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侃電影 微信ID:talkingmovie 綜合知乎用戶HoneyKing的回答)
這兩天,一款致敬大劉(劉慈欣)科幻作品《三體》的短片《水滴》風行網絡。
這片子已經不可以簡單的用「同人逼死官方」來形容,因為這個跟其他所有作品不在一個量級上。有三體迷說,在製作的精良程度方面,三體電影達到這個一成水平我就滿足。
整個過程越看越抓狂,看完結尾越想越震撼。
全片長15分鐘↓↓↓
這部短片的導演是王壬,大連理工大學2008級本科生、大工科幻協會元老級人物,現在美國上學。據知乎網友Yi Yang透露,王壬製作這個短片的計劃最初想法已經存在了三年,並最終得以與大家見面。
作者立意非常高,雖然僅僅是一個14分鐘的致敬短片,卻把從廣袤宇宙到塵埃的一切事物具象化。
開篇的配音,是一段真實的人類發給外星人的錄音,就搭載在旅行者一號上。其中的一些原聲,也摘自真實錄音。發聲嘉賓包括史蒂芬·霍金,旅行者探測器負責人卡爾·薩根,《2001太空漫遊》作者、知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等……
全片絲毫沒有剪輯斷面,類似於電影拍攝中「一鏡到底」的手法,表現了從水滴表面的反射觀察到整個地球艦隊從微觀到宏觀的過程,由小至大,不斷拉伸,最終直到三體「水滴」與整個地球艦隊相遇!
中間有很多細節性的東西,比如艦船上的螺絲釘:
還有褶皺:
艦船表面:
排列有序的地球艦隊:
最後的水滴終於出現,看得人心潮澎湃:
三體「水滴」終於與人類艦隊相遇:
水滴是什麼?
故事裡,這是由強相互作用力材料(SIM)所製成的宇宙探測器,因為其形狀與水滴相似所以被人類稱之為水滴,會反射幾乎100%的電磁波,表面絕對光滑,溫度處於絕對零度,完全由被強相互作用力緊密鎖死的質子與中子構成,無堅不摧。在末日之戰中,僅一個水滴就摧毀了人類太空武裝力量1993艘戰艦,並且封鎖了太陽系恆星的電波放大功能。
水滴中反射著人類拙劣的工藝,配合人類幼稚的播音,十分諷刺。人類祖先造的詞「螳臂擋車」,終於在這裡反過來印證人類自身的命運了。
對於這次相遇,《三體》原文是這樣描寫的:
透過舷窗,丁儀回望著漸漸遠去的艦隊陣列。位於陣列一角的「量子」號這時看起來仍很龐大,但與它相鄰的下一艘戰艦「雲」號,小得剛能看出形狀,再Page272往遠處,行列中的戰艦隻是視野中的一排點了。丁儀知道。矩形陣列的長邊和寬邊分別由一百艘和二十艘戰艦排成,還有十餘艘戰艦處於陣列外的機動狀態。但他沿長邊數下去,只散到三十艘就看不清了,那已經是六百公裡遠處。再仰頭看與之垂直的矩形短邊也是一樣,能看清的最遠處的戰艦隻是微弱陽光中的一個模糊的光點,很難從群星的背景中把它們分辨出來,只有當所有戰艦的發動機啟動時,艦隊陣列的整體才能被肉眼看到。丁儀感到,聯合艦隊就是太空中的一個100X20的矩陣,他想像著有另一個矩陣與它進行乘法運算,一個的橫行元素與另一個的豎行元素依次相乘生成一個更大的矩陣,但在現實中,與這個龐大矩陣相對的只有一個微小的點:水滴。丁儀不喜歡這種數學上的極端不對稱,他這個用於鎮靜自己的思維體操失敗了。
丁儀在劉慈欣的《坍縮》、《微觀盡頭》、《朝聞道》、《三體》、《黑暗森林》、《球狀閃電》等小說中均出現過,人物設定為曠世奇才,是世界上最好的物理學家之一。在人類與三體飛行器的第一次接觸時,他被選為了第一個接觸外星文明的人。
在水滴的進攻下,他最後與太陽系艦隊一起化為塵埃。
這就是這個短片未演出來的最終結局。
最後,微信君想以丁儀的一句話作為結尾:
給片子點個zan↓↓↓三體拍成這樣我絕對會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