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新上映的新《亮劍》來看,可謂是在網上差評如潮,就連人民日報都坐不住了,用「請勿將偶像劇的套路用在抗日劇上」。護士們穿著緊身裙裝、主角們打著髮蠟和摩絲,這種對於歷史的缺失是對當時在艱苦環境中作戰的我軍進行的一個褻瀆。
甚至有很多網友直言《新亮劍》架空歷史的設定是空穴來風,那麼這些電視劇中人物是否有歷史原型呢?
在《新亮劍》中,國軍主角從從經常幫場子的晉綏軍團長楚雲飛變成了川軍師長郭勳魁(杜撰人物)。一個是黃埔五期的高材生,一個法國聖西爾軍校畢業的海歸(名將廖耀湘就是聖西爾軍校畢業)。
因為當年圍剿紅軍有功,很多人將郭勳魁的第一印象當成了當年四川王劉湘的手下愛將郭勳祺,但實際上以新《亮劍》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晉西北來說並不恰當,當時郭勳祺並沒有去過山西作戰,因此可以排除。
那麼這個在戰場上喝著咖啡和抽著雪茄的郭勳魁的原型是誰呢?
國軍178師由來
首先在電視劇中郭勳魁打的旗號是的川軍178師,雨田翻越了川軍抗戰戰史,發現電視劇編劇在這一點上還算合格。178師確實隸屬於川軍的四十七軍,而電視劇中郭勳魁後面國軍軍旗也寫了「國民革命軍四十七軍」,這一點也是實對得上。
所以就基本上判定了電視劇中的178師和歷史上的178師是吻合的。
其次電視劇中178師第一次登場的背景應該是1938年忻口會戰剛結束不久,在1937年的時候隸屬川軍鄧錫侯集團(這一點並非電視劇中說的劉湘),抗戰爆發後四十七軍被調往北方增援,被編入二戰區衛立煌直轄的十四集團軍,也進入山西進行作戰,該集團軍裡面中央軍嫡系較多,因為川軍和中央軍一直都不和,就有了見死不救的畫面。
其次從國軍四十七軍的戰史也符合當時電視劇中的設定也是吻合。
最後就是178師在守山西長治(東陽關戰役)的過程中,部隊頑強作戰,擋住了日軍乙等108師團(金澤師團)的進攻,在作戰中178師頑強防守,傷亡較大,其中有一個團長臨陣脫逃,讓四十七軍軍長李家鈺軍長給槍斃(電視劇中也有國軍團長撤退的畫面)。在狙擊戰中178師一度佔據戰場主動,但是因為沒有後援加上自身傷亡頗多,最終不得已撤出戰鬥,整個狙擊戰國軍傷亡2000人,而日軍則是1000人,在當時中日雙方傷亡比1:5,甚至1:10的會戰中,打出這樣的戰績,證明了178師確實川軍中的王牌。
因而從時間、作戰地點和交戰情況上看,電視劇中國軍就是以178師為原型。
但歷史上的178師師長原名叫李宗昉(fang三聲)。
和電視劇中黃埔和海歸背景不同,李宗昉是一個地道的四川人,他畢業是在四川陸軍軍官學堂一期(和軍長李家鈺是同班同學),並非電視劇中的黃埔軍校,更不要說留學了,而且和和電視劇中20多歲的帥哥形象相比,歷史上的李宗昉在抗戰開始的時候已經47歲了。而且和電視劇中身高馬大的高偉光相比,歷史上的額李宗昉更像是一個儒將,待人寬厚,但卻很有骨氣,在抗戰中多次給予日軍重創。
(李宗昉在1943年的時候接替了李家鈺擔任了四十七軍的軍長,在抗戰結束後,因為川軍內部土崩瓦解,老長官李家鈺戰死,鄧錫侯也退居了的二線,李宗昉在川軍中也讓架空,擔任川東綏靖公署副主任,在解放戰爭中,帶領川東帶領部隊起義,解放後擔任了四川人大常委,得以善終。
178師結局
和李宗昉結局不同,歷史上的178師所在的四十七軍結局則是一波三折。
在1938-39年在結束的山西的作戰之後,四十七軍(此時軍長是李宗昉)也開始南渡黃河進入河南戰場作戰,先後參加中條山、河南會戰等戰役,在1944年的「豫湘桂」作戰中因為,河南戰區的中央軍蔣鼎文率先逃跑,執行斷後任務的李家鈺部(含四十七軍)也被人包圍,李家鈺在突圍中身負重傷而亡(死後被追授上將軍銜)。四十七軍也損失慘重,在戰後被補充了四十五軍(中央軍部隊),至此川軍四十七軍也只剩下空盒子,178師被撤編,新的四十七軍下轄中央軍125和126師,由陳鼎勳任軍長。
因此在1944年的時候178師實際上已經被撤編了。
在解放戰爭中被編成整編47師,在作戰中先後和劉鄧大軍交過手,損失較大,在隨後進行的淮海決戰中四十七軍被編入孫元良的十六兵團,被我中原野戰軍圍困在河南永城縣地區,在突圍的過程軍備打殘,兩個師長被活抓,可以說四十七軍在淮海戰役之後已經名存實亡。雖然49年補充了壯丁的四十七軍在川東被建立,但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最終早李宗昉等人的勸說下,該軍在川東成功起義。
雨田君說
電視劇中的郭勳魁,因為有當年圍剿紅軍的背景,不細看還真是以為原型是郭勳祺,但從部隊番號和經歷過的惡戰,再加上其作戰地點是在和八路軍並肩作戰的山西地區的,因此將其當成以李宗昉為的原型更恰當一些。
不過《新亮劍》中如果劇情和老亮劍一樣,兩位主角王雲山和郭勳魁在解放戰爭必定還會交手,但實際上在抗日戰爭之後李宗昉根本就很少和我軍交手……因此和雨田君拭目以待一下,且看這編劇怎麼編。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