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組織人事報 發布時間:2020年07月20日
鄧稼先在工作。
1958年7月,北京西郊的一片高粱地裡,一座名為「花園路3號院」的辦公樓開工建設,這是為一個叫「北京九所」的機構而建的。此後一段時間,鄧稼先、周光召等科學家先後加入,一項隱秘而偉大的事業,即將在這裡開始。
當時,新中國正值三年困難時期,還面臨著西方大國核訛詐與核壟斷。儘管困難重重,壯志報國的科學家們就在這裡,為了祖國核事業「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餓到浮腫也沒停止計算
當年8月,22歲的胡思得從上海復旦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九所。來九所報到的當天,他見到了第九研究所一室主任——33歲的鄧稼先。
當時,鄧稼先給大學生安排的工作是,學習一本錢三強從蘇聯帶回的《超聲速流與衝擊波》。胡思得回憶,學習是認真的,但學來學去,為什麼要學,成了大問題。
一個月後,他「鬥膽」向鄧稼先提出,據胡思得回憶,鄧稼先後來告訴他們要搞核武器,「講完『核武器』三個字後,又講了很多不能跟任何人說我們是幹什麼的話,至少交代了二三十分鐘。」
1957年,中國政府與蘇聯籤訂了《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按照協定,蘇聯將援助中國研製原子彈,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而九所的任務就是消化這些資料。
但是,到了1959年6月,蘇聯致函中國,表示不會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1960年7月,蘇聯政府撕毀同中國籤訂的所有協定和合同,蘇聯專家帶著重要的圖紙資料撤出中國。有一種悲觀的說法,「中國再過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
1960年,正值三年自然災害,帶來糧食短缺。但「九所」的大樓裡,哪怕被餓到浮腫,算盤和手搖計算機的噼啪作響也從來沒有停過。年輕的科研人員在鄧稼先的帶領下,緊張地進行著「九次計算」。
所謂「九次計算」,就是利用特徵線法解流體力學方程,模擬從啟爆到碰靶的物質運動全過程。如果計算結果和蘇聯資料中提供的數據接近,說明九所掌握了原子彈的工作原理,只有這樣,才能開始原子彈的理論設計。
推翻蘇聯數據
也是在1960年,一批蘇聯留學生回到祖國,他們給「九所」注入了新鮮血液,李維新就是其中一員。當時的李維新只有24歲,和他同時進入九所的,還有在蘇聯取得數學副博士學位的28歲的李德元。
李德元回憶說:「1960年28歲到『九所』的,到現在沒離開過,我一直在九所。我覺得我的青春是非常幸運的。因為我一來就碰到一些頂尖的科學家。」
當時,頂尖的科學家在「九所」集結,郭永懷、王淦昌、彭桓武、程開甲、陳能寬、秦元勳、周毓麟等。但是,「九次計算」如同一個關口,卡在那裡,得出來的一個重要數據和蘇聯專家講課時提到的技術指標不符合。
直到1961年,又一位科學家的加入,為「九次計算」畫上了句號。這個人是周光召。
胡思得回憶:「他從頭至尾把我們的數據重複算了一遍,覺得沒錯。所以他當時就提出一個懷疑,會不會蘇聯專家的數字給錯了?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懷疑,我們要聽他後面的解釋。一個沒有搞過原子彈的人,否定原子彈專家給的數據,這談何容易?」
1961年9月,周光召從炸藥能量的利用率入手,求出炸藥所做的最大功,從理論上證明了九次計算結果的正確性和蘇聯數據的不可能。
「九次計算」持續將近一年時間,反覆磨礪,厚積薄發,為之後原子彈和氫彈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研究者卻不敢歡呼
「九次計算」結束後,原子彈的研製加速進行。1963年初,第一顆原子彈理論設計方案按預定計劃誕生了。鄧稼先在這份歷史性的文件上,鄭重地籤署了自己的名字。
1964年10月16日,羅布泊一聲巨響,火球騰地而起,衝擊波從地面上捲起粗壯的塵柱,戈壁灘上冉冉升起翻滾飛騰的蘑菇煙雲。根據現場採集的數據表明,爆炸威力初估TNT當量在2萬噸以上,科學家們確認這是一次成功的核爆炸。
那天,胡思得在青海核武器生產基地,李德元和李維新依舊在北京九所辦公室裡。
李維新說:「得知試驗獲得圓滿成功後,當時大家都在鼓掌,不敢歡呼。因為,我們的會議室靠圍牆太近了,怕聲音傳到外頭。那時候是保密的。」
新中國首次核試驗的成功震撼了全世界!僅僅兩年零八個月後,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繼美國、蘇聯和英國之後,中國成為第四個掌握氫彈原理和製造技術的國家。
為什麼中國人只用兩年多時間,就實現了原子彈到氫彈的突破?很多年來,人們一直在找尋這個問題的答案。這個問題被世人反覆追問,但任何理性的回答都無法涵蓋將生命投入其中的人們的體驗。
責任感驅動著新中國核武器從無到有、從0到1的突破,驅動著從原子彈、氫彈、中子彈、核武器小型化的推進。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離世。幾天後,《人民日報》海外版發文,「中國兩彈元勳鄧稼先逝世 黨和國家領導人深切哀悼」。隱姓埋名28年後,世人終於從鄧稼先的報導中窺見了中國核武器研製的艱辛歷程。
鄧稼先走之後,胡思得從副所長到副院長、院長,主管核試驗。在一次次的突破中,曾經的小字輩已成為老者。他們人生的四分之三,都交付給了九所,那是他們人生中,最黃金的歲月。他們為核武器默默奉獻了一輩子。因為保密,他們的相冊中幾乎沒有壯年時期的照片,所獲得的榮譽和獎項也不能對外公布。
李德元曾說:「我參加了中國的核武器研製,這是我一輩子的價值。我很自豪,參加這麼偉大的事業。我大言不慚地說,我對國家是有貢獻的,這一輩子過得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