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看完三體不滿足,還想看懂裡面的物理學?這個人能幫到你
編者按
在北京市網信辦、首都網際網路協會黨委共同指導下,首都網際網路協會媒介融合專業委員會聯合果殼網共同推出「我在科普·十九大時光」專欄,組織一批科普界一線實踐者,以自身經歷和體會,展示科普戰線上朝氣蓬勃、積極進取、砥礪奮進的發展狀況。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強調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網際網路+科普」並非網際網路和傳統科普模式的簡單組合,而是網際網路與新時期科普規律加成後的創新升級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這是科普行業進步的一個標誌,體現了「網際網路+」時代背景下更廣闊的容納度和更前沿的敏感性,更是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重要精神的生動體現。
「科學網紅」李淼:講好科學的故事
李淼
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
理論物理學家
偶然之中開始的科普之路
李淼開始做科普工作也算是個巧合。
1999年,李淼從美國回到中國,進入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在美國時李淼的研究重點是超弦理論(Superstring Theory)。而當時,中國進行這一領域研究的人並不多,回國後,他先後收到一些雜誌社的邀請,希望他能撰稿向讀者介紹介紹這個聽上去有些陌生的理論。另一方面,李淼自己也希望能向更多人介紹超弦理論,以引起更多年輕人對這個領域的興趣,加入到研究中來,同時也能通過這個機會梳理自己的研究。
於是那段時間,李淼陸續寫了一些講超弦理論的文章。這些文章在2005年集結出版,成為了《超弦史話》一書。在李淼看來,這本書確實實現了最初的目的——如今超弦理論研究領域中一些很不錯的青年研究者,正是受到《超弦史話》的影響而在考研的時候選擇了現在的研究方向。
在李淼看來,《超弦史話》完全不能算是科普書籍,一定要說的話,那也是給物理專業人士看的科普書。但正是從這本書開始,物理學家李淼開啟了他的科普工作的道路,並逐漸成為一名家喻戶曉的科普作家。
「再重新寫的話,我不會那樣寫了」
回顧幾年前的科普創作,李淼並不是特別不太滿意:「當時科普經驗不足,文章相對來講偏專業。實際上,偏專業這個特點維持了長達十年時間。」
從《越弱越暗越美麗》、《<三體>中的物理學》,到今年出版的《給孩子講量子力學》、《給孩子講宇宙》,在持續的寫作嘗試中,隨著科普創作經驗的增加,李淼對科普創作的觀點也在不斷變化。雖然《<三體>中的物理學》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李淼認為它並不完美,在他看來這本書裡故事太少,內容也不夠通俗和有趣——他認為科普作品應具備的兩個要素。
「我對科普寫作的看法與我當下的認知有關。比如五年前我的認知跟現在大多數做科普的人一樣,認為科普要專業、要嚴謹、不能說錯話、要儘量接近真實,所以我以前寫的科普比較嚴肅。」
最初進行科普創作時,李淼會把科學性和嚴謹性放在第一位,但他發現偏專業的文章讀起來會很枯燥,導致讀者很快就對內容失去興趣。現在,李淼開始注重科普創作的趣味性和可讀性,於是有趣和通俗就成為了他目前的主要風格。
李淼發現,在讓受眾增加、讓自己寫作的內容傳播出去方面,文字如何、內容如何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跟寫作的方式有關,如果寫的文章有趣、有故事,那麼大家都願意看。所以,想讓大眾接受自己想講的內容,就要多講故事,並且要多用他們身邊的事物來講故事。「人是愛聽故事的,」李淼總結道,「而講故事要接地氣、要有趣、要通俗。」
授課的過程就是在科普
「大部分科學家,到了50歲之後,在科研上就很難出成果了。雖然大家很忌諱這個話題,但是人老了,做研究確實就不行了,」李淼坦言,「我自己是一樣,一是精力不夠,二是交給學生去做,效率會更高。」
今年,李淼辭去了學校的行政工作回歸科研狀態,準備帶領年輕人做研究,不過這不會影響他進行科普創作,「相當於是把以前做行政工作的時間用來做科普了,做行政工作的時候天天開會沒有樂趣,但是做科普的工作有樂趣。
在李淼看來,相對於研究所來說,高校的老師做科普是有優勢的。「其實,所有的『名師』,原則上都有做科普的潛質,因為要把專業知識講得深入淺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授課就是一個進行科普的過程。
李淼在中山大學開了一門叫「人與宇宙的物理學」的課,用他的課堂做為科普的平臺。在這門課上,所有的物理學中他覺得有趣的內容都會講給學生。李淼的這門課在中山大學反響很好。學期末的考試,每個學生自己準備一個PPT,題目自選。展示的效果讓他很吃驚。「十五六個學生講了4個小時都沒打住,很多東西我在課上都沒講過。他們把我在課上傳授的物理思維,放到了自己熟悉的領域裡,這讓我很驚喜。」
不斷嘗試新形式的科學網紅
最初,李淼選擇以寫作的方式進行科普,寫博客、寫書;後來漸漸地開始有人邀請他去做演講,於是公眾講座和演講也成為了他的科普陣地;再後來,分答、飯糰、微博、喜馬拉雅的音頻節目,可以用於科普的平臺不斷出現,李淼也一直不斷地嘗試科普新方式,最近,他還參與了電視臺泛文化類的電視節目。
「我現在肯定沒有做到讓自己滿意的程度,我的榜樣是卡爾·薩根,但是我距離卡爾·薩根還太遠了,我必須用功。」
在李淼看來,中國的科普黃金時代即將到來。
李淼說,現在的他大概有一半的時間在做科普方面的工作,將來隨著年紀增長,他做科普的時間也越來越多。
「對我來說,這是一種樂趣!」李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