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簡稱「陝」或「秦」),省會是西安,中華民族及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西周、秦、漢、唐等14個政權在陝西建都。陝西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東隔黃河與山西省相望。南以米倉山、大巴山主脊與四川省接界。西與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相鄰。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相毗連。地勢的總特點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時由西向東傾斜。北山和秦嶺把陝西分為三大自然區域:北部是陝北高原,中部是關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區。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大興、西京等,是陝西省會,副省級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歷史名城,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西安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潤長安,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西安還是我國高校密度和受高等教育人數最多的城市,是中國五大教育、科研中心之一,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雙一流高校7所。
鹹陽,秦都城,被稱為天下第一帝都。山南水北為陽,鹹陽位於渭水之北,九嵕山之南,俱為陽,故稱鹹陽。鹹陽是中國大地原點所在地。鹹陽地勢北高南低,呈階梯狀。北部屬渭北黃土高原,南部為渭河盆地。
寶雞,古稱陳倉、雍城,譽稱「炎帝故裡、青銅器之鄉」,地處關中平原西部,有2700餘年建城史。寶雞是周秦王朝發祥地。寶雞地質構造複雜,東、西、南、北、中的地貌差異大,具有南、西、北三面環山,以渭河為中軸向東拓展,呈尖角開口槽形的特點。秦嶺南屏,渭水中流,關隴西阻北橫,渭北沃野平原。
漢中市,簡稱「漢」,古稱南鄭,位於陝西省南部,北依秦嶺,南屏巴山,中部為漢中平原。在行政區劃上屬於西北地區,而地理自然環境屬於西南地區。漢中因漢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漢」之美稱。被評為中國最美十大城鎮之一,被譽為「漢人老家」。漢中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的源頭,是成都到西安的必經之地。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 的美譽。
渭南市,古稱下邽、蓮勺,地處陝西關中渭河平原東部,是陝西省的「東大門」,早在秦漢之際,渭南就已享有「省垣首輔」,「形勝甲於三秦」的美譽。渭南是中原地區通往陝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渭南因縣城在渭水之南而得名,地勢以渭河為軸線,形成南北兩山、兩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類型區,中部渭河衝積平原是八百裡秦川最寬闊的地帶。渭南礦產資源豐富,渭北煤田綿延200千米,開發利用規模居陝西省之首,素有「黑腰帶」之稱。已探明鉬礦儲量1,000,115金屬噸,居中國第二位。
安康市,別名金州、金城,位於陝西省東南部,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漢水橫貫東西,河谷盆地(安康盆地)居中。地處秦巴腹地,漢水之濱,被譽為"西安後花園"。因境內土壤含硒元素豐富,又被譽為「中國硒谷」。安康以漢江為界,分為兩大地域,北為秦嶺地區,南為大巴山地區,地貌呈現南北高山夾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點。在本市土地面積中,大巴山約佔60%,秦嶺約佔40%;山地約佔92.5%,丘陵約佔5.7%,川道平壩佔1.8%。
商洛市,位於陝西省東南部,東臨河南省,東南臨湖北省,北、西北、西南分別與陝西省渭南市、西安市、安康市接壤。因地處秦嶺山地,因境內有商山洛水而得名。歷史上商洛道(亦稱商於古道)為秦馳道的主幹道之一,為「秦楚咽喉」,是長安通往東南諸地和其他中原地區的交通要道。境內有 秦嶺、蟒嶺、流嶺、鶻嶺、新開嶺和鄖嶺六大山脈,嶺谷相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伸展,呈掌狀分布,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
銅川市,別名同官,地處關中盆地和陝北高原的接交地帶,是通往人文初祖黃帝陵及革命聖地延安的必經之地。銅川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結構比較複雜,山、原、梁、峁、溝谷、河川均有分布。唐朝大書法家柳公權以及藥王孫思邈都是銅川耀州區人。
延安市,簡稱「延」,古稱膚施、延州,位於陝西省北部,地處黃河中遊,黃土高原的中南地區。有「塞上咽喉」、「軍事重鎮」之稱,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天下第一陵——中華民族始祖黃帝陵寢黃帝陵位於延安市黃陵縣。延安地貌以黃土高原、丘陵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榆林市,古稱上郡,別稱駝城、小北京、塞上明珠。榆林位於中國陝西省的最北部,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交界處,是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區。榆林位於陝、甘、寧、蒙、晉五省區交界處,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明朝九邊重鎮「延綏鎮「(又稱榆林鎮)駐地,有「南塔北臺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的美譽。榆林資源豐富,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中國陸上探明的最大整裝氣田——陝甘寧氣田。地勢由西部向東傾斜,地貌分為風沙草灘區、黃土丘陵溝壑區、梁狀低山丘陵區三大類。大體以長城為界,北部是毛烏素沙漠南緣風沙草灘區,南部是黃土高原的腹地,西南部白於山區一帶是梁狀低山丘陵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