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特基二極體和快恢復二極體到底區別在哪?
快恢復二極體從名稱上很好理解,肖特基二極體是以人名命名,由於製造工藝完全不同,是肖特基博士的一個創新。
肖特基二極體是以其發明人肖特基博士(Schottky)命名的,SBD是肖特基勢壘二極體(SchottkyBarrierDiode,縮寫成SBD)的簡稱。SBD不是利用P型半導體與N型半導體接觸形成PN結原理製作的,而是利用金屬與半導體接觸形成的金屬-半導體結原理製作的。因此,SBD也稱為金屬-半導體(接觸)二極體或表面勢壘二極體,它是一種熱載流子二極體。
肖特基二極體和快恢復二極體在物理結構上是不一樣的。肖特基二極體的陽極是金屬,陰極是N型半導體;快恢復二極體基本結構仍然是普通的PIN二極體,即陰陽極分別為N和P型半導體。物理結構決定了兩者的電特性。
1.肖特基二極體耐壓較低,通常在200V以下,同等耐壓,相同電流下,肖特基二極體的正向壓降低於快恢復二極體。
2. 肖特基二極體載流子只有電子,理論上沒有反向恢復時間,而快恢復二極體本質上和PIN二極體一樣,是少子器件的反向恢復時間通常在幾十到幾百ns。
3. 額定反向耐壓下,快恢復二極體的反向漏電流較小,通常在幾uA到幾十uA;肖特基二極體的反向漏電流則通常達到幾百uA到幾十mA,且隨溫度升高急劇增大。
二極體反向恢復時間到底怎樣形成?
反向恢復時間基本的定義是:二極體從導通狀態轉換成關斷狀態所需的時間。
從定義可以看出,二極體導通狀態下突然施加一個反偏電壓,它不能馬上截止需要一個過度時間,也就是反向恢復時間。
通常在開關電源連續模式反向恢復過程中,二極體流過較大的反向電流同時承受了較大的反向電壓,因此造成了很大的反向恢復損耗,所以一般選反向恢復時間越短的越好,在電壓應力較低的情況下肖特基是首選。
在CCM PFC中,為了降低這個損耗,通常的超快恢復二極體(標稱反向恢復時間十幾到幾十ns)仍然差強人意,需要用到SiC二極體。常用的SiC二極體通常是肖特基結構,反向恢復時間遠低於PIN二極體。
產生反向恢復過程的原因——電荷存儲效應
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是由於二極體外加正向電壓VF時,載流子不斷擴散而存儲的結果。當外加正向電壓時P區空穴向N區擴散,N區電子向P區擴散,這樣,不僅使勢壘區(耗盡區)變窄,而且使載流子有相當數量的存儲,在P區內存儲了電子,而在N區內存儲了空穴 ,它們都是非平衡少數載流於,如下圖所示。
空穴由P區擴散到N區後,並不是立即與N區中的電子複合而消失,而是在一定的路程LP(擴散長度)內,一方面繼續擴散,一方面與電子複合消失,這樣就會在LP範圍內存儲一定數量的空穴,並建立起一定空穴濃度分布,靠近結邊緣的濃度最大,離結越遠,濃度越小 。正向電流越大,存儲的空穴數目越多,濃度分布的梯度也越大。電子擴散到P區的情況也類似,下圖為二極體中存儲電荷的分布。
我們把正嚮導通時,非平衡少數載流子積累的現象叫做電荷存儲效應。
當輸入電壓突然由+VF變為-VR時P區存儲的電子和N區存儲的空穴不會馬上消失,但它們將通過下列兩個途徑逐漸減少:
① 在反向電場作用下,P區電子被拉回N區,N區空穴被拉回P區,形成反向漂移電流IR,如下圖所示;
②與多數載流子複合。
在這些存儲電荷消失之前,PN結仍處於正向偏置,即勢壘區仍然很窄,PN結的電阻仍很小,與RL相比可以忽略,所以此時反向電流IR=(VR+VD)/RL。VD表示PN結兩端的正向壓降,一般 VR>>VD,即 IR=VR/RL。在這段期間,IR基本上保持不變,主要由VR和RL所決定。經過時間ts後P區和N區所存儲的電荷已顯著減小,勢壘區逐漸變寬,反向電流IR逐漸減小到正常反向飽和電流的數值,經過時間tt,二極體轉為截止。
由上可知,二極體在開關轉換過程中出現的反向恢復過程,實質上由於電荷存儲效應引起的,反向恢復時間就是存儲電荷消失所需要的時間。
二極體和一般開關的不同在於,「開」與「關」由所加電壓的極性決定, 而且「開」態有微小的壓降V f,「關」態有微小的電流i0。當電壓由正向變為反向時, 電流並不立刻成為(- i0) , 而是在一段時間ts內, 反向電流始終很大, 二極體並不關斷。經過ts後, 反向電流才逐漸變小, 再經過tf時間, 二極體的電流才成為(- i0) , ts稱為儲存時間, tf稱為下降時間。tr= ts+ tf稱為反向恢復時間, 以上過程稱為反向恢復過程。這實際上是由電荷存儲效應引起的, 反向恢復時間就是存儲電荷耗盡所需要的時間。該過程使二極體不能在快速連續脈衝下當做開關使用。如果反向脈衝的持續時間比tr短, 則二極體在正、反向都可導通, 起不到開關作用。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