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藝術 火的結晶
——四川雅安市滎經砂器
雅安4.20地震災區地標產品介紹
編者按
4·20四川地震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心,地震雖已過去一個多月,但接之而來的災後重建工作任務艱巨。地震的重災區雅安,山清水秀,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出眾多頗具地方特色的產品,這其中的蒙山茶、漢源花椒、雅魚、老鷹茶等已經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還有滎經砂器、漢源罈子肉等一批特色產品正在申報地理標誌產品保護過程中。
此次災難對地標產品的生產經營帶來極大的破壞。為對災區地標產品儘快恢復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盡一份綿薄之力,本周刊從今日起特開設《雅安4·20地震災區地標產品推介》公益欄目,並刊登地方政府地標主管部門的聯繫電話,希冀更多的讀者了解災區的地標產品,積極選購災區的地標產品,在品味美食、享用美器的同時援手災區建設。予人玫瑰,手有餘香。誠請廣大讀者與我們一道,以這種方式,表達對災區人民的牽掛和關愛。
□ 本報記者 龔志偉
這裡有亞洲最大的觀景平臺;這裡有千年古楨楠;這裡有3000年歷史文化傳承;這就是熊貓家園、鴿子花都——四川省雅安市滎經縣。
獨特的地理環境,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孕育了璀璨的滎經文明,也創造了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滎經砂器就是精髓所在。
滎經砂器的製作可追溯到歷史上春秋晚期戰國早期。根據考古專家對嚴道古城遺址附近春秋戰國墓葬和秦漢墓葬出土的砂器陶器進行研究,發現春秋戰國時的陶器其原料、配料、器型、製作工藝已具備了滎經砂器的主要特徵;而秦漢時的陶器其配料成分、比例、器型、製作工藝、燒制溫度均與今天基本一致。
滎經砂器古樸、美觀、大方,作為生活器具一直沿用至今,更由於其製作材料高嶺土(俗稱白善泥),無汙染,無有毒有害元素,具有生態性。而此黏土僅滎經古城坪特有,具有唯一性。由於不含重金屬,分子結構穩定,故歷代中醫熬製中藥都要求使用滎經砂器。上世紀50年代在美國費城展出,滎經砂器以保持離火後砂器內的湯仍沸騰數分鐘而震驚四座。60年代初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曾拍攝了滎經砂器的紀錄片,但因當時生產技術落後,雖具美名的滎經砂器卻空負盛名不能形成規模,走向世界。
滎經砂器盛裝食物保鮮和留香除異味的特點是由滎經所獨有的兩種原料所決定的,一種是滎經古城坪特有的白善泥,另一種是滎經所特有的獨聯碳。獨聯碳具有發熱量高、含硫量低、灰分少的特點,而滎經古城坪所特有的白善泥尤為神奇。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浪潮席捲全國,相鄰縣份紛紛效仿該縣建立砂器廠,聘請多位滎經砂器師傅前去製作,用同樣的原料配比和同樣的工藝組織生產卻終不能成器,很快紛紛倒閉。
滎經砂器的製作方式分為採料、粉碎、攪拌、制坯、晾坯、焙燒、上釉、出爐、入庫等幾道程序。其工藝要求環環緊扣,一絲不苟,其中尤以制坯造型是砂器工藝的重要環節。手工的輕重、圖案的精緻、打磨的程度都直接關係到成品的質量。焙燒的火候、上釉的優劣也決定著產品質量。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廣大消費者對滎經砂器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近年來,滎經砂器中的細砂茶具、優質砂鍋發展迅猛,特別是細砂茶具式樣新穎,滿足現代生活對茶具的需要,砂器又逐步走進人們的生活之中。滎經砂器發展至今,已形成年產量約300萬件,年產值達到2000萬元的生產基地。
2012年,滎經砂器迎來發展的春天。作為建設現代生態旅遊城市的一個重點項目,按照以砂器產業、嚴道古城歷史文化、茶馬古道、會展、文化創意、文化旅遊及藝術品開發相結合的發展思路,政府規劃將滎經砂器產業深化提升,與國內國際陶器藝術家一起聯手打造滎經砂器國際陶藝村項目。最近,滎經砂器通過了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形式審查,即將迎來專家技術審查。
(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協調聯絡人:汪其兵,電話13908165651)
連結
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指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取決於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准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