落」從名字上就吸引了他。
陳瑞鵬有Scratch的基礎,培養了圖形化的思維,對於純代碼的編寫有幫助。不知不覺150分鐘就過去了,他覺得「學代碼比學校學的爽,有學不完的興趣」。
另一個讓他比較滿意的作品是「頭腦王者」,這個程序代碼複雜,難度偏高,考驗邏輯能力。陳瑞鵬採用給出的題庫作為素材,需要編碼一套試題,題目要隨機而不重複,在答題者輸入答案後還給予驗證響應。這個挑戰自然不小,不過他還是順利完成了。
媽媽是「頭腦王者」的第一用戶,媽媽通常都扮演了這樣一個程序測試的角色,媽媽給的反饋是「界面美觀,還算滿意」。
用代碼獻給母親「禮物」
陳瑞鵬在培訓老師眼中是很乖巧的學生,每周四晚上上完課,他在周五就提前完成了作業,遇到問題,他會主動給老師發微信詢問。
他不時給自己加課,在業餘時間上網提前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同時還自學另一種程式語言C++。在家練習編程,他不時忘記時間。陳媽媽喊他吃飯,他說「很快了,5分鐘」,這個5分鐘讓陳媽媽一等就是1小時,有時回答說「再過1分鐘」,這個1分鐘一等就是30分鐘。陳媽媽已經習慣了兒子的「時間等式」,也理解兒子專注投入到編程學習中,而沒有注意到時間的流逝,「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編程也成為陳瑞鵬和媽媽之間一種情感表達的工具。母親節那天,陳瑞鵬特意為媽媽準備了特別的「禮物」,他知道媽媽喜歡看電影,專門做了一個媽媽喜歡電影類別的超連結;將媽媽和自己的照片做成網頁;還做了一個集合歌曲、動畫的頁面……
陳媽媽在收到「禮物」之後備感幸福。
陳媽媽觀察到陳瑞鵬學習編程後,編程成為他的一項特長,數學開竅了,也更加自信了,視野開闊了起來,「他很愛說話,只有在編程和睡覺的時候是安靜的。」
陳瑞鵬覺得,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他很享受代碼的世界,他享受自我創造、開發腦洞編寫代碼程序,「這是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