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擁有五千年的燦爛文化,當然其中也有許多的鄉間俗語和諺語,這些都是自古以來我國古代人們歷代積累出來的生活經驗。這些諺語當中很多都涉及到一些生活狀態和風水問題,比如日常的吃穿住行、房屋布局和建設還有結婚出殯等等的相關建議。
這些俗語有些是道聽途說的封建思想,有些是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我們今天說的「五樹進宅,人窮家敗」就是一句流傳很廣的俗語,那麼這五樹究竟是哪五種樹呢?為什麼不能在家裡隨便栽種呢?這些到底有沒有科學道理和科學依據呢?
其實農村俗語當中的講究非常多,就比如「五樹進宅,人窮家敗」這句話。這句話說的是有五種樹不能栽種進家裡,否則會導致人的命運不好,最後人也窮了家也敗光了。
實際上不能栽種進家裡的樹不止五種,五種只是一個簡稱和代稱。人窮家敗說的也不止是人也窮了家也敗光了,而是說整個家庭的運勢會受到影響,出現不好的事情。
其實這句話主要是為了起到一個警示作用,暗示其他人不要這麼做。有時候小朋友會因為嘴饞,也不懂一些風水俗語,於是就貿然的在家中栽種果樹,這時候如果家中懂風水和俗語的大人看到了,一定會怒氣衝衝地拔掉這些樹。在許多老人的眼中還是十分重視這些諺語和生活規則的。
當然這些俗語往往也是有一些道理在的,比如說諺語說不能住在江邊的凸面,容易造成家破人亡。這句話乍一聽像是在宣揚封建迷信,禁止讓人家隨意挑選住宅,然而實際上是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
因為江邊很容易發大水,每次發大水就容易衝破河岸,江邊的凸面就是一個很突出的受力點,每當洪水暴發的時候第一個衝破的就是江面的凸面,這附近的住宅自然也就被大水衝破,造成家破人亡。
不過許多俗語都是針對以前的一些生活習慣和傳統出現的,並不適用於現代人的生活。就比如說如今即使住在
,也不容易受到洪水的影響,一方面江邊已經進行了加固,另一方面現在的樓房也比較堅固,建設的時候就考慮到這些原因了。那麼「五樹進宅,人窮家敗」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究竟是哪些樹?是不是也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呢?
五樹是哪五種樹,為啥不能隨便栽
實際上「五樹進宅,人窮家敗」這句話大多數情況指的是桑樹、梨樹、松樹、柏樹和槐樹,那麼究竟是為什麼呢?
其中桑樹和梨樹是屬於同一類型的,大家不懂的時候都會在家裡栽種這些果樹,因為可以嘗到鮮美的水果。然而俗語當中卻明令禁止在家中栽種,這兩種樹被禁止的原因也十分相似,都是因為這兩種樹的名字不好。
桑樹和梨樹的諧音分別是「喪」和「離」,這兩個字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代表的都是不太好的寓意。中國的勞動人民十分淳樸,往往都會追求美好的東西而摒棄一些不太好的東西,喜歡聽吉祥話而不喜歡逆耳話。對於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都追求家和萬事興,
而「喪」和「離」這兩個字打破了人們對家庭的美好嚮往,似乎是在招攬一些家庭離散和喪事。
如果是家中的孩子不懂事栽種了這兩棵樹,一定會受到長輩的責罵。如果是成年懂事的鄰居栽種了這兩種樹,戶主一定會覺得對方在故意找事,會造成兩家人的不和。
其實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根據名字判斷食物的習慣,比如說「髮菜」因為它的諧音是發財,因此受到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很多人都買髮菜自己吃、送人,寓意著升官發財的美好祝福。
再一種不適宜在家中栽種的樹就是松樹和柏樹了,很多人都好奇這兩種樹不僅代表著挺拔剛正、高風亮節,聽起來就十分英氣,並且也沒有不好的諧音為什麼不能在家中栽種呢?
原來這是因為松樹屬陰,在家中栽種會導致「陰盛陽衰」,不過這也有一些封建思想。更主要的原因是松樹的葉子掉落情況過於嚴重,如果栽種在家中很難打理,會造成清潔問題。
只要有一晚沒有清掃,地上就會積累厚厚的一層松針,因此古人很少在家中栽種松樹,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難以打理。不過現代人已經忽略了這個問題,時常會在家中栽種一些比較小的松樹盆栽,這樣既美觀又方便清理。
至於柏樹就更冤枉了,柏樹原本就代表著品格高尚,能夠鎮住一些小鬼。但是正是由於柏樹的這個特點,經常被栽種在古代的墓地當中,希望依靠柏樹鎮住不祥之物。這種習慣約定俗成以後,
就默認為柏樹應該栽種在墓地,不適合栽種在家中,人們也就逐漸敬而遠之了。
最後一種不適宜在家中栽種的是槐樹,原本槐和官字兩字是相同的,古代的一些名門望族都喜歡在家中栽種槐樹,就如同「髮菜」一樣,槐樹也寓意著升官發財的美好祝願。然而在民間卻恰好相反,民間許多人認為槐是木加鬼字,代表著樹中之鬼,不適宜栽種在家中。不同地區和不同階級關於槐樹的說法有許多不同之處。
這種說法真的有科學道理嗎?
既然已經了解到了「五樹進宅,人窮家敗」究竟是哪些樹,又是因為什麼,那麼這些說法是不是也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呢?總的來說,
這五種樹大多數是「諧音」和「象形」兩種因素,再不然就是加上了一些主觀的個人思想。然而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其實是有些牽強的,不像其他的俗語還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這句話更多的是一些主觀思想和牽強。
實際上「五樹進宅,人窮家敗」代表的是古代勞動人民對於美好生活家庭和睦的嚮往和追求,只是久而久之慢慢發展成了俗語,被大家沿用和敬重。不過也正是這些美好的追求和樸素的諺語共同構成了我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