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打電話、語音聊天、位置定位、追蹤軌跡、遇險報警……又到「六一」兒童節,不少家長選擇將這種兒童智能手錶納入小朋友的節日禮單。
兒童智能手錶主要是通過GPS晶片定位等技術,再配合家長手機中的APP,達到隨時掌握孩子位置的「防丟」效果。因此,「防丟神器」的營銷口號成為打動眾多家長的核心利器。有的網店這兩天甚至「賣斷了貨」。
記者發現,網上銷售的兒童智能手錶大部分售價在百元左右,最低的只要六七十元。然而據手錶製造業內人士透露,這些百元左右的手錶硬體模塊大多是價格低廉的二手貨,一隻手錶的成本只有十幾元。安全保險和定位精準這兩個最核心的功能,根本不能保證。
生產
無標準無行規 「沒時間」搞研發
為何兒童智能手錶會存在安全漏洞和定位不準的問題?「因為這個市場現在太亂了,誰都想來分一杯羹,入行門檻很低,又沒有統一的生產標準,生產廠家怎麼省錢怎麼來,誰還會花錢去做技術?」業內人士認為,良莠不齊的廠家、缺失的行業標準、以次充好的硬體軟體等眾多因素,攪亂著這個市場。
深圳一家兒童智能手錶廠家負責人張女士告訴本報記者,一塊兒童智能手錶主要由定位模塊、天線、外殼、錶帶、按鍵等組成,這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模塊。根據客戶和市場的要求,研發人員要對模塊進行研發,用什麼樣的晶片,採購什麼樣的配料,設計出什麼樣的APP軟體,做出樣品之後還要進行測試、加密、燒錄等一系列工作,再送往合作加工廠,組裝表殼、錶帶、按鍵等零件,包裝完畢之後即可發向市場。
「一塊手錶的成本主要就體現在這個模塊上了。」張女士說,如果想讓模塊降低安全漏洞,附加更多精準定位的技術,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進行研發,但對於兒童智能手錶這種「快時尚」電子產品來說,誰先生產出來,誰就有可能先搶佔市場。「我們一般按照客戶需求進行研發,要建立自己的伺服器平臺,這就需要很長時間。」但是很多兒童智能手錶生產企業根本不投入成本進行技術研發,而是直接買來二手元器件材料,將零件組裝之後貼牌推向市場。「有的便宜貨,模塊加上錶帶電池等配件的成本只有十幾塊錢,那些銷售價在百元左右的,根本沒有自己的伺服器,用的都是提供方案的公司的公共後臺,一旦被破解,毫無安全可言。」
記者了解發現,兒童智能手錶這個新興行業發展較快,目前尚無統一的行業生產標準,也沒有專門的機構對這類產品進行檢測,造成了產品良莠不齊的亂象。
現象
使用第一天
兒子接到陌生來電
家住海澱區的趙先生前陣子給兒子買了一塊兒童智能手錶,趙先生在營業廳用自己的身份證辦了電話卡,裝進手錶,第二天兒子美滋滋地戴著去了幼兒園。讓他沒想到的是,晚上回家兒子跟他說,下午上課時有個人給他的手錶打了個電話。根據兒子轉述,對方說自己是爸爸的同事,因為爸爸有事不能來接,所以託他來接兒子放學。
「好在平時家裡對這方面教育比較多,我兒子馬上反應是騷擾電話,給掛了。但是我聽完之後立馬驚出一身冷汗。」趙先生說,孩子要是真信了,後果不堪設想。第二天,任憑兒子再怎麼央求,趙先生絕對不會再讓他戴了。可趙先生怎麼也想不通,「問題到底出在了哪兒?是手錶本身就有漏洞?還是辦SIM卡的時候洩露了信息?」
揭秘:
內置物聯網卡 有洩露信息風險
「問題可能出在手錶的物聯網卡上。」一位通訊運營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物聯網卡是一種數據卡片,兒童智能手錶製造廠家會從通訊運營商處購買,出廠前內置在手錶當中。手錶可以通過網絡實時上報位置信息,實現家人對兒童的定位,同時還提供兒童與家人的語音通話功能。「這個物聯網卡相當於一個後臺伺服器,充當中介作用,在家長的手機和孩子的手錶之間中轉,實現手錶和手機的互動。」
物聯網卡的信息掌握在手錶生產商手裡,如果生產商沒有採取嚴密的加密措施,很容易被黑客利用,進入系統操作,信息存在被洩露的風險。「如果系統被黑客攻擊,黑客不但可以截取孩子手錶的定位信息、運動軌跡,甚至包括登錄APP軟體時填寫的信息。」業內人士說,通訊運營商將物聯網卡賣給手錶廠家時,是待激活狀態,手錶首次產生流量時就會自動激活物聯網卡,「也就是說,孩子戴上手錶,風險也就開始產生了。」
同一位置報警
定位相差數百米
定位是兒童智能手錶的核心功能,也是市民劉女士購買時的重要理由。她在網上跟風買了一款售價200元左右的手錶,收到貨之後就對手錶進行了一個小測試,結果發現手錶的定位準確度非常差。
第一次測試,當她按下手錶上的報警按鈕,手機APP裡很快就發出了報警,但是當打開APP地圖時發現,「孩子」的位置根本不在家裡,而是小區西門外的一條道路上;第二次測試,站在同一個地點,劉女士分兩次按下報警按鈕,結果兩次顯示的位置根本不同,距離相差了竟有數百米。看到這樣的結果,劉女士不禁對手錶產生了質疑。
揭秘:
GPS定位誤差
低於15米不可信
有些品牌兒童手錶在推廣時表示產品的定位精準度能達到10米以內,但業內人士建議家長不要盲目相信。多數兒童智能手錶的基本工作原理,主要是通過GPS實現定位,與手機定位的原理相同,就是插入電話卡,通過信號來實現定位功能。但GPS主要應用於戶外、空曠的地方,進了地下室等地方就無法定位,誤差也相對較大。
「現在的產品主要都是基於GPS定位,疊加一些基站、WIFI等技術都是用來修訂GPS定位的誤差,但並不能實現精準,絕大多數只是一個相對參考值。」業內人士說,根據目前技術,最精準的定位能實現15米的誤差,低於這個數值都不可信。
前景
智能手錶標準有望起草
中國鐘錶協會副理事長張宏光表示,目前兒童智能手錶領域尚未出臺產品、技術、服務等相關標準。「一方面是因為兒童智能手錶是新興產業,另一方面是這個領域的技術更新太快了,所以標準的制訂相對滯後。」張宏光說,2014年,全國鐘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曾經向國家相關部門提交了《智能手錶通用技術標準》,然而當時無論是業界還是相關部門對智能手錶的產品歸類還不明確,因為它既有手錶的產品形態,本身又是電子產品,所以這個「跨界」產品的技術規範和標準一直處於擱置狀態。2015年5月,中國鐘錶協會成立了智能手錶專委會,截至目前已經在智能手錶的發展趨勢、核心技術與傳統手錶的融合應用等方面展開討論,今後還將參與和推動制訂智能手錶的國家標準。
(責任編輯: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