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三體不滿足,還想看懂裡面的物理學?這個人能幫到你

2020-11-21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看完三體不滿足,還想看懂裡面的物理學?這個人能幫到你

編者按

在北京市網信辦、首都網際網路協會黨委共同指導下,首都網際網路協會媒介融合專業委員會聯合果殼網共同推出「我在科普·十九大時光」專欄,組織一批科普界一線實踐者,以自身經歷和體會,展示科普戰線上朝氣蓬勃、積極進取、砥礪奮進的發展狀況。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強調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網際網路+科普」並非網際網路和傳統科普模式的簡單組合,而是網際網路與新時期科普規律加成後的創新升級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這是科普行業進步的一個標誌,體現了「網際網路+」時代背景下更廣闊的容納度和更前沿的敏感性,更是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重要精神的生動體現。


「科學網紅」李淼:講好科學的故事

李淼


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

理論物理學家


偶然之中開始的科普之路


李淼開始做科普工作也算是個巧合。


1999年,李淼從美國回到中國,進入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在美國時李淼的研究重點是超弦理論(Superstring Theory)。而當時,中國進行這一領域研究的人並不多,回國後,他先後收到一些雜誌社的邀請,希望他能撰稿向讀者介紹介紹這個聽上去有些陌生的理論。另一方面,李淼自己也希望能向更多人介紹超弦理論,以引起更多年輕人對這個領域的興趣,加入到研究中來,同時也能通過這個機會梳理自己的研究。


於是那段時間,李淼陸續寫了一些講超弦理論的文章。這些文章在2005年集結出版,成為了《超弦史話》一書。在李淼看來,這本書確實實現了最初的目的——如今超弦理論研究領域中一些很不錯的青年研究者,正是受到《超弦史話》的影響而在考研的時候選擇了現在的研究方向。



在李淼看來,《超弦史話》完全不能算是科普書籍,一定要說的話,那也是給物理專業人士看的科普書。但正是從這本書開始,物理學家李淼開啟了他的科普工作的道路,並逐漸成為一名家喻戶曉的科普作家。

「再重新寫的話,我不會那樣寫了」


回顧幾年前的科普創作,李淼並不是特別不太滿意:「當時科普經驗不足,文章相對來講偏專業。實際上,偏專業這個特點維持了長達十年時間。」


從《越弱越暗越美麗》、《<三體>中的物理學》,到今年出版的《給孩子講量子力學》、《給孩子講宇宙》,在持續的寫作嘗試中,隨著科普創作經驗的增加,李淼對科普創作的觀點也在不斷變化。雖然《<三體>中的物理學》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李淼認為它並不完美,在他看來這本書裡故事太少,內容也不夠通俗和有趣——他認為科普作品應具備的兩個要素。


「我對科普寫作的看法與我當下的認知有關。比如五年前我的認知跟現在大多數做科普的人一樣,認為科普要專業、要嚴謹、不能說錯話、要儘量接近真實,所以我以前寫的科普比較嚴肅。」



最初進行科普創作時,李淼會把科學性和嚴謹性放在第一位,但他發現偏專業的文章讀起來會很枯燥,導致讀者很快就對內容失去興趣。現在,李淼開始注重科普創作的趣味性和可讀性,於是有趣和通俗就成為了他目前的主要風格。


李淼發現,在讓受眾增加、讓自己寫作的內容傳播出去方面,文字如何、內容如何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跟寫作的方式有關,如果寫的文章有趣、有故事,那麼大家都願意看。所以,想讓大眾接受自己想講的內容,就要多講故事,並且要多用他們身邊的事物來講故事。「人是愛聽故事的,」李淼總結道,「而講故事要接地氣、要有趣、要通俗。」

授課的過程就是在科普


「大部分科學家,到了50歲之後,在科研上就很難出成果了。雖然大家很忌諱這個話題,但是人老了,做研究確實就不行了,」李淼坦言,「我自己是一樣,一是精力不夠,二是交給學生去做,效率會更高。」


今年,李淼辭去了學校的行政工作回歸科研狀態,準備帶領年輕人做研究,不過這不會影響他進行科普創作,「相當於是把以前做行政工作的時間用來做科普了,做行政工作的時候天天開會沒有樂趣,但是做科普的工作有樂趣。



在李淼看來,相對於研究所來說,高校的老師做科普是有優勢的。「其實,所有的『名師』,原則上都有做科普的潛質,因為要把專業知識講得深入淺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授課就是一個進行科普的過程。


李淼在中山大學開了一門叫「人與宇宙的物理學」的課,用他的課堂做為科普的平臺。在這門課上,所有的物理學中他覺得有趣的內容都會講給學生。李淼的這門課在中山大學反響很好。學期末的考試,每個學生自己準備一個PPT,題目自選。展示的效果讓他很吃驚。「十五六個學生講了4個小時都沒打住,很多東西我在課上都沒講過。他們把我在課上傳授的物理思維,放到了自己熟悉的領域裡,這讓我很驚喜。」

不斷嘗試新形式的科學網紅


最初,李淼選擇以寫作的方式進行科普,寫博客、寫書;後來漸漸地開始有人邀請他去做演講,於是公眾講座和演講也成為了他的科普陣地;再後來,分答、飯糰、微博、喜馬拉雅的音頻節目,可以用於科普的平臺不斷出現,李淼也一直不斷地嘗試科普新方式,最近,他還參與了電視臺泛文化類的電視節目。


「我現在肯定沒有做到讓自己滿意的程度,我的榜樣是卡爾·薩根,但是我距離卡爾·薩根還太遠了,我必須用功。」


在李淼看來,中國的科普黃金時代即將到來。


李淼說,現在的他大概有一半的時間在做科普方面的工作,將來隨著年紀增長,他做科普的時間也越來越多。


「對我來說,這是一種樂趣!」李淼說。

相關焦點

  • 《三體》裡面是有一句話,讓人看了感到很難受,看完剛知道!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科幻宇宙,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是《三體》裡面是有一句話,讓人看了感到很難受,看完剛知道。小編感覺其實如果人類的文明達到一定程度以後,在人類的未來或許也會接觸到更多的文明,並且還能和一些星際當中的高級文明打交道,但是人類至今的文明還沒有達到一級文明,也就是說人類在宇宙當中還沒有站穩腳跟。這也只是後話而已,然而在近期小編了解到,《三體》裡面是有一句話,讓人看了感到很難受,看完剛知道。
  • 「物理學全才」楊振寧:《三體》非常名,我買來看過,但看不下去
    楊振寧說「近代的 一些科幻小說呢,我更看不下去,前些時候不是《三體》變得非常有名,所以我就買一本來看,看不下去。」要知道《三體》這本書,在國內外是享有極高聲譽的評價的。我們首先來看一下《三體》究竟有多偉大?
  • 《三體》短片出世,劉慈欣看完稱:這是我心目中的《三體》電影
    從微觀到宏觀,展現了三體文體可怕的科技力量;用無數科學家學者的旁白,折射出人類的無知與傲慢,地球艦隊龐大而脆弱的現實;再加上完美的BGM,水滴的恐怖與詩意被完全拍出,詮釋了黑暗森林的可怕。短片一出,就立刻刷爆了B站和知乎。劉慈欣看完短片曾評論:「可以負責任地說,這是對我心目中的《三體》最完美的展現,如果能拍出這種意境,真得死也瞑目了。」
  • 《三體》裡面的葉文潔,在紅岸基地看日落時都想了些什麼?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小宙斯帶你看宇宙,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是《三體》裡面的葉文潔,在紅岸基地看日落時都想了些什麼。《三體》這本科幻小說相信很多人都是看過的,因為這本小說裡面的劇情講的都是宇宙裡面的事情,並且也是讓很多人們感覺到了宇宙的浩瀚,同樣也是讓很多人感覺在宇宙深處,一定存在著另外一個文明。
  • 楊振寧說:我很喜歡科幻小說,《三體》我也買了,但實在看不下去
    楊振寧十分感慨地說:「我很喜歡科幻小說,《三體》我也買了,但我實在看不下去,不過值得年輕人都去看一看。」楊振寧是世界最著名的物理學家之一,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他,不僅對現代物理學有著極其重要的貢獻,而且還被譽為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 《三體》英文版上市了,但是外國人看懂了嗎?
    2014 年 11 月 11 日,劉慈欣的《三體 Ⅰ》英文版 The Three-Body Problem 正式在美國開售。我們很擔心外國人看不看得懂,特地去海外亞馬遜看了看評論。@Jason Stokes:作為資深科幻迷,我還挺好奇這本在中國暢銷的書會有什麼不同。這本書非常中式,但感謝譯者,既保留了原著的文風,又能讓美國人足夠理解。
  • 《三體》電影還沒出,卻被這個致敬短片給震撼了!
    《三體-黑暗森林》致敬作品:水滴這兩天,一款致敬大劉(劉慈欣)科幻作品《三體》的短片「水滴」風行網絡,讓三體迷們大為驚嘆:已經不可以簡單的用「同人作品中最好的」來形容,因為這個跟其他所有作品不在一個量級上。製作的精良程度方面,三體電影達到這個一成水平我就滿足。
  • 最好的《三體》同人片,能看懂的人都智商爆表
    這兩天,一款致敬大劉(劉慈欣)科幻作品《三體》的短片《水滴》風行網絡。這片子已經不可以簡單的用「同人逼死官方」來形容,因為這個跟其他所有作品不在一個量級上。有三體迷說,在製作的精良程度方面,三體電影達到這個一成水平我就滿足。整個過程越看越抓狂,看完結尾越想越震撼。
  • 從《三體》到廣義相對論,物理老師來揭開現代物理學神秘面紗
    最近聽幾個男同學談起《三體》這本書。他們就問我三體是不是真的存在?是不是真的可以去到將來或者回到過去?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一聊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大家不要一聽廣義相對論就被嚇跑,看完這篇文章相信你一定能夠講出個一二三四五。所有穿越的理論基礎都來自於此哦。
  • 一篇文章,6分鐘帶你看完,中國第一科幻巔峰巨著《三體》
    《三體》:毀滅人類的,不是無知和弱小,而是傲慢。今天,用這一篇文章,1868個字,預計6分鐘,帶你看完中國科幻的第一巨著《三體》的第一部。科幻小說是個很宏大的題材,人們往往會認為,它沒有辦法體現人類情感的複雜多變,以及人性的細膩。
  • 傑子帶你讀《三體》第十期
    關一帆說,這片區域很危險你們跟我回我們的世界吧,程心當然不想離開這,她還期盼著雲天明能來找她,但在這麼個兔子不拉屎的地方生活實在是太艱苦了,經過考慮她同意了。兩人準備返回藍星接上AA,就在他們快要飛到藍星飛船減速的時候,電臺裡傳來AA火急火燎的聲音:你倆快回來吧,出事了。程心心裡一緊,又出什麼事了?AA說,出大事了,雲天明來了,還給你帶來了一個禮物,這個禮物比那顆星星更牛逼。
  • 三體星人為什麼算不對飛星?
    用數學工具描述混沌現象,是從「三體問題」開始的。提到三體問題,你可能會聯想到科幻小說《三體》。什麼是三體問題?有一天,秦始皇看見天上飛過兩顆飛星,這就是三體問題。兩顆恆星和一顆行星,就是三體問題了。你可能問,《三體》小說裡可以飛過三顆飛星。三顆飛星,再加上一顆行星,其實那叫「四體問題」。真正簡單的三體問題其實是兩顆恆星再加一顆行星。
  • 楊振寧談《三體》:我曾買來看過,但看不下去,原因有2個
    楊振寧接受《人物》記者的採訪,期間曾被問到是否會看科幻小說這個問題。他說自己之所以會看不下去這些科幻小說,和小說內容本身的關係不大。更多的原因是自己對現實世界裡的複雜性,以及它裡面的奇怪而又玄妙的東西了解得太多了,就覺得科幻小說和現實世界沒法比,所以才會看不下去。而且,這裡面還有很大的年齡因素在裡面。
  • 《三體》『地球往事』是否很無聊?看完《三體》第一部你有何感受
    天啊,第一次看《三體》我是熬著夜看下去的,追了一個月,終於把《三體》一二三部看完了第一遍。真的被震撼到了,那是來自靈魂的震撼。雖然自己身置書房,但是大腦卻是整個宇宙。《三體》作為一部科幻小說,目前出了三本:《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
  • 楊振寧:《三體》非常有名,我買了本來看,但看不下去
    完全超出了人的這個預想,他能爆發成這樣子。在一次《人物》的專訪當中,當記者問道:「您看科幻小說嗎?」楊振寧回答說:「我小時候看科幻小說,成人以後我現在很少看科幻小說,有時候拿一兩本翻一下……前些時候不是《三體》變得非常有名,所以我就買一本來看,看不下去。」備受國內外名人大咖推崇的《三體》,為何楊振寧卻說看不下去呢?難道是他認為小說不好?
  • 《三體》中為什麼說物理學是不存在的?
    物理學的存在在於物理規律的可重複性,這也是目前各領域科學研究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科學研究將舉步維艱,甚至可以說沒法研究。一個矢志研究物理的人發現物理規律是不存在的,這打擊確實是毀滅性的,我們能拿個什麼來比喻呢?大概就像一個男的愛上一個女的弄得魂牽夢縈神魂顛倒茶飯不思非她不娶最後發現那女的居然是個摳腳大漢假扮的.......這好像有點重口味了......
  • 獲雨果獎的《三體》,為何楊振寧稱看不下去,歐巴馬卻強烈推薦?
    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你看科幻小說嗎?」楊振寧先生這樣回答:「我小時候看科幻小說,成人以後我現在很少看科幻小說,有時候拿一兩本翻一下,現在就比較看不下去。這個其實是很有意思的一個事情,為什麼?這個我還沒有仔細想過,這是一個現象。
  • 李淼、劉慈欣對談:站在更高維看《三體》
    精彩選摘  主持人:您作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家,《三體》這本小說最吸引您的是什麼?  李淼:我覺得還是探索各種可能性,特別是現代物理學,因為大劉對現代物理學特別熟悉,這也是令人吃驚的一點,就是他想探索現代物理學給我們未來提供的可能性。
  • 帶你看懂三體最終極宇宙真相!
    這一段都是劉慈欣通過關一帆之口,拋出了很多硬核的科幻設定,也不通過故事去給你們講了,直接就告訴你們設定了。這一段也很硬核,明顯是作者劉慈欣也想趕緊加快進程,結束這個故事了,所以信息量非常地爆炸。我總結了一下,關於一帆說出來這麼多內容,大概可以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萬有引力號還有藍色空間號,這兩艘飛船上的人後來的命運。
  • 98歲的物理大腕楊振寧:我特意買了《三體》來看,但看不下去
    更被《自然》雜誌評定為「在世物理第一人」,而且他還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早在1957年就獲得了諾貝爾獎)。他獨自一人把清華大學的冷原子凝聚態的科研水平提高了幾十年;他還義務參與建設了中國六十多個一流的物理實驗室;他全身心投入了中國物理學的教學工作,儘管如今已經90多歲,但是依然還在給本科生上課,為中國培養了眾多的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