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記者近日獲悉,去年廣州市環保部門接到的有關噪音汙染的投訴比過去幾年的總和還要多,其中,會拐彎、長翅膀、隔音玻璃都拿它沒辦法的「低頻噪音」汙染,正極大地威脅著都市人的生活。
怪事 聲音不到30分貝耳邊依然轟響
家住吉祥路的陳小姐是個作家,為了躲避噪音的侵擾,她年前特意在遠離交通要道的地段買了一套住宅。可她沒想到的是,從住進來的第一天起,她就沒有睡過一天的安穩覺。從早到晚,一種類似於打鼓聲音的轟鳴聲始終徘徊在她的耳邊,尤其是夜間格外突出。在朋友的建議下,陳小姐安裝了雙層的隔音窗,但樓下街坊的喧鬧聲都聽不見了,「打鼓」的聲音還是絲毫沒有減小。
家住海珠區的黃先生也碰到了同樣的問題,雖然在新房裝修的時候就特意安裝了隔音玻璃,可依然無法讓他擺脫噪音。監測部門來他這裡進行測試,發現他們家關門關窗之後的聲音還不到30分貝,已經符合「相當幽靜」的一類住宅區的標準了,而就在此時,「轟隆隆」的噪音正響徹耳邊。
原因 低頻噪音能穿牆關上門窗或更響
廣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高級工程師盧慶普告訴記者,這幾年他們接觸到非常多類似的案例,這些市民聽到的「奇怪」的聲音叫做「低頻噪音」,用普通的噪音監測設備根本就監測不出來;而且關窗關門對低頻噪音的減弱幾乎毫無效果,就算是隔音窗也有可能無濟於事,而如果你的房間大小正好能使低頻噪音產生「共振」的話,轟鳴聲還會因此變得更加突出。
據記者了解,交通噪聲是目前廣州地區低頻噪音的主要發生源,它能夠長距離奔襲和穿牆透壁,就算你的住宅離馬路上百米,也難保你不會受到它的騷擾。
有關專家告訴記者,低頻噪聲對人的內分泌影響劇烈,雖然它聽上去不是那麼刺耳,可是長久生活在這種環境下,人會變得異常煩躁,容易得神經衰弱、失眠、頭痛等各種神經官能症;某些頻率的低頻噪音可以與人的胸腔和腦腔產生共振,從而引發心臟病、高血壓等症狀。
低頻噪音:隔不了吸得了
裝「吸聲天花板」鬧中取靜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廣州乃至全國對噪音的監測方式主要是針對中高頻聲音的。但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由國家環科院、廣州市、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制定的新的「聲環境質量標準及研究監測方式」目前已經定稿,其中對低頻噪音標準已經有了明確規定,而這個新的規定目前在廣州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適用。
不過,標準的建立只是治理低頻噪音的第一步。如何能降低穿牆透壁的「低頻噪音」呢?盧慶普告訴記者,目前廣州已經率先研製出了治理低頻噪音的方法。實踐證明,對付低頻噪音,用「隔」的辦法是不行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安裝「吸聲板」。
地毯、厚窗簾也可「吸聲」
特製「吸聲天花板」可以將低頻噪音從室外的80分貝降低到室內的30分貝以內,這意味著就算是比鄰交通要道而居,也可以擁有別墅一樣清淨的聲音環境,目前這種「天花板」的市場價格差不多在每間房屋1.5萬~2萬元左右。
如果市民受到低頻噪音的騷擾,還可以請專家去家裡測量低頻噪音的分布,儘量避免將休息、工作的地點安排在低頻噪音的高發區域。另外,地毯、厚窗簾、書櫃等也有比較明顯的吸聲效果。
系統地制定交通噪聲防治辦法
另外也有專家表示,防治交通噪聲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想治標又治本,還必須採用系統工程進行綜合治理,在城市規劃建設階段就應該採取同步的控制措施。
盧慶普建議由市政府牽頭,聯合城市規劃建設、環保、相關研究所等多個部門和機構開展對廣州市道路交通噪聲汙染整體情況的綜合調查研究,從城市道路規劃和區域規劃、機動車輛噪聲控制、車輛與路面噪聲控制、綠化和聲屏障降噪、臨街建築防護和交通管理對策等方面系統地制定一個針對廣州市道路交通噪聲汙染的有效防治辦法。(編輯: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