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擴散過後的下一個工序是刻蝕,由於擴散採用背靠背擴散,矽片的邊緣沒有遮擋也被擴散上磷(邊緣導通狀態),太陽能電池PN結的正面所收集到的光生電子會沿著邊緣擴散有磷的區域流到PN結的背面,而造成短路,太陽能電池片會因此失效。同時此短路通道等效於降低並聯電阻。另外由於在擴散過程中氧的通入,矽片表面會形成一層二氧化矽,在擴散爐高溫的作用下POCl3與O2形成的P2O5,部分P原子進入Si取代部分晶格上的Si原子形成n型半導體,部分則留在了SiO2中形成PSG(磷矽玻璃)。
1、磷矽玻璃會使得電池片在空氣中表面容易受潮,導致電流和功率的衰減;
2、死層增加了發射區電子的複合,以致少子壽命的降低,進而降低了Voc和Isc;
3、磷矽玻璃會使得PECVD後產生色差。
一、刻蝕的原理
工藝流程:上片→蝕刻槽(H2SO4 HNO3 HF)→水洗→鹼槽(KOH)→水洗→HF槽→水洗→下片
刻蝕槽HNO3和HF的混合液體會對擴散後矽片的下表面及邊緣進行腐蝕,以去除邊緣的N型矽,打破矽片表面短路通路。因此刻蝕對於液位高度的控制需要特別精確。反應方程式:
3Si + 4HNO3+18HF =3H2 [SiF6] + 4NO2 + 8H2O
去PSG磷矽玻璃的原理方程式:
SiO2+4HF=SiF4+2H2O
SiF4+2HF=H2[SiF6]
SiO2+ 6HF=H2[SiF6]+2H2O
當電池片從HF槽出來後,可觀察其表面脫水情況,如果脫水效果良好,則代表磷矽玻璃已去除較乾淨;如果表面水珠較多,則代表磷矽玻璃未被去除乾淨,可添加適量HF到HF槽中。
二、刻蝕工序工藝指標管控
當電池片經過刻蝕機臺出來時,首先檢查矽片表面,絨面是否明顯斑跡,是否有藥液殘留。該工序一般要求面腐蝕深度控制在0.8~1.6μm範圍內,同時矽片表面刻蝕寬度不超過2mm, 刻蝕邊緣絕緣電阻大於1K歐姆。
對於刻蝕程度可以通過刻重來衡量——刻蝕前重量減去刻蝕後重量。對於刻重的要求,不同公司有不同的要求,一般遠小於制絨減薄量。
疏水性測試,刻蝕後電池片需要=定時抽檢電池片疏水性,疏水性可反映擴散的好壞。
反射率,主要與刻重、電池片和藥液有關
三、刻蝕車間常見事項
異常處理,刻蝕車間和制絨車間極其類似,機臺疊片、碎片、吹不幹、殘留和色斑等常見問題等都極為相似,機臺的維護、抽風、流量等引起的工藝問題類型也多相似。
1、純水電導率檢測、生產所用均為純水,純度不高將直接導致電池片嚴重的質量問題;
2、空氣溫度和潔淨度,電池片是就像襁褓中的嬰兒,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起相當大的後果;
3、化學濃度分析,對制絨槽藥液進行定期分析,以便調整。
4、返工分類,大過刻、小過刻等返工工藝不同,需要對返工進行區分,送至制絨車間。
四、總結
刻蝕車間的機器和制絨車間幾乎是同樣的,同樣的RENA機器進行稍微的改動就可以使用在不要的工序,同樣制絨車間面臨的問題刻蝕車間也同樣存在,維護繁瑣,有安全隱患等(具體可參見太陽能電池片科普系列制絨篇)。刻蝕也屬於溼製程,對藥液壽命 、藥液成分比例、外圍都同樣較為敏感,問題出現都是批量性的,問題處理上只能靠經驗和數據。
連載文章歡迎查看更多太陽能電池片科普系列:發電原理篇、流程(電池片)篇、工藝流程(矽片)篇、制絨篇、擴散篇、刻蝕篇、(鍍膜)PECVD篇、絲網印刷篇、燒結篇、組件封裝篇、多晶矽鑄錠篇
原創:北極星(每天不定量更新)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電力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