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萊區域(萊陽萊西)提到「院上」這個地名,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萊西市的院上鎮。但實際上,萊陽市境內也有叫做「院上」的地方,並且不止一個,共有三家。下面這組圖片,就帶大家去看一看。
萊陽市的這三個「院上」村,位於北部的譚格莊鎮境內(原屬西留鄉),它們現在的正式名稱分別是「北院」、「中院」和「南院」,不過他們既可以統稱為「院上」,也可以單獨稱呼為「北院上」、「中院上」和「南院上」。也就是說,現在的名字更像是一種簡稱。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我們之所以知道這三個「院上」村,是因為當地一位朋友的提醒。當時在一篇介紹萊陽古樹的文章中,他留言說譚格莊鎮的這三個院上村各有一棵大槐樹,分居北、中、南,人們視作「龍頭、龍身和龍尾」。聽聞此言,我們很感興趣,於是就有此次「院上之行」。
從譚格莊鎮駐地到這裡,要沿著到榆科頂的道路行駛,走到邢格莊村附近之後向南轉,然後順著一條水泥路一直走,幾裡路之後,率先看到的就是「北院」的村名石碑。
根據背後的文字記載,村莊位於蜆河的西岸,明宣德年間建村於寺院西,有三村,本村居北,取名「北院上」,後改為「北院」。其他兩村的由來,與此大致相仿。
因為是冬季枯水期,蜆河的盛壯沒有見到,我們就走進村裡,直奔大槐樹而去。
在打聽熱心村民之後,我們在北院村的東南方向,看到了第一棵大槐樹。
就現在的規模來說,這棵大槐樹不算太粗,但通過半枯的樹幹不難看出,它的歷史相當悠久,當年應該是一棵「大槐樹」。
關於槐樹的具體年代,在附近休憩的村民們也說不上來。但熱情的他們,還是介紹了不少其他有用的信息,比如三個院上村的歷史,以及南院沒有大槐樹的情況。據說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三個院上村曾是一個合作社,統稱為「院上」。至今三個村莊距離也很近,幾乎連在了一起。
在這三個院上村,董和欒是大姓,此外還有其他姓氏。這一點,通過北院村口的修路功德碑也能看出來。其中,北院村欒姓較多,曾經被稱作「欒家院」;中院村董姓較多,有「董家院」的叫法。
因為有熱心人的指引,我們很快找到了中院村的那棵大槐樹,就在道路的旁邊。樹的上面掛著一塊保護牌,寫的樹齡是二百年。這棵樹的長勢看著要比北院村那棵更好,但應該也是樹齡更短一些。
從中院村再往南,就是南院村。南院村的布局相對更規整一些,只不過村裡並沒有那棵傳說的中的大槐樹,或許是留言的那位朋友記錯了。
三棵槐樹雖然只看到兩棵,但「龍的傳說」也可以說得過去。南院村的南面,其實就算是沐浴水庫的範圍了。夏天雨水多的時候,站在村莊的高坡處,就能看到水庫風光。在地圖上看,沐浴水庫的形狀就像是一條蜿蜒在山間的龍,而南院村的位置,大概就是龍尾了。