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怡
去年9月,美國將其駐古巴大使館的大部分工作人員從使館撤出,理由是從2016年底開始,這些工作人員報告稱在家中和附近的酒店聽到一種強烈噪音,隨後出現頭痛、噁心及聽力喪失等症狀,美方懷疑遭到來自古巴的「神秘聲波武器的攻擊」,並作出撤離工作人員的舉動。
關於美國的這一推論一時間眾說紛紜。古巴認為美國的這種解釋堪比科幻小說,並要求美國就無理的指責提供相關證據。而美方在對外交人員身體狀況進行檢查後,得出的結論是耳部受損的確存在,不過沒有更多證據指明這一損害與所謂的「聲波武器」有關。隨後有更多的猜測流出,比如美國外交人員出現的狀況,與其精神壓力有關而不是所謂的「聲波攻擊」。
而近日美國和英國聯手公布的一份研究結果,也讓所謂的「聲波攻擊」顯得更加站不住腳。去年為了解決雙方的糾紛,一份錄有噪音的音頻文件被送到科學家手上。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英國林肯大學的科學家經過分析研究後,認為這種噪音真正的來源是一種印度短尾蟋蟀。林肯大學感官生物學教授薩帕塔說:「這種聲音絕對屬於同一群體的蟋蟀。這種加勒比物種的叫聲大約是7千赫茲,並且以非常高的速率進行傳遞,會給人帶來出現連續尖銳顫音的感覺。」
儘管嚴謹的科學家在得出結論後補充說明,這些噪音來自蟋蟀,並不排除有聲波攻擊存在的可能性。不過美媒就援引有過類似經歷的親歷者表示,從來沒有接觸過這類蟋蟀的人的確會對這樣的聲音感到不適。美國和古巴2015年才恢復外交關係,而美國外交官出現聽力問題,與蟋蟀的求偶期時間也吻合。
事情發展到現在或許沒有完全解決,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因為特定種類的蟋蟀叫聲引起的水土不服,比如「帶有科幻色彩的」聲波攻擊,更能站得住腳。而美國第一時間將噪音與所謂「聲波攻擊」聯繫起來的行為,或許更加值得玩味。歷史上,美國的確受到過聲波攻擊的影響。冷戰時期,美國的確遭受到過來自蘇聯的聲波攻擊,不過當時聲波的用途是被製造成炸彈,破壞建築物。而將聲波武器用來對付人群,卻是從美國自己開始的。
2004年的時候,紐約警方就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期間部署遠程定向聲波,防範抗議人群。而最有爭議的一次來自於2009年在美國匹茲堡舉行的G20峰會。匹茲堡謹防將聲波作為反恐鎮暴措施,對付不法人群。當時因為聲波對周圍的普通居民帶來影響,也受到嚴重的抗議。2011年,紐約警方使用定向聲波清場「佔領華爾街」抗議活動的示威者,也一度引發熱議。
大概只有這樣對聲波應用有豐富經驗的國家,才能在第一時間將「水土不服」與「受到攻擊」聯繫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