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北京九所」成就了多少大事?這些曾「跟任何人都不能說」

2021-01-15 上觀
點藍色字關注「央視新聞」六十多年前,在北京西郊的一片高粱地裡,一座名為「花園路3號院」的辦公樓開始動工,「北京九所」就建在這裡。此後一段時間,鄧稼先、周光召等科學家先後加入,來到這裡工作。當時,新中國正值三年困難時期,同時還面臨著西方大國的核訛詐與核壟斷。儘管困難重重,壯志報國的科學家們就在這裡,為了祖國核事業「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日前,總臺央視《面對面》採訪了三位參與核武器研製的科學家,揭秘「北京九所」裡那些曾「跟任何人都不能說」的隱秘。1958年7月,北京西郊的一片高粱地裡,一座嶄新的辦公樓開始動工建設。這座名為「花園路3號院」的辦公樓,是為一個叫「北京九所」的機構而建的。一項隱秘而偉大的事業,即將在這裡開始。當年8月,22歲的胡思得從上海復旦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九所。來九所報到的當天,他見到了第九研究所一室主任——33歲的鄧稼先。
當時,鄧稼先給年輕的大學生安排的工作是,學習一本錢三強從蘇聯帶回來的《超聲速流與衝擊波》。胡思得回憶,學習是認真的,但學來學去,為什麼要學,成了大問題。一個月後,他「鬥膽」向鄧稼先提出,「能不能開一個黨小組會,給我們講一講到底幹什麼?」胡思得回憶,鄧稼先後來告訴他們要搞核武器,「講完『核武器』三個字後,又講了很多不能跟任何人說我們是幹什麼的話,至少交代了二三十分鐘。」

他們餓到浮腫也沒停止過計算

1957年,中國政府與蘇聯籤訂了《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按照協定,蘇聯將援助中國研製原子彈,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而九所的任務就是消化這些資料。但是,到了1959年6月,蘇聯致函中國,表示不會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1960 年 7 月,蘇聯政府撕毀同中國籤訂的所有協定和合同,蘇聯專家帶著重要的圖紙資料撤出中國。有一種悲觀的說法,「中國再過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

1960年,正值三年自然災害,帶來糧食短缺。但「九所」的大樓裡,哪怕被餓到浮腫,算盤和手搖計算機的噼啪作響也從來沒有停過。年輕的科研人員在鄧稼先的帶領下,緊張地進行著「九次計算」。

所謂「九次計算」,就是利用特徵線法解流體力學方程,模擬從啟爆到碰靶的物質運動全過程。如果計算結果和蘇聯資料中提供的數據接近,說明九所掌握了原子彈的工作原理,只有這樣,才能開始原子彈的理論設計。

也是在1960年,一批蘇聯留學生回到祖國,他們給「九所」注入了新鮮血液,李維新就是其中一員。當時的李維新只有24歲,和他同時進入九所的,還有在蘇聯取得數學副博士學位的28歲的李德元。


李德元:1960年28歲到「九所」的,到現在沒離開過,我一直在九所。我覺得我的青春是非常幸運的。

李德元:因為我一來就碰到一些頂尖的科學家。

當時,頂尖的科學家在「九所」集結,郭永懷、王淦昌、彭桓武、程開甲、陳能寬、秦元勳、周毓麟等。但是,「九次計算」如同一個關口,卡在那裡,得出來的一個重要數據和蘇聯專家講課時提到的技術指標不符合。


「九次計算」為核武器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直到1961年,又一位科學家的加入,為「九次計算」畫上了句號。這個人是周光召。

胡思得:他從頭至尾把我們的數據重複算了一遍,覺得沒錯。所以他當時就提出一個懷疑,會不會蘇聯專家的數字給錯了?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懷疑,我們要聽他後面的解釋。一個沒有搞過原子彈的人,否定原子彈專家給的數據,這談何容易?1961年9月,周光召從炸藥能量的利用率入手,求出炸藥所做的最大功,從理論上證明了九次計算結果的正確性和蘇聯數據的不可能。

「九次計算」持續將近一年時間,反覆磨礪,厚積薄發,為之後原子彈和氫彈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辦公室研究者卻不敢歡呼

「九次計算」結束後,原子彈的研製加速進行。1963年初,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設計方案按預定計劃誕生了。鄧稼先在這份歷史性的文件上,鄭重地籤署了自己的名字。1964 年10月16日,羅布泊一聲巨響,火球騰地而起,衝擊波從地面上捲起粗壯的塵柱,戈壁灘上冉冉升起翻滾飛騰的蘑菇煙雲。根據現場採集的數據表明,爆炸威力初估 TNT 當量在 2 萬噸以上,科學家們確認這是一次成功的核爆炸。

那一天,胡思得身在青海核武器生產基地,李德元和李維新依舊在北京九所辦公室裡。

李維新:得知試驗獲得圓滿成功後,當時大家都在鼓掌,不敢歡呼。因為,我們的會議室靠圍牆太近了,怕聲音傳到外頭。那時候是保密的。新中國首次核試驗的成功震撼了全世界!僅僅兩年零八個月後,震撼再度降臨,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繼美國、蘇聯和英國之後,中國成為第四個掌握氫彈原理和製造技術的國家。為什麼中國人只用兩年多時間,就實現了原子彈到氫彈的突破?很多年來,人們一直在找尋這個問題的答案。這個問題被世人反覆追問,但任何理性的回答都無法涵蓋將生命投入其中的人們的體驗。責任感驅動著新中國核武器從無到有、從0到1的突破,驅動著從原子彈、氫彈、中子彈、核武器小型化的推進。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離世。幾天後,《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文章,「中國兩彈元勳鄧稼先逝世 黨和國家領導人深切哀悼」。隱姓埋名28年後,世人終於從鄧稼先的報導中窺見了中國核武器研製的艱辛歷程。

△鄧稼先

鄧稼先走之後,胡思得從副所長到副院長、院長,主管核試驗。最後幾次加快核試驗的任務由他來執行。

在一次次的突破中,曾經的小字輩已成為老者。他們人生的四分之三,都交付給了九所,那是他們人生中,最黃金的歲月。
如今,胡思得84歲,李維新84歲。接受我們採訪不久後,李德元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8歲。他們為核武器默默奉獻了一輩子。因為保密,他們的相冊中幾乎沒有壯年時期的照片,所獲得的榮譽和獎項也不能對外公布。李德元:我參加了中國的核武器研製,這是我一輩子的價值。我很自豪,參加這麼偉大的事業。我大言不慚地說,我對國家是有貢獻的,這一輩子過得可以。

相關焦點

  • 神秘的「北京九所」
    1958年7月,北京西郊的一片高粱地裡,一座名為「花園路3號院」的辦公樓開工建設,這是為一個叫「北京九所」的機構而建的。此後一段時間,鄧稼先、周光召等科學家先後加入,一項隱秘而偉大的事業,即將在這裡開始。當時,新中國正值三年困難時期,還面臨著西方大國核訛詐與核壟斷。儘管困難重重,壯志報國的科學家們就在這裡,為了祖國核事業「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 面對西方核訛詐,神秘的「北京九所」裡大學生被關照「對外保密」
    神秘的「北京九所」據中央電視臺報導,1958年7月,北京西郊的一片高粱地裡,一座名為「花園路3號院」的辦公樓開工建設,這是為一個叫「北京九所」的機構而建的。一個月後,他「鬥膽」向鄧稼先提出,據胡思得回憶,鄧稼先後來告訴他們要搞核武器,「講完『核武器』三個字後,又講了很多不能跟任何人說我們是幹什麼的話,至少交代了二三十分鐘。」
  • 507所研究特異功能,749所又是做什麼的?曾在《九層妖塔》中出現
    和「507所」同為兄弟機構的還有「749所」,「749所」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研究機構呢?神秘的「749所」史料上,關於「749所」的記載非常少,所以很容易讓人覺得這是一個不存在的研究所。但事實上,這一研究所是正是存在的。只不過,它的誕生時間,以及之後的結局,都像它的名字一樣充滿著神秘感,讓人捉摸不透。
  • 507所研究特異功能,749所又是做什麼的?曾在《九層妖塔》中出現
    只不過,它的誕生時間,以及之後的結局,都像它的名字一樣充滿著神秘感,讓人捉摸不透。在官方資料中,關於「749所」的資料只有一處,在那一則資料中,記載著「749所」的主要工作任務。那一則資料記載的內容是我國航天體制的發展史,由此我們可以初步判定,「749所」也是跟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有關。或許也是一個用來研究航天事業的機構。
  • 任何人都可以念誦的佛教咒語:準提神咒
    準提佛母佛教咒語在一般大眾看來既有神秘色彩又晦澀難懂,很多人經常問我念誦咒語是不是有特殊的儀軌,不是什麼樣的人都可以念誦。其實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今天我們暫時不談這些問題,而簡要向大家介紹一個任何人都可以持誦的咒語:準提咒。準提咒,也稱作為準提真言。
  • 《我的世界觀》:任何人都不該成為被崇拜的偶像
    是偶像,讓我們覺得這個世界還有所期,有所盼,還在熠熠生輝。看到偶像在做著慈善或是有助於人類發展的大事情,我們總是打心眼兒裡佩服的五體投地。如果連崇拜的人都沒有了,那麼我們的平凡人生,要以什麼為榜樣繼續奮鬥呢?但看到愛因斯坦的話,讓我對偶像有了更深一層的思考。
  • 智商跟成就成正比嗎?他們都比愛因斯坦聰明,為何成就卻不如他?
    朗道去西歐遊學時,曾參加過愛因斯坦的講座。到了提問環節,朗道直接指出了愛因斯坦在推導方程過程中的錯誤,愛因斯坦回頭看著黑板上的方程,想了片刻,終於承認朗道是對的,他錯了,他希望在座諸位把今天他講的都忘掉。
  • 北京人口普查員 挨家挨戶「一個都不能少」
    北京人口普查員 挨家挨戶「一個都不能少」繪圖、培訓、入戶、登記,北京11.5萬名普查員事無巨細開展工作,只為保證數據精確  「您好,我是人口普查員,現在進行第七次人口普查。」  2020年11月1日零時零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正式進入登記階段。北京11.5萬名普查員走進千家萬戶,逐人逐項登記普查信息。
  • 北京九價hpv疫苗價格多少錢、預約接種醫院及適合人群年齡段
    北京九價hpv疫苗接種相關指南  預約時間:2018年9月起京九價宮頸癌疫苗啟動接種預約。  北京九價hpv疫苗多少錢:九價疫苗接種價格為1298元一支,加上25元的二類疫苗注射費,合計每支1300元出頭,一共要打三針。
  • 《不思議迷宮》九點問題,不知道你是否也曾遇到
    因為我拿到手的160多隻岡布奧都用過了,對這一點深有體會。我舉個例子吧,一樣是戰鬥系,孫悟空的棍子和獸人的風暴,能力差了多少?是不是完全碾壓? 2.多數職業毫無用處,只能做成就。帝國如果說還能走走鳳凰獻祭,那麼鎮龍到底有什麼卵用?3.多數神器毫無用處,只能做成就。豎琴使用率都高達90%以上了,其他神器存在的意義就是燒金幣?
  • 深山畢竟藏猛虎,大海終須納細流:做大事的人,都具備5大特徵
    那麼既然要做事,肯定要儘可能地做大,也就是能夠成就一番大的事業。不過想要有一番的成就,並不是簡單的事情,每個人都想要成功,那麼成功就是一件很具有競爭力的事情,你在一條道路上成為了成功者 ,那麼你背後勢必會存在著很多的失敗者。
  • 是李佳航默默地做了大事,知道他的藝考成就
    李佳航是在沉默中做大事的人,當他得知他的藝考成就時,他沒想到李晟會嫁給學霸。說到李佳航和李晟,我們都知道他們在娛樂圈並不溫暖明星,但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非常幸福,雖然他們達不到明星的水平,但是每個看過《婆婆和媽媽》的人都知道他們非常快樂一家人啊,李晟有很強的能力,李佳航也有自己的實力你做的讓人覺得很自然的甜蜜,而不是對著鏡頭表現出來的默契。
  • 神秘的「九號行星」是什麼?研究員疑似找到答案
    其實,在十多年以前,人們曾認為太陽系內有九顆行星,第九顆行星名叫「冥王星」。據新浪科技訊6月3日消息,外媒稱,有科學家在太陽系邊緣地帶發現了一顆神秘星體,因為暫時沒能看清它的真面目,所以暫用「九號行星」來稱呼它。默默無名的「九號行星」為何會被科學家注意到?
  • 清華副校長薛其坤的兩個39分:「天才」不過是比任何人都努力
    常人眼中的「天才」,不過是比任何人都能拼上性命的努力罷了。當薛其坤三戰考研的時候,他沒想到自己能在41歲時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當薛其坤花了七年才拿下博士文憑的時候,他也沒有想過有一天會出任清華大學的副校長。
  • 開眼:實地探訪京城神秘森林俱樂部!Adrian Zecha加持縵合·北京
    沒有幾十億身家,  我居然也敢來看縵合·北京!  這一周我開啟了自己的北京酒店打卡之旅!這次除了測評酒店,我的北京之行還辦了一件大事:參觀了全中國我最好奇的豪宅樓盤~~!!!
  • 陸川《749局》歸來,王俊凱說:導演我想改變,所以我願意跟你賭
    關於這部電影,陸川早前曾在採訪中提及,749局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過的一個機構,是當年科工委下屬的一個專門研究超自然現象的保密單位,與美國的51區很像,都是研究人體的超自然現象,因為在中國是絕對保密的,陸川說自己在大學畢業後曾被分配到該單位工作。
  • 歐巴馬神秘表態:其實我知道,但是我不能說
    最近有人對歐巴馬發出了這個疑問,歐巴馬作出了神秘表態:其實我知道有沒有,但是我不能說。他表示他知道這件事,並且也問過有關人士,甚至還搜集過有關機密資料,但是對於其內容的真實性他是不會告訴任何人的。 美國的航天局是非常先進的,這些年來很多人都說美國和外星人達成了合作。
  • 契訶夫曾說害怕託爾斯泰死去:我愛他甚於愛任何人
    正如馬雅可夫斯基所說:「為什麼要完整地讀契訶夫?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讀懂過他。而他的舞臺,有這個時代一切的痛和期待。」契訶夫在人世的日子不算長,他只活了44歲。這個祖上曾是農奴的後代,這個曾經醫學院畢業的醫生,對人間的悲歡離合有著高度的敏感、悲憫和理解。他用了人生一半的時間,寫下他對人的細微觀察和充滿善意的期待。他所有的作品都在發問:人,為什麼這樣活著?人,應當為什麼活著?
  • 俗語說:生七不娶,暗九不過。現在是否還需遵從?
    有這麼一句俗語「生七不娶,暗九不過」,據說它總結了人生兩件大事的哲理,那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一、生七不娶 古代社會存在很嚴重的重男輕女現象,女性不論是在出嫁前還是出嫁後都沒什麼話語權,因此婚姻對她們來說非常重要。
  • 北京文化攜手陸川打造《749局》,開創中國人自己的「神秘組織」
    來源:創商網說起一個極其神秘的組織,你會想到什麼?FBI?漫威宇宙的神盾局?國外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神秘組織」,如今中國也將擁有。影片內容將結合「冒險」、「動作」、「少年」、「成長」、「浪漫」等,還擁有超強大的主演陣容,長達九個月的拍攝周期,其中傾注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可想而知,但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這部電影自開拍以來,幾乎沒有任何的消息,沒有任何的宣傳,整個劇組就像是消失了一般的拍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