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簡稱「皖」,省會合肥,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地跨長江、淮河南北,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魚米之鄉。安徽省平原、臺地(崗地)、丘陵、山地等類型齊全,可將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區、江淮臺地丘陵區、皖西丘陵山地區、沿江平原區、皖南丘陵山地五個地貌區。徽商是中國古代三大商幫之一,有「無徽不成商」的美名。
合肥市,安徽省省會,簡稱廬或合,古稱廬州、廬陽。境內有丘陵崗地、低山殘丘、低洼平原地貌,以丘陵崗地為主。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崗衝起伏;西南部屬大別山餘脈。合肥有「江淮首郡、吳楚要衝」,「江南之首」、「中原之喉」的美譽。2011年地級巢湖市拆分,廬江縣與縣級巢湖市劃歸合肥市管轄。「合肥」的本意是不同流向的兩河共同發源的地方,作為地名出現,首見於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該書撰於西漢武帝時期,成於公元前91年。
阜陽市,簡稱阜,古稱汝陰、潁州等,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潁州西湖歷史上曾與杭州西湖齊名。阜陽全境屬平原地形,地勢平坦。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西北向東南略有傾斜。阜南縣出土的商代青銅器龍虎尊被列為中國十大國寶青銅器之一。
亳(bó)州市,別稱嵇方、譙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球最大的中藥材集散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有「藥都」的美譽。西晉置譙國,後為譙郡;唐代更名為亳州。三國時期,魏皇初二年(221年),封譙郡為 「陪都」,與許昌、長安、洛陽、鄴並稱 「五都」。亳州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屬平原地帶,地勢平坦,是全國糧食主產區之一。
淮北市,簡稱「淮」,古稱相城。淮北是運河故裡、能源之都、中國酒鄉。商湯十一世祖相土由商丘遷徙至此,作為別都,此後山即為相山、城即為相城。春秋時,宋國為避水患曾遷都於相城。淮北市地處蘇、豫、皖三省交界處,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飛地」段園鎮與江蘇徐州市銅山區接壤。淮北煤炭資源最具優勢,是我國重要的煤炭和精煤生產基地。
宿州市,簡稱「蘄」,別稱蘄城、宿城。位於安徽省東北部,襟連沿海,背倚中原,是安徽省的北大門。宿州號稱雲都,擁有華東地區最大的雲計算數據中心。是CG動畫集群渲染基地,中國5大量子通信節點城市之一。地貌以平原主體,面積8897.06平方千米,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91%。
蚌埠市,簡稱蚌,別稱珠城,史載蚌埠「古乃採珠之地」,故素有「珍珠城」的美譽。蚌埠地處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淮河中遊,京滬鐵路和淮南鐵路交匯點,同時也是京滬高鐵和京福高鐵的交匯點,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素有禹會諸侯地,淮上明珠城之稱。蚌埠市幅區屬黃淮海平原與江淮丘陵的過渡地帶,處於江淮分水嶺的末稍。境內以平原為主,南部散落丘陵;地面西北傾向東南。
淮南市,位於安徽省中北部,地處淮河之濱,地理位置優越,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稱。淮南是中國能源之都,能源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煤田遠景儲量444億噸,探明儲量180億噸,佔安徽省的70%,佔華東地區的32%。
六安市,位於安徽省西部皖鄂豫三省交界處,國家級交通樞紐城市。遠古時淮河流域水災泛濫,皋陶幫助大禹治理水患,皋陶死後,被安葬在「六」,也就是現在的六安。「六」是指河邊的高地。「六」的西邊是大別山,地勢較高,大禹就把這裡定名為「六」。在古代「六」與「陸」是通假字,陸是河水淹沒不到的地方。所以,六安別稱皋城。「六安」是漢武帝起的,意為「六」地平安。
滁州市,簡稱滁,地處長江下遊北岸,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滁州南據長江,隔江與南京遙望,是南京的江北門戶,東控京杭大運河,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滁州市域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主體為長江下遊平原區及江淮丘陵地區。地貌大致可分為丘陵區、崗地區和平原區三大類型,地勢西高東低。北宋文學家歐陽修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醉翁亭記》中描述:「環滁皆山也」。
安慶市,安慶之名始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改德慶軍為安慶軍」作軍號名稱出現,由「同安郡」和「德慶軍」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慶」意。安慶西北靠大別山主峰,東南倚黃山餘脈,瀕臨長江,易守難攻,被稱為「皖西南咽喉」,是控制金陵的「西大門」。素有「千年古渡百年港」和「八省通津」之美譽。
池州市,位於安徽省西南部,北與安慶市隔江相望,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華山所在地。池州東南部以九華山、牯牛降為主體構成南部山區骨架,是皖南山區的組成部分,中部為崗衝相間的丘陵區,西北部沿江地帶為洲圩區,地勢低平,河湖交錯。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多元文化的交融池州民俗文化風格迥異,「五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
銅陵市,位於安徽省中南部、長江下遊,北接合肥,南連池州,東鄰蕪湖,西臨安慶,因銅得名、以銅而興,素有「中國古銅都,當代銅基地」之稱。銅陵採冶銅的歷史始於商周,盛於漢唐,延綿3500餘年。新中國第一爐銅水、第一塊銅錠出自銅陵。第一個銅工業基地建於銅陵,第一支銅業股票發自銅陵。銅陵市位於長江中下遊平原與皖南山區的交接地帶。境內南部低山,中部丘陵、崗地起伏,北部平原,地勢低下坦蕩。
蕪湖市,別稱江城,安徽省雙核城市,蕪湖地處長三角西南部,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自古享有「江東名邑」、「吳楚名區」之美譽。蕪湖明代中後期是著名的漿染業中心,近代為「江南四大米市」之首。蕪湖市在地貌上屬長江中、下遊平原的組成部分,由階地和河漫灘構成的平原為主。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西部和南部多山地,東部和北部為衝積平原,間有窪地及少數丘陵,地勢低平。
馬鞍山市,簡稱「馬」,位於安徽東部、蘇皖交匯地區,橫跨長江、接壤南京,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馬鞍山市總體地勢較平坦,略有北高南低之勢。大致劃分為三個區域:北部、東北部為丘陵區;中部為黃土質黏性土組成的階梯狀平臺(階地),即崗丘區;南部為長江各支流衝積平原、河湖平原區,地形平坦。馬鞍山礦區是中國七大鐵礦區之一。
宣城市,簡稱宣,古稱宛陵、宣州,地處安徽省東南部,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說。自西漢設郡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中國鱷城、江南通都大邑、江南魚米之鄉。宣城市地處東南丘陵與長江中下遊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境內有黃山、天目山、九華山三大山脈。地貌複雜多樣,大致分為山地、丘陵、盆(谷)地、崗地、平原五大類型。
黃山市,位於安徽省南部、新安江上遊。黃山古稱新安、歙州、徽州,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處,被稱為「三省通衢」。古徽州一府六縣:歙縣、休寧、婺源、祁門、黟縣、績溪,除婺源今屬江西省外,其餘今仍屬安徽省。徽州文化源遠流長,徽派建築獨具一格,徽商是中國歷史「三大商幫」之一,自古有「無徽不成商」之譽。1988年改名黃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