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設「套路」沒收學生手機,這是「釣魚執法」嗎?
5月23日,遼寧的一所學校,校長拿著生日蛋糕,來到教室給老師過生日。校長喊,先拍照然後再分蛋糕。當學生們興奮地舉起手機拍照,校長卻要求孩子們把手機交上來。然後,校長又提著蛋糕去了下一個教室。(5月25日澎湃新聞)
此新聞一出,不少評論者對校長的做法提出了批評,認為校長是在「釣魚執法」,教育應「少些套路」。誠然,該校長的做法有「套路」之嫌,但一些提出批評的評論者是懂行教育之人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某種程度上講,這些人也許就是喜歡看熱鬧的「外行人」。
曾有人發表過這樣的「高見」——「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師」。言下之意,教育是萬能的、教師是全能的,學生沒有學好,板子應打在教師身上。可以講,說此話者,是相當的不負責任。
再回到上面的新聞。學生將手機帶到校園,其危害性可想而知,最重要的就是影響了學習。儘管一些地方的教師以及學校領導想出很多辦法「圍堵」手機,但效果是相當的不明顯,甚至還出現了因為教師沒收了學生手機而暴力傷師的現象,讓教師群體很受傷。
學生將手機帶到校園,家長難辭其咎,正是因為家長的過分遷就或疏於監管,手機成了安放在校園裡的「炸彈」——隨時可以「炸出」師生的衝突。面對部分學生帶手機進校園,教師及學校領導該怎麼做呢?對那些有「手機控」的學生,溫柔的談話有用嗎?期待我們的一些慣於批評教育的評論者提供良策。
有句俗語,「站著說話不腰疼」。校長拿著生日蛋糕「套路」有手機的學生,被一些評論者上升到教育理論高度——校長缺少教育者的真誠。這帽子似乎有些大了。其實,校長這麼做,已經夠人文、夠溫柔了。倘若硬要說校長不真誠,但這也是「善意的謊言」,是一種教育智慧。
社會對教育還是應該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寬容,不要動輒上綱上線,因為教育也有「一本難念的經」。學生有「手機控」,成因是多方面的,而解決的終端卻在學校,矛盾的焦點自然便轉移到了學校,對此,全社會應有起碼的認知。
社會千萬別用「萬能」看待教育,也別用「全能」看待教師。怎樣不讓學生將手機帶到校園,還需要全社會群策群力、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