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蟎蟲都不陌生。如果寄居在皮膚上的蟎蟲過多,可能會引發皮膚發炎,造成酒糟鼻、青春痘等皮膚病,影響美觀。
但很多人不知道,眼睛裡也「住」著蟎蟲。寄居在眼睛裡的蟎蟲會引發眼部的炎症,給人帶來困擾。
杭州一位50多歲的施先生,近半年來眼睛奇癢不適。最近到醫院檢查,發現他其中一根睫毛的根部有3隻蟎蟲。用顯微鏡觀察,還能看到蟎蟲在緩緩爬動。
施先生是一名卡車司機,大半年前,他開始感到眼睛奇癢,眼屎增多,偶爾還有異物感。特別是早晨起床後,有時候眼屎多得都睜不開眼。
因為長期在路上跑長途,不方便就醫,他拖了大半年都沒去看病。難受的時候,他就滴一滴從藥店買的眼藥水。滴完之後,眼睛的不適會稍微緩解,但沒過多久又反覆發作。
最近,施先生的眼睛癢得更厲害了,開車的時候忍不住要用手揉眼睛,嚴重影響了他的工作。他這才來到浙江省新華醫院就診。
施先生一直以為自己得的只是普通的結膜炎,但眼科主治醫師徐東發現,他的眼屎不是在眼角,而是集中在睫毛根部。「他的睫毛根部有袖套樣結痂分泌物,睫毛相互粘結,有睫毛脫落。這是蟎蟲引起的前部瞼緣炎的典型症狀。」
徐東醫生從患者眼睛上取下3根睫毛,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果然,其中一根睫毛上面有3隻蟎蟲在緩慢蠕動。一般認為,3根睫毛中1根有超過三隻蟎蟲,即可確診為蟎蟲引起的前部瞼緣炎。
徐東醫生告訴記者,一般人眼睛裡或多或少都有蠕形蟎(即平常常說的蟎蟲),「當寄生數量很少、機體免疫功能正常時,蠕形蟎並不引起瞼緣炎。但當蠕形蟎數量明顯增加、機體免疫功能失調時,蠕形蟎可成為致病病原體,從而引起疾病。」
之所以清晨症狀更明顯,是因為蠕形蟎喜歡在夜間活動,晚上的時候在毛囊裡爬進爬出,容易產生更多細菌、分泌物,也會導致眼屎大量增加。
為什麼偏偏施先生會中招呢?徐東醫生分析,這或許跟他作息不規律,經常要熬夜有關。而且卡車司機經常把毛巾掛在車上,好幾個人共用,隨時擦汗。這都容易助長蟎蟲繁殖。
另外,女孩子們如果使用劣質的化妝品,也容易改變眼部的微生態,為蟎蟲生長創造適宜的條件和環境。
春夏氣溫升高,蟎蟲的活動越來越活躍。最近這段時間,新華醫院的眼科門診中,像施先生這樣的情況大約佔四分之一左右。
「蠕型蟎瞼緣炎雖然是常見的眼表疾病,大部分患者的症狀並不嚴重,但仍有患者可合併角結膜炎的發生,遭受嚴重的視力損傷。發現眼睛乾澀、瘙癢,不要自行用藥,還是建議到醫院就診,」徐東醫生說。
他提醒,抵抗力較差的中老年人、腫瘤患者,生活不規律的熬夜黨,抽菸人士等都是高發人群,平時更要講究用眼衛生,注意眼部休息。
確診為蠕型蟎瞼緣炎的患者,除了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還可以採取熱敷的方式抑制蟎蟲生長。蠕形蟎對溫度變化較敏感,溫度在0℃以下或37℃以上時不利於其生存。所以可將四五十度的毛巾覆蓋在眼睛上,敷十五分鐘左右,三四天後症狀會有所好轉。(來源:中國青年網)
寄生蟲長度達到11釐米。圖為取出的寄生蟲。三湘都市報3月23日訊19歲的小李(化名)2年前切青蛙時不慎劃傷手指,沒想到寄生蟲幼蟲卻沿著小小的傷口進入他體內。「潛伏」的寄生蟲順著血液悄悄「遊」到了小李的腦部,導致了頭痛、癲癇的出現,藥物也不能控制。今天,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楊治權通過開顱手術,從小李腦中「活捉」一條長達11釐米且會遊動的白色帶狀蟲子裂頭蚴。
三湘都市報3月23日訊19歲的小李(化名)2年前切青蛙時不慎劃傷手指,沒想到寄生蟲幼蟲卻沿著小小的傷口進入他體內。「潛伏」的寄生蟲順著血液悄悄「遊」到了小李的腦部,導致了頭痛、癲癇的出現,藥物也不能控制。今天,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楊治權通過開顱手術,從小李腦中「活捉」一條長達11釐米且會遊動的白色帶狀蟲子裂頭蚴。
最近2年來,一向健康的小李出現了頭痛、癲癇等症狀,在當地醫院檢查發現頭部有異物。然而,醫院卻一直未能確診,只是吃治癲癇的藥物來控制病情,效果並不明顯。
無奈之下,小李來到湘雅醫院就診。根據病情、檢查結果和以往的經驗提示,楊治權教授懷疑他頭部的異物可能是一條寄生蟲!這時小李才回憶起2年前的一件事。
「當時我正在剝青蛙皮,正好手指上有個傷口,可能就是那時寄生蟲的幼蟲沿著那個小口子爬進來了。難怪那幾天手指特別癢,但當時我以為沒什麼事,怎麼會想到是蟲子。」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小李印象深刻。
原來,這種寄生蟲名為裂頭蚴,是一種多見於中國南方的寄生蟲,常以青蛙、蛇等作為中間宿主。如果人生吃青蛙、蛇或喝了含蟲卵的生水,甚至用感染寄生蟲的青蛙皮和蛇皮敷皮膚治療,這種蟲就會寄生到人體體內。
醫生對比了半年前和術前的CT片發現,可怕的是,小李腦中的蟲子可能是活的!相比於半年前,蟲子竟然還往大腦深部「遊動」了2.5釐米。
「裂頭蚴會在顱內遊走,靠啃食腦細胞中的營養存活。同時還會排洩廢物,這些廢物裡的毒素對腦細胞形成再次損害,導致神經細胞的功能缺失,在它爬行的地方形成了炎性肉芽腫,甚至可能引起癲癇、癱瘓、失語以及記憶力減退等症狀。」楊治權主任介紹,對小李來說,萬幸的是寄生蟲遊動的位置在大腦的非功能區額葉底部,但如果它繼續往大腦深部遊動,很可能會損害到生命中樞腦幹,目前抗寄生蟲藥物已經無法殺死蟲子,只能儘早進行手術取出,以防止蟲子在人體繼續遊走造成進一步傷害,這樣便從根本上解除小李的病痛。
3月23日上午,楊治權主任、楊轉移主治醫師等專家為小李進行了開顱手術,「活捉」寄生蟲。經過2個小時的開顱手術,專家們終於找到了寄生蟲的位置。顯微鏡下,能夠非常清晰地看到寄生蟲在腦部蠕動。楊治權教授小心地用鑷子夾住寄生蟲,反覆調整位置角度,慢慢地將寄生蟲拖出來,2分鐘後,寄生蟲被完整地「活捉」出來。
記者在手術室中見到,剛取出來的裂頭蚴放在裝著清水的盤子裡,一條白色帶狀的蟲子正在蠕動,醫生將裂頭蚴撈出,測量長度為11釐米。
「這次手術將小李顱內的寄生蟲和損害的腦組織已經完全清除了,他的癲癇症狀將明顯緩解,但已經破壞的腦組織卻無法恢復了。」楊治權主任說。
楊治權主任提醒,要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切勿輕信偏方通過生食青蛙、蛇膽等治病,或是用青蛙皮、蛇皮等生敷皮膚治療腰痛,否則活體裡的寄生蟲可能進入人體,損害人體組織功能。
「青蛙身上的寄生蟲或者是寄生蟲卵在腸道內孵化成幼蟲,進入腸道後會隨著血液流動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吸收人體的營養成分而生長。」楊治權主任表示,湘雅醫院接收過十多例裂頭蚴患者,大部分患者都來自偏遠的農村。一位病友5歲時曾生吃過青蛙,26歲時醫生發現她的腦內有大片組織被蟲子啃食。
楊治權主任建議,在切青蛙或蛇時,要做好防護措施,切完後要徹底清洗刀具和刀板。不能生敷青蛙皮、蛇皮來治病,一旦發現有人生敷青蛙皮後有炎症、伴有蟲爬瘙癢感等症狀,應及時就診。(來源:參考消息網)
因面部和肢體抽搐送往醫院治療,沒想又是寄生蟲惹的禍。南方日報記者4日獲悉,廣東三九腦科醫院從一男童患者顱內取出一條長約7.5釐米的裂頭蚴寄生蟲。醫生推測,患者顱內寄生蟲感染與其常年飲用生水有關。
廣東三九腦科醫院從一男童患者顱內取出一條長約7.5釐米的裂頭蚴寄生蟲
據患者母親左女士介紹,今年10歲的兒子小飛在老家江西吉安農村上小學四年級。大約一個月前,小飛在學校上課時被老師發現面部及右側肢體抽搐。因小飛父母都在廣東佛山打工,老師將小飛送去當地醫院。
從鎮上醫院轉到縣醫院再轉到吉安市的醫院,最後再轉去南昌的醫院進行檢查後,醫生初步懷疑是寄生蟲感染。保守藥物治療了20多天,小飛兩三天一次的抽搐終於得到控制。沒想出院回家後,小飛卻在一天之內抽搐了20多次。
左女士焦急地帶著小飛於6月21日前往廣東三九腦科醫院就診。該院神經外六科主任吳傑查看患者的磁共振檢查片子發現,患者左側額葉佔位病變,結合患者的症狀,高度懷疑患者抽搐系顱內寄生蟲感染所致。完善相關檢查及評估後,6月27日,在全麻下為患者施行「左額葉佔位病變探查及切除術」。術中,取出一條長約7.5釐米的白色裂頭蚴活蟲。
看到醫生從小飛腦袋裡取出的蟲子,左女士驚呆了。「我怎麼也想不到會有一條那麼長的蟲子在兒子腦袋裡。」左女士表示,在她的老家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直接飲用從井裡取出的生水。吳傑推測,小飛的裂頭蚴感染應該與其常年飲用生水有關。
吳傑特別提醒,飲用生水或吃了未經煮熟的青蛙、蛇等肉類,容易導致寄生蟲感染,寄生蟲可進入血管,並通過血液循環進入大腦內生存,引發相關腦病。(記者/曹斯 通訊員/胡譽懷)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